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马晓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近日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这对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王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电磁法(Marine EM)是地球物理探测的一种方法。它是基于海底介质的电性差异,利用天然场源或人工场源在海底介质中激发涡旋电流产生二次场,由布放在海底的接收机接收从海底介质返回的电磁信号,以探测海底的电性分布特征。海洋电磁法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查和海底地质构造的研究。通过对电磁信号进行反演解释,可获得比海洋大地电磁法更加清晰的海底介质电性成像。此次试验的开展,为我国国内首次在4000米水深处开展洋中脊壳幔电性结构探测,开创了天然场源和可控源联合探测的先河。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