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担当 向险而行

2023.08.17 中国矿业报   

  ——北京市地勘院扎实开展强降雨后地灾调查排查工作纪实

  ◎  段金平 李欢 菅锦红 姚林烟

  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受极端强降雨灾害,降雨量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高值,导致山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破坏。

  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以下简称“北京市地勘院”)闻“汛”而动,向“险”而行,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首都地勘人抗洪救灾赞歌。

  提早谋划 闻“汛”而动

  防汛救灾争分夺秒、刻不容缓。北京市地勘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提前预置力量,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

  提早谋划部署,第一时间行动。汛前,该院就对全市10个山区2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排查核查,确定了2023年隐患点台账,安排突发地灾应急调查队随时待命,如遇灾险情能迅速赶赴各区开展应急技术支撑;对重点区域重要险段的2553台套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通过出台应急调查技术服务工作方案、应急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应急保障物资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强化组织机构和后勤保障。8月1日,该院召开地灾防治工作紧急部署会,统筹联动、科学部署,投身抗洪救灾。

  成立工作机构,精准支撑服务。该院成立了由院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聚焦应急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科学谋划灾后重建地质全要素支撑服务。该院统一应急排查报告标准,对受灾严重的房山、门头沟、昌平,以村为单位出具应急排查报告,其他区以镇为单位出具应急排查报告,精准支撑灾后重建。

  整合专业资源,统筹全院力量。打破单位壁垒,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从院机关和8个基层单位抽调人员,组建74支应急调查小分队共计225人,分别在房山、门头沟和昌平等10个山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巡查排查工作。8月3日,该院举行出征仪式,院党委书记李文忠、院长刘连刚亲自把队员护送到灾情最重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

  据统计,8月1日~12日,该院已累计派出800余人次开展应急调查、巡查排查工作,另有400余人次开展应急值守、资料整理分析工作,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494处,其中,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排查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当前,该院正结合遥感卫星数据,对前期未通车的村庄、道路开展排查。

  勠力同心 向险而行

  雨声就是哨声,汛情就是命令。为切实排查雨后地质安全隐患,北京市地勘院听令景从,向“险”而行,第一时间吹响防汛救灾“集结号”,调动全院应急力量,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重点开展地灾应急调排查,为受灾群众尽早重返家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工作中,他们克服灾后断水断电断信号、就餐不便、交通不便等困难开展作业,同时面临着随时可能发生落石、道路垮塌等潜在风险。队员们晨起出队,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脚磨出血泡;中午,随便找一个地方吃几口简单的便餐,顾不上休息继续开展工作;夜晚归队后,边吃泡面边汇总整理当天的排查数据……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地投入抗洪救灾和地灾应急调查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彰显地质人的责任和担当。

  党建引领航向,防汛一线党旗红。抗洪救灾是对全体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一场大考。北京市地勘院党委把抓防汛救灾任务落实作为试金石、磨刀石,在承担任务最重的房山分队和门头沟分队分别成立临时党支部,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在防汛一线筑起一道牢不可摧的“红色堤坝”,凝聚起同心抗灾的磅礴力量。

  越是雨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与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时一样,青年党员罗守敬主动请缨再次成为第一支进入房山的应急调查队员,同时还负责制定全市10个山区雨后地灾排查的技术要求及数据汇总,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但他毫无怨言。正在探亲的博士后党员刘焘,在得知院里要临时组建应急调查队后立即启程,开车一天一夜从老家赶回。“感谢组织的信任,保证完成任务,一定发挥带头作用。”党员宋炜在得知所党委推荐他担任房山应急分队临时党支部委员时语气坚定地向党组织表态。

  在应急调查队员中,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在防汛救灾的紧要关头,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铿锵玫瑰,别样绽放。在本次应急调查队伍中,有着18名女队员,她们有的冲锋在野外调查一线,有的昼夜为监测预警作技术支撑,有的持续几十个小时坐在电脑前进行遥感解译……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地质玫瑰,在这场防汛救灾的大考中流金溢彩、怒绽芳华!

  科技赋能 助力重建

  北京市地勘院认真落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工作部署,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灾情进行分析研判,加强数据共享,支撑灾后救援、评估工作。

  遥感解译助力,让防灾救灾实现“挂图作战”,应用无人机技术和遥感解译技术协助开展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地图、卫星影像等空间大数据如同灾区上空的“千里眼”,让防灾救灾实现“挂图作战”,更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精细化支撑;针对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受灾较为严重的一线地区,他们联系多家公司紧急接收近期遥感数据,同时与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市测绘院取得联系,通过应急通道快速获取SAR卫星数据,研究受灾地区无人机航摄数据获取与灾情解译等;利用市测绘院提供的北京3号卫星影像,解译完成房山西部、门头沟西部1400平方公里影像覆盖区内崩塌滑坡等灾情险情图斑616处,存在明显冲淤特征的沟道189处,依据解译结果编制救援通道安全消隐应急图,供防汛救灾工作部署、应急调查及巡查排查使用,供市交通委打通生命救援通道使用。

  加强预警会商,及时发布预警。该院综合研判地质灾害风险,提前预测出山区144条高易发性泥石流隐患沟;强化预警分析和综合研判,全程追踪降雨落区和风险点位,编写台风“杜苏芮”引发地质灾害风险和泥石流风险两个《专报》,研究构建地质灾害分类分级预警模型,实现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到乡镇、道路沿线崩塌灾害预警到路段、泥石流灾害预警到沟的精细化预警,基本实现“实时动态、高效融合、精准预警”的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目标。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守,密切关注突发地灾监测数据,自7月29日以来,该院报送雨量数据、土壤饱和度等专业监测信息370余条,泥石流风险提示信息360余次,每日早8点定时向地灾防治工作群推送降雨量、土壤含水量等监测数据。截至8月12日,该院共研判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9期、山区道路沿线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6期,发布泥石流沟预警提醒300余次,为全市地灾隐患点避险转移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共享监测数据,服务灾后重建。据了解,从气象监测数据上看,单站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745毫米。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记录到了更高极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3个点位,700毫米以上的达51个点位。自8月3日起,该院向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规划院共享地质灾害监测雨量数据20余万条,供相关部门灾情评估与灾后重建参考使用;对重点区域重要险段的2553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实时进行数据监测,提供地灾防治靶区。这些分散在全市地灾隐患点的监测设备,像“哨兵”一样,时刻紧盯着山区地灾隐患的动态变化。

  雨停了,天晴了,水退了,但灾害的影响还在。北京市地勘院将进一步做实做细应急排查巡查和技术支撑工作,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为推动受灾地区重建美好家园贡献地勘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