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话 | 孙云铸:成一代宗师,育几世学人

2023.04.22 中国矿业报   

  93aa4c2f72fa44229ea62f9605bdd7e6.jpg

       孙云铸,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他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大学的教授,对中国地质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以身许国 矢志不渝

  1895年,孙云铸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今高邮市)的一个书香之家。1910年,他赴南京求学,深受当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以求报效祖国。1914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本科,选择了采矿专业。1917年,北京大学恢复早先的“地质学科”,创办“地质学系”。他立即转学来此,成为该系首届毕业的学生,并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留本系任助教,开启了他一生的地质之缘。

  1926年,他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孙云铸去德国留学,仅1年就完成了高水平的论文,于1927年获哈勒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后,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不为所动,返回祖国,担任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教授。

  1948年,他和李四光一起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会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高薪聘请他去担任客座教授。而孙云铸毅然决定回国,参加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建设。

  学术泰斗 博大精深

  孙云铸是我国古无脊椎动物学巨擘,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等方面贡献突出,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孙云铸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他的论文和专著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并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他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系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此后,在《寒武纪下界问题》《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等论文中,他更加具体地论述了我国寒武系界线问题,并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3个系。

  春风化雨 桃李天下

  孙云铸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结合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现实和需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开设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课程,还在我国首开中国标准化石课程。

  孙云铸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生前曾回忆说,1934年,孙云铸担任他们班古生物学教授。当时国内古生物学没有教科书,就由孙云铸口授,学生做笔记。第一堂课上,孙云铸先把要讲的古生物学的构造介绍给学生,一半用中文讲,一半用英文讲,以后天天如此。后来他才觉得同时用中、英文讲课有好处,查阅外文参考书方便,写外文论文也方便。

  孙云铸一生热心于学术活动。无论是国内学术组织工作,还是国际学术联系工作,他不仅是带头人之一,而且还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1979年,孙云铸逝世后,国家为他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在纪念孙云铸百年诞辰时,原地矿部部长朱训挥笔为孙云铸题词:“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教授题词:“成一代宗师,育几世学人”。尊孙云铸为“一代宗师”,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此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