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3.10.20 中国矿业报   

  ——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看地质能源矿产合作新成就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神州大地高朋满座。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共襄盛举、共话未来。

  能源矿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10年来,能源矿产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合作内容。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中国方案求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康庄大道。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5个国家合作完成地质、地球化学调查630万平方千米,绘制不同元素地球化学图件近万幅,图件成果显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为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基础地质工作水平以及服务矿业投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能源方面,中国筹划和建设了多条能源通道,包括中亚能源管线、海上丝路能源枢纽、中俄油气管线合作、中巴能源走廊、中缅能源通道和周边地区电网等。

  中矿资源比基塔矿山首次发运仪式现场

  地质引领,扎实服务共建国家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地,但勘探开发开采能力却相对较弱。我国在技术、装备、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这些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形成互补,能够帮助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也为我国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质领域合作创造了机会。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基础性、公益性等作用,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地学合作,编制“一带一路”图集,与69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8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成立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自正式揭牌运行以来主要开展地学数据库、跨境编图建设,针对重要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区的联合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方面的调查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工作。目前,该组织已搭建起了广泛的国际地学合作网络和平台,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柬埔寨、匈牙利、塞尔维亚等近30个共建“一带一路”主要能源资源国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或项目合作协议,形成了高层互访和协调机制。

  除此之外,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多家局属单位还承担了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1∶500万亚洲地下水系列图、中东亚跨境成矿带对比与综合编图等工作,为参与国家解决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地质、成矿规律等问题,受到国际地质界专家学者的赞赏,相关成果被100多个国家收存。

  矿业合作,助推当地经济驶入“快车道”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济、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矿业开发领域,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化矿山、新兴材料方面给世界矿业开采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中国矿业企业积极“走出去”,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锂电新能源材料和铯铷等新兴材料产业,打造以稀有轻金属资源开发与利用、锂电新能源材料生产与供应、固体矿产勘查和矿权开发为核心业务的国际化矿业集团公司。2022年初,中矿资源收购位于津巴布韦的重要透锂长石供应基地——比基塔(Bikita)矿山,并成立中矿资源津巴布韦比基塔(Bikita)矿业有限公司。不久后,中矿资源又斥资近20亿元人民币实施200万吨/年(透锂长石)改扩建工程和200万吨/年(锂辉石)新建工程。如今,该矿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多瑙河畔,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新投运的烧结机、加热炉等生产工艺改造项目正有序运转,助推当地经济驶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河钢塞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曾因经营问题几近破产。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于2016年4月签署收购协议成立河钢塞钢,构建支持支撑平台,仅半年时间企业就扭亏为盈。运营7年来,河钢塞钢营收超过60亿美元,连续4年蝉联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和代表中国企业形象的“金名片”。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科技合作,倾心打造“创新之路”“繁荣之路”“文明之路”,共同致力于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6月,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首批14家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致力于推动中南两国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另外,矿冶集团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和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在蒙古国矿山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将先进技术成果应用至生产一线,保障矿山人员生命安全、提高矿山生产效益。

  除此之外,中国铝业、山东黄金、洛阳钼业等优秀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走向繁荣昌盛。

  绿色能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加速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关键之钥,新兴能源成为了世界大多数国家追捧的对象。中国履行减碳、降碳承诺,致力于做世界负责任大国,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水能等新兴能源产业,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且把这些科技成果带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2023年8月3日,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产品出口专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本次发货的光伏组件是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的首批产品。根据协议,中国企业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两座太阳能光伏电站,预计投产后每年发电23亿千瓦时,每年约减少天然气消耗5.88亿立方米。

  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际,肯尼亚总统鲁托在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我们赞赏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中国的绿色技术、设备、设施等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国拥有先进的绿色技术和基础设施开发经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水电、光伏、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期待双方加强合作,释放肯尼亚乃至非洲的绿色发展潜力。

  南非,德阿地区的山地上,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将丰沛的风能转化为电能,点亮千家万户。由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2017年并网发电以来,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短缺局面,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阿根廷胡胡伊省南部高查瑞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中国电建集团和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标高查瑞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9月正式并网发电,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电力供应状况,而且减少了化石燃料消耗,优化了当地能源结构,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年8月,中南两国签署共建新能源电力、蓝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众多中国企业来到南非,带来了风电、太阳能等合作项目,有力助推南非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依赖燃煤电力的南非实现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南中企业还在电池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源技术等清洁能源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十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能源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推进包括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开发、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为实现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