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提出一种分析海底地震形成机制新方法

2023.06.20 中国矿业报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团队近日提出了一种分析海底地震形成机制新方法。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由测绘学院张凯副教授为第一作者,阳凡林教授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吴自银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以“Complex tsunamigenic near-trench seafloor deformation during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1级强震,地震引起的大海啸致使超过15000人丧生,并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等严重灾害。然而,诱发大规模海啸的深海海底同震形变特征尚未明晰,导致海啸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深海地震同震形变观测对于研究海啸的预警与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深渊海域的严苛环境,近场海底形变观测数据非常匮乏,导致近海沟处的同震形变特征这一关键信息目前知之甚少。

  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波束误差统计精化处理的海底形变分析方法,显著削弱了海沟深渊区域复杂水声环境噪声干扰,并对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海沟处地形同震形变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为回溯深海同震地形变化提供了一种高效途径,对海底稀疏分布的近场监测数据形成了有效补充,为以现代海洋测绘技术揭示地球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范式。

  该研究工作由山东科技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联合资助。  (信永华 孙金香 张德彪)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