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2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姬长玉
9月19日,海南博鳌。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被授予全国首个五星级地质文化村(镇)。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余村这一身份的评定,无疑对全国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对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风向标的指引作用。
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地质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自2020年以来,地质文化村(镇)从无到有,从崭露头角的新兴事物到逐步完善的创建评估机制,经过严格标准规范,三批共评定出96个,其中五星级1个,三星级33个,挂牌筹建62个。
地质文化村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两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独特的地质文化资源为绿色发展积攒了蝶变力量,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和发展优势的势头逐步显现。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两山”石碑
一村:贯彻好“两山”理念
用“遗址公园”取代坑坑洼洼的矿山,用乡间绿道替换泥泞的村路,把水泥厂旧址改建成田园观光区……余村对矿山清危复绿、复垦改良、涵养水土,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探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样本。
2021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上,余村从75个国家的170个申请乡村中脱颖而出,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仅两个!
如果说“两山”理念是引领余村实现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那么地质文化就是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富矿”。
以“七亿地史 美丽余村”为主题,以“余村地质演化史”为串联轴线,制定了“一室一廊一展馆,三线五区七景观”的总体建设思路,明确了“地质+自然教育”的建设模式……作为重要技术支撑团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党委委员、副队长赵神祖介绍,在系统梳理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余村地质遗迹资源条件、绿色矿业发展史及村庄历史和人文资源等禀赋情况,量身定制出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
“全国首个”“五星级”,是肯定,是荣誉,更是鞭策。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余村与地质文化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以地质文化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余村生动实践推动地质文化村在全国遍地开花。
据悉,现阶段余村每年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863元。赵神祖自信地说,地质文化元素的加入,必将为余村带来新的增长点,助推余村共富共美。
只有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充分依托地质资源禀赋,才能利用生态价值资源最大程度激发经济社会价值。
一省:讲好乡村地质故事
首个地质文化村——嵊州市白雁坑村诞生“浙里”! 首个五星级地质文化村——安吉县余村也诞生“浙里”! 新时代新征程,地质文化与浙江的乡村建设结缘,开启了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据统计,浙江省地质文化村总数13个,其中五星级1个,三星级7个,挂牌筹建5个,数量领跑全国。
以“金钉子”剖面为核心的生命演化遗迹,以流纹岩、丹霞地貌为代表的奇山秀水遗迹,以采石冶矿遗迹为特色的矿业文化遗迹,以鸡血石、青田石为代表的国石文化遗迹……浙江省域经历了元古宙和显生宙两大地质演化时期,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传播资源。
摸清村(镇)特色土地资源特征,能为有效利用特色土地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查明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可挖掘供待开发利用的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典型气象景观、特色生物资源,能有效发掘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开展村(镇)综合地质调查不仅局限于地质背景调查,还有特色地质资源调查、自然条件调查、特色地质资源调查等,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知难而进,勇毅前行。只有全面摸清家底,才能端牢地质文化的“金”饭碗。
浙江省地质院的马俞高表示,以地质类博物馆、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地质文化村(镇)、地质遗迹保护点组成的“馆园村点”地质文化传播体系是讲好乡村地质故事的重要载体。
“有景可游,有物可感,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品可尝。”浙江省地质院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所的张建芳从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实践谈起,认为要打造“五有五可”产品体系,地质文化才看得见,摸得着,有抓手,有价值。地质文化传播产品如是,研学教育和科普活动亦如是。
只有厚植地质基础,不断拓展地质文化内涵和外延,才能充分发掘地质文化村(镇)的无限发展空间。
一域:做好“地质+”文章
亿万年水火交融雕琢宝地,千百载人文渊薮奕世流芳。东部沿海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科普教育意识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政府科学利用本地区火山地质遗迹资源意愿强烈,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火山旅游规划与建设,都是建设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的良好基础。
大田县华西镇杞溪村位于福建省火山活动最活跃、最强烈、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属于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喷发带核心区,火山岩类型复杂多样。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文化资源调查成果,杞溪村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不仅旧貌换新颜,更是在2021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
然而,南京地调中心张翔表示,此类地质文化村未来的发展难以继续一村“精雕细琢、单打独斗”,而应该以点带面,整体一盘棋。
从杞溪村到华兴镇,从产品到产业,从文化到文旅,通过深入挖掘“水火交融”的特色地质格局,采用“地质+”融合模式,围绕仙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昆山油茶产业中心建设,当地政府在杞溪、横坑、张墘、柯坑、早兴5个连片村落,开展地质遗迹及相关民俗文化、古村落资源、特色农业等融合规划项目,积极打造文旅环线,初步形成集科普研学、休闲旅居、生态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文化镇。
“地质+”生态旅游、“地质+”自然教育、“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地质文化村(镇)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
张翔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将一个地质文化村发挥自身优势,牵引镇域各村联动,逐渐发展成业态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的地质文化镇,将是地质文化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值得探索的路径。
只有全盘统筹规划,高度融合地质元素,才能逐步开辟出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独有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策:打好“地质”组合拳
开展地质文化村(镇)工作,是服务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和地勘队伍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
利用地质遗迹建设地质文化村,既要上接天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又要下接地气,服务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持续推进、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开展评定的初心。
上下一致,才能引发共鸣。3年来,地质文化村(镇)工作受到全国各地尤其是乡(镇)政府的普遍关注,申报数量更是逐年攀升,这其中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发掘“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乡村地质故事?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表示,地质文化村(镇)建设一要充分挖掘地质遗迹内涵,讲好地质故事;二要打造科普研学路线,满足大众对地质知识的需求;三要注重开发附加产品,提升附加值。
填好一张地质图,挖掘一批地质资源,讲好一批地质故事,建设一批科普设施,开发一批科普产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培养一支传播队伍,构建一个传播机制……地质文化村(镇)是一个系统性广泛性的深刻社会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只有将自身建设真正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耕地质遗迹内核,才能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赢得主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一村一隅,一省一域,讲好地质故事,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在世界上形成具有地质文化特色的乡村人居可持续发展中国经验,我国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将用实际行动和成效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