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 看见文化的力量

2023.09.01 中国矿业报   

  ◎  子  尧

  在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最后,有一句台词——“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诗书是盛世大唐的文化承载,更是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于无形之中,总能彰显出深刻一致的价值认同,激发起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文化的瑰宝灿若星河。她们是生龙活现的杰出人物,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宫商角徵羽的古音律,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习俗,是浩如烟海的史册典籍……她凝结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她呈现出某种多样性,又根植于某种一致性。文化遍布在角角落落,沉淀着社会或个人的自省,凝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传承着某种被普遍认可的内在力量。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文化是其根与魂,是国人自我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所在,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密码。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力量,往往化有形为无形,着无形于有形中。从根本上说,文化的力量就是精神力量,以精神的力量影响人、凝聚人、感召人、引领人,让人们在文化认同中找到所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文化的力量亦不仅仅限于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述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关系——“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是孤立的力量。纵观历史的长河,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中,文化发展无不滋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物质平台,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运连着国运,文脉连着国脉。基于广泛认同的文化自信,越来越显示出超乎想象的巨大力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近来看赵腊平同志的《浅论中国矿业文化及其发展》系列,对矿业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地质文化在内的矿业文化,汇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代矿业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从遥遥领先的中国史前矿业文化,到波浪式发展的中国古代矿业文化,到命运多舛的中国近代矿业文化,再到与时俱进的新中国现代矿业文化,无不见证着矿业文化发展的落寞与繁荣,凸显着矿业文化推动矿业发展的精神伟力。矿业文化既蕴含人文精神,也倡树科学精神,是爱国奉献、矿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精神富矿。无论是“李四光精神”“青藏精神” “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还是“三光荣”精神、“山东六队英雄地质队精神”、“浙江地质七队精神”,抑或是“铁人精神”、“鞍钢精神”、“石圪节精神”,就像一个个锃亮的文化标签,在波澜壮阔的矿业发展长卷中熠熠生辉。她们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矿业领域大大促进了矿业行业发展,引领了矿业行业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矿业文化是生产力,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矿种”。

  看见文化的力量,看见风骨精神,看见文明坠地。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地自信,如此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为,诗在,书在,文化就在,文明便会生生不息。“第二个结合”以思想解放的姿态,让我们更加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以时代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从矿业文化中溯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赋予传统矿业文化以时代精神,必将为矿业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