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2023.04.27 中国矿业报   

  ——从第54个世界地球日看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张有为

  八闽大地,春意盎然。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当天,福建省福州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在他们之中有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环保界人士,还有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官员。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月22日,自然资源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市共同举办地球日主场活动,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闽江河口自然湿地保护区一隅

  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工作。按照中央要求,自然资源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体系。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活动致辞中指出,自然资源部通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要成果,“中国山水工程”获评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大的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国实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举措之下,我国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活动中,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王磊对“中国山水工程”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2016年以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地区支持了5批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过500万公顷,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频出

  近年来,我国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也正在有序开展,规划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高原到平原,从草地到沙地,从陆地到滨海,生态修复工程亮点频出。祁连山、贺兰山、秦岭、长江、黄河、漓江、闽江、洱海等一系列山水工程成果显著,成为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态观景区。

  为展示“中国山水工程”取得的成效与经验,自然资源部系统梳理了13家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第一批)。这些案例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涵盖了不同生态保护修复类型,有4个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案例、4个矿山生态修复案例、2个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案例、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1个河口海岸带湿地生态修复案例、1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案例。本次活动展示了3个典型案例,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

  位于我国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东麓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区四带的重要组成单元。巍峨挺拔的山体,削弱了西北高寒地区的气流,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和乌兰布和沙漠南下以及毛乌素沙地西进,成就了塞上江南银川平原,被宁夏人民亲切地称为“父亲山”。  

  可就在数年前,因简单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形成的大型矿坑和煤渣山,让贺兰山伤痕累累,致使贺兰山生态系统愈发脆弱,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亟待提升。

  2017年以来,宁夏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两年下来累计治理面积达146平方公里。2018年,贺兰山又通过实施180个工程项目,系统提升了贺兰山东麓的生态质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目标实现。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成为首批中国十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之一。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处于湘江流域的洞庭湖在长江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5年来,湖南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重点布局实施洞庭湖及湘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湖南省通过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整治岸线工程及整治洲滩工程,打造水鸟栖息地2万亩,整治洲滩92处,修复岸线2000米,整治水环境2624亩,恢复湿地植被2万亩。随着区内湿地生态系统日臻健康,鸟类种类从205种增加到226种,每年来洞庭湖越冬的水鸟达4万只,每年吸引5万余人次来洞庭湖进行科普参观、休闲游览、生态观鸟等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还来了一位重要人物,她是一位曾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的90后。提起她的名字“初雯雯”,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提起“河狸公主”很多人会有印象。由于她持之以恒地坚持在西北大漠戈壁滩开展生态保护工作,让蒙新河狸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繁殖量有了正增长。蒙新河狸是生活在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一种野生动物,全世界不足千只,是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濒危物种。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她提出了建“河狸食堂”的建议,在乌伦古河种下41万棵树,在蒙新河狸的栖息地内为其提供足够的树,保障河狸的生存资源。得益于她及众人的努力,蒙新河狸的数量较2018年之前,已经增长了20%左右。

  闽江河口诞生新的鸟之天堂

  4月的福州,百花竞放,姹紫嫣红。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行行白鹭冲上青天,时而俯冲,时而上扬,有的则在沙滩上悠然散步。

  “大家快看那里!”随着讲解员的一声高呼,人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群拳头般大小的鸟儿从芦苇荡中不断升起,叽叽喳喳地在空中不断盘旋。“这就是我国稀有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由于数量稀少、踪迹神秘,该鸟又被誉为‘中华神鸟’。”讲解员兴奋地说。

  让她激动不已的是,2000年夏天,中华凤头燕鸥在“消失”63年之后,人们再次在马祖发现其踪迹。2004年,闽江河口湿地首次观测到两只中华凤头燕鸥。从那时开始,每年4月至9月,中华凤头燕鸥总会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在这里度过漫长夏日。这只是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林文斌在致辞时表示,福建省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水平,坚决严守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美丽福建,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取得积极成效,做到了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正如林文斌所言,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通过“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除治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等工作,湿地生态修复不断推进。据不完全统计,闽江河口湿地已有鸟类313种,其中水鸟16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37种(极危5种,濒危6种,易危11种,近危15种),鸟类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7%,占福建省鸟类种数的53%。走进湿地,随处可见成群的候鸟栖息、飞翔。今年2月,闽江河口湿地被正式列入我国82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这是福建省继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后,产生的第二个国际重要湿地。

  “高原羚羊自由地奔跑……绿野无边雄鹰直上云霄……湖泊如镜映照冰川之高……”最后,活动在《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歌声中结束了全部议程。

  活动有期,生态保护工作却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