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转制改革五周年纪实
◎ 高金华 王宇祥
顺应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应全面重塑的改革之路。2018年9月,原武警黄金第七支队转制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这支曾经从东海之滨奋战到荒漠戈壁、率先西进北上的转型尖兵,正全力向海岸带与海洋地质调查事业这一全新领域进军,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踏上了新时代地质长征路。
涅槃新生——奋进改革新征程
回望转型之路,无不镌刻着成长、蜕变、化蝶的印记,无不闪耀着变革图强、拼搏进取的追梦精神。转型以来,烟台中心牢牢把握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海为主、面海发展、向海图强”的转型发展方向,布局“四大海域”、聚焦“黄河流域”、深耕胶西北,征战甘蒙鲁豫徽、亮剑苏浙沪粤桂。广大职工翻越崇山峻岭、迈步海岸沿线、蹚过林草湿地、行走荒野田间,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处处印着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奋斗足迹,海岸带与海洋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重点业务正全面开花结果。
烟台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司海岸带地质调查的“国家队”“野战军”,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果导向,积极推进思维转变、能力转型、职能转换、体制转轨和作风转改,在全员的团结拼搏和接续奋斗下,业务发展“央地合作”新模式构建形成,科研生产“超蓝计划”成效初显,改革配套工作基本完成,事业为先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努力在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中彰显价值、有所作为。
5年来,烟台中心先后完成755名职工落编定位,出台88项制度立梁架柱,与10余家行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备忘录,取经问策;坚持“成才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99人圆梦更高学府参加学历提升、脱产培训,156名工勤人员在任务磨砺中成长为技能骨干;坚持“民生福祉一样也不能丢”,党委公开承诺办理的8类56件“惠民工程”,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与日俱增。
2022年6月,环境地质调查室在黄海海域开展近海海域调查取样工作
逐梦海洋——乘风破浪勇前行
海洋,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入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烟台中心聚焦职能任务和发展要求,明确了海岸带与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前进目标和奋斗方向。
转型初期,面对任务新、领域新、人才少、设备缺等诸多考验,烟台中心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围绕“如何加强涉海力量建设”组建调研团队,按照“借外力、求助力、挖潜力、引活力”的整体思路,积极与行业涉海单位开展能力共建,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业务交流和人才培养举措,助力打开业务发展“外接口”,积蓄遂行任务“内动力”。
2019年,烟台中心依托指挥中心系统内首个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广西钦州湾)项目,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填海造陆地区工程地质调查、重点入海河口湾区岸滩剖面监测、海域地球物理测量等调查研究团队,聚力解决海水入侵、海岸带侵蚀淤积、红树林保护等7类主要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编制完成各类专题成果报告10余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钦州市海洋局合作共建小流域地质环境监测站,为当地海域生态保护治理、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安全稳定性评价等提供科学建议。2022年11月,该项目顺利通过成果综合评审并获优秀,标志着烟台中心在这一全新领域的首战告捷。
由南向北,捷报频传。“终孔203.15米,创纪录啦!”2022年5月,烟台中心在渤海海域完成指挥中心首个深度超过200米的海域钻探施工任务,同时也是渤海湾海域完成的最深全取心地质钻孔。据悉,承担任务的渤海曹妃甸海域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首次将IPOS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于参量阵浅地层剖面测量,有效获得高分辨率海底浅部地层结构。同时,在海钻施工中运用“套管跟进+泥浆护壁”的钻进工艺和“6锚定位、单动双管、回转钻进”取样方法,确保了数据的精度和质量。
近年来,在渤海海峡南部,烟台中心首次在120米海钻底部发现约3米厚的灰岩,初步判断为古生代基底,通过岩心研究了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情况,识别出多次海侵事件,为开展渤海海峡南部重点海域第四纪以来地层沉积环境演化研究提供了支撑;在黄海北部,通过开展单道地震调查同步单波束测量、多波束测量,长时间序列遥感解译和多期次岸滩剖面监测等工作,为研究掌握工作区海岸带及岛礁环境变化趋势、演变规律提供了数据资料,支撑服务海上工程建设、岸线防护及海岸带与岛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在南海雷州半岛附近海域,通过开展海域综合地质调查,查明了区内海域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及环境地质问题等基础地质信息,为湛江地区东部海域底质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沉积环境演化等研究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内航道规划、近岸工程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建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7月,在美丽的长江之滨——九江市同方江新造船厂,随着一声“宣布下水令”,“海洋地质十七号”综合地质调查船缓缓滑入长江顺利接水,标志着烟台中心在推进涉海能力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据悉,“海洋地质十七号”主要以近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主,具备钻探、物探等多门类作业功能,配有海洋地质取样测试系统、高精端地球物理调查装备,稳定性、适航性和操作性良好。交付入列后,将有助于高效开展科考工作、提升科研数据质量、实现近浅海调查能力突破,为陆海统筹、向海发展增添利器。
截至目前,烟台中心已在全国6省部署了2个工程、11个涉海项目,面对新领域、新职能、新赛道,他们实现从零到1的突破、从无到有的转变、从望洋兴叹到乘风破浪的跨越,具备了独立完成海域物探、钻探和数据解释工作能力,培养船员机工水手、三副三管轮、“四小证”等累计362人,增配海洋地质调查装备71台(套),海岸带和海洋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稳步迈出进军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坚实步伐。
2022年6月,环境地质调查室在烟台开展岸线调查
找矿突破——矿产资源增储量
“携手同心、砥砺奋进,全力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整齐洪亮的宣誓声与钻机隆隆的轰鸣声在山间交互回响,映入眼帘的是烟台中心在山东牟平前垂柳矿区的岩心钻探施工人员。他们身着红色工装,眼神坚定、姿态昂扬,在青山翠柏之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上述场景是该中心近年来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烟台中心发挥所在驻地“金矿之都”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国家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及重大需求,围绕招远市滕家矿区和牟平区前垂柳矿区,扎实开展岩金勘查工作。他们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时,突破前人认识,大胆提出设想,创新性提出“近东西向构造控矿”新认识,建立“三层结构”新模型,部署的10个钻孔全部见矿,圈定金矿体9个,为该区域地质找矿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使陷入找矿低谷的矿区达到中型金矿床规模;在滕家矿区,他们成功探获隐伏厚大金矿体,两个矿区累计推断金资源量26.27吨,引领商业性勘探开发,助推大型金矿资源基地建设。
下一步,烟台中心将不断总结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在胶东地区重点成矿带,开展以金为主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撑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在胶莱盆地周边、江南古陆和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带、近浅海重点地区,开展金、铜、钨、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继续吹响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冲锋号。
2022年6月,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组在胶东北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
生态优先——山水林田写忠诚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当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普遍实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落地生根,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最动人之处。作为一支新时代地质工作队伍,烟台中心在改革转型中正以参与者和亲历者的身份谱写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这一主题,烟台中心先后在黄河流域部署实施3个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项目,紧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人工林固碳能力研究、森林生态环境特征评价、盐碱地“草-牧-园”循环模式探索等工作。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我们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业务为统领,以地调特色为优势,充分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观测任务,通过布设野外长期观测点,获取‘水、土、气、生’等要素的长期观测数据,配合区域地质调查与监测,为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协调共生、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烟台中心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价项目负责人一语概括他们的工作内涵。
目前,烟台中心立足黄河流域,建成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其中黄河入海口海陆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部级创新平台;黄河流域(兰州段)水-土-生资源作用与效应、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资源综合利用2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指挥中心野外观测研究站;黄河流域(河南段)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效应野外观测研究站初具成效;各野外观测站共同汇集黄河流域野外观测数据,开展不同自然资源要素之间耦合作用研究,有力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新安江流域,烟台中心通过开展流域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厘定流域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查清不同类型地下水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结构,基本查明了“三水”转化关系及地下水流场、水化学环境特征。首次建立新安江流域地下水-地表水数值模型,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此外,转制以来,烟台中心还积极承担了林、草、湿地、地下水等专项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国土变更调查核查,率先探索出“技术共享、数据共用”的合作模式,完成森林资源样地2035个、草地资源样地1194个、地下水统测2600点,编制《湛江市自然资源图集》,在两广地区圈定富硒土地5.66万亩、优质水源地1处,完成102个县域耕地资源监测,核查外业耕地图斑3420个,有力支撑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发布与督察执法。
尤其在承担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期间,烟台中心抽调组建精干队伍,连续两年寒冬腊月逆行出征,全体调查人员把林场当战场、视样地为阵地,攀高山、走峭壁、穿密林,不惧严寒险阻,坚决完成任务,用初心和使命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1年9月,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项目在广东湛江开展岸滩剖面测量
创新驱动——地质调查提效能
百年地调,创新而兴。纵观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正是一代代地质人不断推进地质调查重大理论、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创新,使我国地质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加快了建设世界地质科技强国的步伐。
今年3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东部地区金和铜矿床三维探测技术与增储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烟台中心负责牵头实施的“脉状金系统的综合找矿技术与增储示范”课题顺利通过实施方案论证,本课题作为烟台中心首次参与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29万元,实现了五大平台“零”的突破。
在设备改造研发领域,同样收获颇丰。“这两项专利继承了传统岩石点荷载仪简单、耐用、模块化的特点,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及齿轮效应,有效提升原设备柱塞复原及样品加载的连续性,达到了试验效率翻番、人力成本减半的预期目标。”接连收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后,烟台中心技术工程师侃侃而谈地讲述着他们的成果。据介绍,该实用新型专利可有效提升传统岩石点荷载仪的试验效率和安全性,是一线地质调查人员立足岗位实践,在调查装备改造自研道路上的一次有益探索。
转制改革以来,烟台中心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作为支撑、引领、推动地质调查工作的“两大引擎”,累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部、局开放课题4项,局级野外观测站2个,指挥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个,专利、论文、软著屡创新高。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活动50余场,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顺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批国家级CMA资质7大类360个检测参数,建成“地质云”海岸带虚拟节点,发布地质信息产品123件,上云共享各类地质调查数据1.4万条,研发“地质资料空间查询与信息存储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助力地质调查高效运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海阔天空!队伍改革重塑,恰是风华正茂。新征程上,烟台中心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落实部、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决策部署,坚定发展信心、激扬奋进力量,努力建成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为推动国家海岸带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