覆盖黑河流域自然资源全要素观测网络成功构建

2023.04.07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近日召开“黑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2022年工作总结暨学术交流会”,与会专家围绕黑河流域观测网建设进展、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业务水平及数据质量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

  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上,西宁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了2022年黑河流域观测网(站)建设运维情况,以及西宁中心三江源(黄河源)和祁连山地区(黑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和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进展情况。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不同自然资源类型下垫面建立了自动观测站点,并在站点周边建设了固定样地进行长期采样观测,其中上中下游各建有1个超级站,在典型站点周边设置了人工观测样地27处。同时,项目组针对森林、草地、灌丛、水、土壤/冻土、积雪、荒漠等自然资源要素,在流域内沿不同坡向和海拔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观测样地和样带。

  交流会现场

  2020年,西宁中心承担实施了“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观测”试点项目。经过努力,西宁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新建了14个自动观测站点,构建了覆盖黑河流域自然资源全要素的观测网络。2022年,西宁中心建设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数据管理系统,并对观测网开展了6次巡检运维工作,更好地保存了原始数据和人工样地调查观测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西宁中心项目组与兰州大学课题组共同研究得出结论,大约在3200米高度,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数量在降低;随着经度的增加,物种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物种数逐渐降低。

  基于因草地退化导致的物种多样性变化,项目组结合区域生态承载力,从气候、坡度、地貌、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管理应用方面考虑,模型模拟了2000-2020年每5年一期的草地资源承载力,初步得出结论,近20年来黑河上游中部和东部草地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加,其余区域草地生物量和承载力变化较小。

  谈到2023年将要承担的“黑河流域高原山地水源涵养与生态调查监测评价”续作项目,项目组负责人表示:即将开展的针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水源涵养服务评估和黑河上游生态系统退化评估等科学研究,通过样地观测、自动观测结合遥感和模型,科学识别和评估祁连山中部地区水源涵养重要区,建立一套评价草地退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青海省“四地”建设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多参考和更好支撑。 (马卫 高天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