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话 | 胡海涛:一腔赤诚 心系水工环

2023.07.19 中国矿业报   

  93aa4c2f72fa44229ea62f9605bdd7e6.jpg

  中学地理课埋下的伏笔

  胡海涛出生于以产井盐而著称的四川自贡。地下蕴藏了如此丰厚的财宝,家乡人民智慧的开掘方式,给小时候的他留下深刻印象。

  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接办的蜀光中学,成为这所以“南开模式”办学的中学的首届高中毕业生。

  蜀光中学秉承“尽心为公,努力争能”的校训,提倡德、智、体、美、群全面、自由发展。其中有两门课,在胡海涛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一门是地理课。老师李观方以其高超的讲课艺术和诲人不倦的师德,为胡海涛打开了地理兴趣的大门,为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央大学地质专业埋下了伏笔。另一门是体育课。当年的蜀光中学具有国内一般中等学校所没有的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开阔的运动场地,这使原本就喜欢运动的胡海涛如鱼得水,尽情发挥,为他日后野外考察打下了厚实的身体底子。他擅长撑竿跳高,成绩名列前茅,深受体育老师柴森林的喜爱。

  胡海涛带着师长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跨出蜀光中学校门,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深造。1946年毕业后,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留校任教。

  地质人生的多个第一

  作为新中国创建工程地质专业的元老之一,胡海涛与谷德振、贾福海、姜达权、陈梦熊并称为新中国工程地质的“五虎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极少数地质学基础扎实、开拓能力强又相对年轻的地质人员转向工程地质,胡海涛便是其中之一。

  胡海涛是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第一位技术负责人。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进入极为困难的时期。他不辱使命,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胡海涛也是工程地质第一个援外高级专家组的成员。1973年,在由我国援建的阿尔巴尼亚的费尔泽水电站和毛泽东水电站,不少来自中国的专家和阿尔巴尼亚工程科技人员一起工作。因遇到较多的滑坡、泥石流问题,我国又派出一个高级专家组前往阿尔巴尼亚。到达阿尔巴尼亚1个月后,高级专家组实际由胡海涛负责,在那里工作了近一年,解决了工程中出现的诸多地质难题。阿尔巴尼亚人员对中国高级专家刮目相看。后来,胡海涛等对阿尔巴尼亚的地质认识,也得到阿尔巴尼亚高薪聘请的欧洲地质学家的肯定与支持。  

  三大功绩著称地质界

  胡海涛参与了我国多个重大工程的选线、选址和选坝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和大亚湾核电站。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的筹划逐步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1958年,胡海涛收拾行囊,出任原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主持三峡坝区、坝段比较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对三峡工程2个坝区、15个坝段进行了详细勘察研究后,他带领的团队提交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否定了岩溶发育的南津关坝区,推荐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三斗坪坝址为设计坝址。这一勘察结果的选择,在20年后的1979年廊坊正式选坝会议上得到与会专家们的认同和肯定。这一选址结果的科学性,在成功进行大江截流、船闸开挖中得到验证。

  1974年-1976年,胡海涛主持了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安多)的水文地质工程调查,对沿线冻土的水文特性和地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提出了选线意见和站场供水的水源地,为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规划选线提供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依据。

  1981年-1983年,胡海涛从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规划选址工作。这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他任项目课题组组长兼广东“核电办”顾问。他利用“安全岛”理论,从介质结构、构造部位和建造单元、地震活动、水热活动、物理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因素分析,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下大坑厂址,为我国首次进行核电站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开创了成功先例。

  人格品质令人称道

  报效祖国,是胡海涛坚定的人生理想。因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他放弃之前学习的传统地质学方向,果断转入工程地质。之后,他马不停蹄、连续奋战,指导解决了很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地质难题。

  他与爱人感情甚笃,不幸他的爱人患病,久治不愈。尽管家中困难重重,但胡海涛总是以事业为重,从未耽误过工作。为了国家,胡海涛付出太多,中国地质人付出太多。他不畏艰险,始终保持高昂奋进的工作状态。1953年11月中旬,东北大雪纷飞,他带领年轻的队员奔赴辽宁恒化至吉林通化一带开展野外调查。露头被雪覆盖,他带头扛着大扫帚扫雪以观察岩土。调查结束后,大雪及膝,他又带头唱着歌曲行进在茫茫雪原中。

  胡海涛不怕得罪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在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及勘探工作的艰难,同时涉及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工程问题,因此各方常常发生争论。他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支持正确的一方。1972年,为满足北京东方红石化工业的水资源需求,张坊水库拟修建。因工程需要,须马上建坝。但是,年轻的工作人员认为水库蓄水后发生渗漏再处理,就不易收到效果,官厅水库可作教训实例。胡海涛认为他说得对,坚决支持必须先行处理的意见。如果没有胡海涛挺身说话,水库就可能埋下祸患。

  胡海涛奖掖后进,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大力培养年轻人,积极支持年轻地质人才成长。在东北进行野外勘测时,他带领的东北工程地质队,接受过两批随队学习的人员:一批是云南省水利部门派来的,原是学水利、岩土工程的技术人员;另一批是由东北当地水利部门选派的一群还是十几岁的高中生。每批学员他都认真对待,不仅亲自教学,还调动青年骨干讲课。同时,他带领大家去野外调查,这种现场教学效果很好,云南学员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专搞地质配合工程设计的专家。

  春蚕到死丝方尽

  改革开放后,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迁到北京,亟待成立一个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权威性机构。恰好20世纪70年代由周总理批示组建的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部队撤销编制转入地方,于是国家决定,在原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了强化科研力量,胡海涛和有关人员从地质力学所调入,胡海涛任总工程师,兼带领研究室。

  这一时期,他负责完成了配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1992年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三峡作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部门提出对已查明的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蜡石滑坡体进行示范处理,许多施工部门都争当负责单位。后来,以胡海涛带领的团队为支撑,原地矿部地质环境司负责组织队伍进行治理,取得成功,开创了地质部门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先例。

  为了万无一失,胡海涛对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一名博士生在调研时发现,湖北巴东因修建葛洲坝径流调节电站而搬迁的巴东新镇是个滑坡体。他亲自调查后,呼吁应予以治理,由此改变了原有搬迁方案。

  胡海涛当选院士后,奔走在各大工程现场之间,着重解决涉及水利水电建设、核能建设和城市发展有关构造稳定性方面的问题。这些工程建设,都以胡海涛主持获得的地质科学结论作为治理地质环境与决定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有一次,胡海涛要到福建主持一个有关区域稳定性与核电建设的地质会议,到达机场后才发现身份证没带,无法登机。想到由于自己不能如约赴会,可能会给地方建设带来不良影响,他情急之下多年积劳暴发,当晚得了脑血栓。幸好他被及时送到医院得到救治,没有留下后遗症。休息了几个月,他又开始辛勤工作。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邀请胡海涛参加。大会上,温家宝亲切接见了胡海涛。这让胡海涛特别高兴,他心想要为区域稳定性和防灾减灾事业作更多贡献。

  1998年,他去世的前几天,正好需要体检。为了第二天体检,胡海涛说:“要洗个澡,干净点,也是对医生的尊重。”在淋浴室内,由于通风不好,一时心胸不适,等医生赶来时,他已停止呼吸。

  (此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