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话 | 孙大中:“我老是梦见在沙漠中跋涉”

2023.08.02 中国矿业报   

  93aa4c2f72fa44229ea62f9605bdd7e6.jpg

       中条情缘

  从大学毕业开始,孙大中便与中条山结下不解之缘。在20世纪50、70、80年代,他三上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平均海拔2000多米。20世纪50年代,中条山成为我国铜矿勘探的重点地区,到此工作和研究的专家很多。尤其是专家们对中条山前寒武系地质的一些重大问题因看法不一展开热烈的争论,使中条山成为地质学的热门之地。

  1954年,临近大学毕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孙大中参加了马杏垣教授领导的中条山科研队。还未走出校门的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块热土是自己锻炼的极佳之地。他果断决定,将研究中条山地层构造作为毕业论文的主攻方向。

  1955年3月,春节刚过,孙大中便独自奔向中条山。在恶劣的条件下,他完成了野外工作,草测了一份1∶5万前寒武纪地质图,并发现了后经勘探证实为中型矿床的庙疙瘩铜矿。他的毕业论文《山西省中条山前震旦纪地层及构造》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1972年,孙大中第二次来到中条山后,心无旁骛地扑在了科研上。几年下来,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和铜矿地质的研究居然在逆境中取得新进展。1978年,他心血的结晶《中条山铜矿地质》出版,获得了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他带队三进中条山。在前两次工作的基础上,他们进行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一书,是这项科研成果的总结,是国内该研究领域最早最系统的专著。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深部地质和大陆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为后来华南深部的地质研究工作开拓了方向。

  踏遍青山

  孙大中对前寒武系地质情有独钟,不仅三上中条山,而且踏遍冀东,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冀东在地质构造上,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因而也成为孙大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1978-1981年,孙大中在这块土地上开展“冀东地区前震旦地层划分、对比及其含矿性研究”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对早前寒武纪地层,特别是深变质地区地层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分别以“综合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建立了深、浅变质地层层序,对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对冀东地质的研究,收获丰盛。1984年,他出版的专著《冀东早前寒武地质》,是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较早的一部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他研究了赣东北、浙西南、闽北、两广、云南哀牢山、大红山和东川等地的前寒武纪地质,总结了我国东部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对前寒武纪地质许多重大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发表了《对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地层划分和绿岩带问题的讨论》(1987)、《中国东部太古和元古活动带的构造和地球化学发展》(1990)、《大陆地球化学动力学: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合著,1996)等论文和专著。他针对我国前寒武系地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特点,就前寒武系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战略问题多次提出真知灼见,受到同行的尊敬和好评。  

  紧追前沿

  孙大中始终瞄准学科前沿选择科研项目的主攻方向。

  作为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他较早地认识到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重要性,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没有同位素地质学,特别是先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的配合,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不可能深入发展。在他担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期间,就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引进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等先进测年方法,推进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孙大中非常关注和重视这一新理念,立即购买了许多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灾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埋头阅读和思考。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他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四大危机,其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地学息息相关。地学正面临着新的转变和机遇,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课题等待我们去参与解决。地质学家如何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与相关学科融合交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他多方搜集资料,召开各种座谈会,准备首先在珠江流域或珠江三角洲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他很快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建立了广东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孙大中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决策层、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参与、支持。就可持续发展研究而言,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结合。”因此,他一方面就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问题多次向省、市领导书面或口头呈表建议,同时又多方联络各界有识之士,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共同为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自1994年到逝世,他以《可持续发展及在广东省的可行性》《可持续发展与广东省资源环境问题》等为题,在各种场合作报告几十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他发表的论文《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被反复转载。由他启动、原国家科委和原广东省科委共同支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究”课题,现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良师益友

  孙大中桃李天下,门生无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他身边年轻的工作人员,不仅把他作为良师,更把他视为益友。

  他把身边的年轻人当作忘年之交,平等对待,共同探讨,并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989年,他参加华盛顿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会议间隙,他抽空参加了两个短训班,其中一个是有关PTt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回国后,他立即与年轻人一起翻译资料,在课题中研究应用,并召开以年轻人为主的专题讨论会,推广这种新方法。他这种善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年轻人的心中。

  对于新结识的年轻人,见面之初,孙大中往往就语重心长地先嘱咐一番:人生有两件事一定要牢记:一是作风要好,为人要正直;二是经济上要特别清楚,不贪财,活得坦荡,活得磊落。这两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

  认识久了,年轻人发现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待人热情真诚,表里如一,性格鲜明,直言不讳。他视钱财如粪土,往往把自己的钱花在本该公家花的地方。

  孙大中很喜欢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把这4句诗记在本子上时时提醒自己。他也常常用这首诗勉励青年人做学问不可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凡事都要亲自去做,亲自去体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勇斗病魔

  1996年,在广东省基础研究研讨会上,孙大中突然病倒,随后被诊断为癌症晚期。

  然而,孙大中异常平静。他对老伴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谁也不许泄气,一起与疾病作斗争。”他明白癌症至今还没有被攻克,来日无多。正因如此,他更珍惜每一天,尽可能做更多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诊治,组织上安排他到外地做探查确诊,他一拖再拖。为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研究”课题的立项,他每天照样起早贪黑地起草、讨论、修改立项材料。在医生嘱咐静养待查期间,他还是马不停蹄地到处考察调研。当时,他的肠梗阻已经相当严重,晚上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却照样坚持参加东深供水工程考察。每到一地,他就不知疲倦地谈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水环境的利用保护。考察期间休息半日,为缓解专家们的疲劳,主办方特意安排专家游览深圳野生动物园。孙大中却应邀去一家单位作了3个小时的学术报告。看他精神抖擞的样子,谁能想到他生命最后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一年中,他没有呻吟,没有叹息。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因持续高烧而时常昏睡。有一次醒来时,他说:“我老是梦见在沙漠中跋涉,找地下水。内蒙古人民太需要水了。”他在弥留之际,仍然想着民生疾苦。

  (此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