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先进事迹巡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人事处
为转制改革大考提供有力人事保障
◎ 胡迎山 张琼斌
2018年,原武警黄金部队官兵集体退役脱装,毅然踏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新征程。面对这场转制改革大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人事处坚持聚焦大事、难事、要事,担当作为、持续攻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跨军地改革决策部署,有力完成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
面对转制改革这场政治大考,他们自觉坚守对党忠诚的“精神家园”
转制改革是一场政治大考,检验的是党性,考验的是忠诚。指挥中心人事处深刻认识到,作为“干部职工之家”,在转制改革当中,首先要坚守对党忠诚的“精神家园”,做到身份转变、忠诚不变,完成好党中央明确的转制改革人事领域工作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退役移交任务,他们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地组织核查干部职工的实力、信息和档案,精准完成移交工作,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向党中央交出了退役移交的优秀答卷,在6支跨军地改革队伍中率先完成退役移交任务。回流安置工作启动后,他们认真研究军队改革期间转业复员有关政策依据,科学稳妥提出回流安置工作建议,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1500多名官兵实现了回流安置愿望,为推进转制改革、稳固队伍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转制改革这场使命大考,他们积极构塑担当作为的“奋斗家园”
转制改革是一次涅槃重生、换羽新生,身份转变、体系转换、职能转型等对人事工作提出了诸多全新课题,从旧到新、从无到有。指挥中心人事处深刻认识到,必须充分发挥人事部门在干部职工中的“奋斗之家”作用,支撑保障队伍实现由军向民、由部队向事业单位的转变。
着眼把体制机构立起来,他们认真筹划推进队伍整编工作,组织编制两级中心“三定”规定,扎实做好单位成立挂牌、领导班子配备、法人注册登记、内设机构组建、人员落编定位等重点工作,为队伍进入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着眼把人员岗位定下来,他们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职级待遇不降原则,反复深入研究论证转改人员职级套改方案,5000多名干部、士兵顺利完成职级套改,圆满实现向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转换。着眼把激励机制建起来,他们大力推进试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打破“大锅饭”、构建事业单位激励机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性实验,有效激发了队伍动力活力。着眼把队伍深度融起来,他们坚决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关于深化融合的部署要求,全面做好人员交流选调、整体划转等工作,五年来,有效打通局、指挥中心系统双向交流通道渠道,人才活力充分激发。
面对转制改革这场利益大考,他们倾心营建关爱职工的“温暖家园”
转制改革牵动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涉及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他们深刻认识到,在转制改革利益大考前,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广大干部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使人事部门成为关爱职工、群众欢迎的“温暖家园”。
为解决好干部职工“稳心”问题,他们认真研究筹划人员“团聚工程”,安排2000多名干部职工到家庭所在地或邻近的单位工作,尽最大可能实现大家的团聚愿望。为解决好干部职工“安家”问题,他们全力推进人员落户安置工作,认真审核确定转改人员及配偶子女的落户计划,目前落户率达99.5%。为解决好干部职工“立业”问题,他们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推动职称评审、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岗位晋级、工勤人员转岗、岗位遴选等系列工作。五年来,指挥中心系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职称骨干成倍增长,省部级以上人才由4人增至45人。这些务实举措,进一步畅通了事业发展通道,激发了干部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西藏地质调查所
扎根雪域谋新篇 奋战高原创佳绩
◎ 谢威 黄继强
扎根雪域,我们矢志奉献;奋战高原,我们创造佳绩!回首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西藏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西藏所”)转制改革五周年光辉历程,全所干部职工以坚定的信念与决心,书写了属于西藏所的辉煌篇章。
转变的是体制机制,不变的是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
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武警黄金部队正式开启转制改革新征程。在完成570名官兵和1000余台套设备安全回撤以及189名官兵退役、团聚之后,偌大的拉萨营区仅剩43名留队官兵。但大家始终坚信:“组织让我们留在这个地方,就一定有我们绽放光芒的时候。”
与此同时,经过自愿申请、组织考核,在成都片区工作的43名干部职工,由成都“逆行”拉萨。有人问:“高原高寒地区会消耗生命,你们难道不担心吗?”他们说:“怎么可能不担心?但拉萨基地百业待举,正是用人的时候,作为党员、作为退役军人,‘勇上一线、勇打头阵’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信仰。”
2020年底,在三级机关和西藏27家党政军企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西藏地质调查所挂牌成立。转改以来,西藏所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指导工作实践、推动事业发展。
转变的是职能任务,不变的是敢打必胜的勇气信念
转制改革五年来,西藏所独立完成西藏错那-察隅地区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严密组织森林资源、草资源西藏方向野外调查工作,共同参与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和“世界冰川公园”建设论证。通过项目锻炼和横向合作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独当一面、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综合能力和团队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23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西藏所临危受命,承担羌塘攻坚保障任务。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全体干部职工本着“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坚定信念,仅用2个月时间,维修改造拉萨基地和双湖工作站的住房,高标准构建“两基地四营地”保障格局。精准高效的支撑保障,受到驻地政府、局属单位充分肯定。
转变的是身份地位,不变的是为民造福的使命情怀
由军转民,西藏所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驻藏直属队伍,必须尽快打造新的“品牌”、树立新的形象。转制改革五年来,西藏所会同拉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文化局等多家单位,初步达成合作共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意向,挂牌成立了拉萨市图书馆西藏地质调查所分馆,为民服务渠道不断拓宽。
同时,西藏所坚持“固边稳藏、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服务人民”的原则,先后派出10余名干部骨干前往西藏自治区纪委监委、统战部、自然资源厅等单位帮助工作,与多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与驻军长期保持任务对接和合作共建的良好关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未来发展道路上,西藏所必将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中心董福辰
情洒雪域高原路 俯首甘当铺路石
◎ 靳有凯 李洪军
董福辰,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1987年6月参加工作,正高级工程师。在转制改革特殊时期,他只身赴高寒艰苦的青藏高原履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主任,为正处转型发展关键期的西宁中心作出了突出贡献。
勇于奉献
董福辰在黄金部队转制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特殊期,坚决拥护和服从组织安排,面对自己年龄偏大、高原环境艰苦、对新单位环境生疏、身体生理接受考验的情况下,自愿舍弃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放弃了原单位良好的业务发展平台,只身一人到西宁中心任职,没有向组织提任何条件和要求。尤其在单位全面转型发展关键时期,为化解各种矛盾困难,他经常各地奔波、挑灯夜战,用两鬓白霜换来了单位的硕果累累。这种高尚境界成为西宁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是西宁中心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地质文化的丰富内涵。
敢于担当
董福辰是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由军队体制转为中央事业单位体制后,西宁中心在适应新体制新政策方面还存在许多陌生地带,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项目运转、绩效集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发展方向、业务定位,最后实现西宁中心建设发展的目标,都需要开展大量创新性重要工作,董福辰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牵头研究确立了中心业务定位,构建了业务体系,带领大家走过了“从两眼茫茫、手足无措到知道要干什么、明确要怎么干”的艰苦历程。
精诚配合
董福辰进入角色快、大局意识强,从一级组织来讲是优秀的行政领导,从党政配合来讲是最佳搭档。从2020年10月10日宣布任命至今,董福辰无论在党委班子建设,还是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班子成员年龄比较小、领导经验少的实际,他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难事帮一把,徘徊不前推一把,注重把同志扶上马、事业上送一程,充分发挥了“老大哥”帮带作用。同时,他那极强的大局意识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胸怀,无论对以后党委领导班子建设,还是对西宁中心这个团队打造,都在形成很强的团结力、凝聚力、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境界高尚
2023年,董福辰退出领导岗位后,自愿留在高原继续奉献。在大家眼里,他早已把西宁中心当家,把干部职工当亲人,把推动单位建设发展作为人生追求。他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领头雁,还是全面建设创新发展的开拓者,更是全体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好领导、好大哥,因为他的存在,西宁中心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多温暖,广大干部职工前进途中也少了许多困难,他是西宁中心奋进征程中的火炬手,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大家,他的无私奉献引领大家勇往直前,他的敢于担当支撑大家无畏无惧,他的理想追求推动中心创新发展,他的无比忠诚感召大家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一次高原行,一生地质情。他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闪耀着新时代地质人身上特有的光芒,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他把事业追求的最后一串脚印留在了祖国的青藏高原!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
换羽重塑 逐梦深蓝
◎ 王绥淼 叶群芳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海洋应用地质调查确立为海口中心核心业务,经过科学实践和艰苦奋斗,实现了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从零基础到初步独立的突破,为服务沿海城市群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军深蓝 —— 发现“新大陆”
2020年9月,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进入中沙海域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沙环礁因暗礁四伏、风大浪急,海上作业难度极大,他们经过近60天连续作业,经历2次台风肆虐,克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磨练,获取了中沙海域系列地质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4个与周围地貌有明显差异的“凸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通过查阅资料、数据处理,组织多轮专家论证并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经过3个月的深入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这4个异常“凸起”就是新的地理实体,将4个暗沙分别命名为“南安、钟灵、明珠、炎黄”,2021年7月通过国务院审批,编入《南海海底地理实体名录》。
海洲拾贝 —— 破浪探宝藏
海砂资源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和战略资源,对信息产业和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至关重要。2020年4月,海口中心成立海砂资源调查专班,着眼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汕头市广澳湾、海门湾确定为海砂资源调查试验区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一年的尝试和摸索,2021年项目团队便首次自主完成了近岸海域综合物探测量和地质取样航次,在海门湾、广澳湾圈定海砂资源潜力远景区8处,预测远景资源量8亿立方米。其成果得到汕头市相关部门肯定:“你们的调查成果及时、准确,而且能够落地,不愧是军转队伍,不愧是地质调查国家队。”
甘当卫士 —— 守护红树林
“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2021年,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团队在潮汕地区开展了红树林、海湾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调查。面对黑色泥沼、蛇虫出没等困难,尤其潮水上涌后调查人员随时可能出现深陷沼泽的危险,项目团队发扬“迎风破浪、勇立潮头、激浊扬清、众木成林”的红树林精神,组建了以支委为先锋的攻坚队,对潮汕重要生态功能区红树林植被、生物群落、环境要素、碳储碳汇进行了系统评估,提出了保护方案。他们基于项目调查成果获成果转化项目2项,经费95.7万元,出版了海口中心第一部海岸带综合研究专著《韩江三角洲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有力推动了华南海岸带地质、环境和生态多学科综合研究进程。
透明海岛 —— 开辟新赛道
2022年,海口中心启动了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为了深入挖掘海岛礁调查潜力,建立海岛礁调查特色方法体系,项目团队把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InSAR监测的空天观测技术,陆域地震背景噪声、被动源三维地震等前沿地下探测技术,与海域单道地震、多波束等海域探测技术相结合,获取了海岛地下空间及海岛岛基结构特征,构建了实景三维立体影像,建立了海南省分区域、分类型、分功能海岛资源台账,为海南省岛长制建设和三亚市“透明海岛”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和基础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
心怀“国之大者” 勇担“国之重任”
◎ 梁方 刘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地表基质作为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直接控制着土壤和植被生态的空间展布格局,是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2020年初,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首次提出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和地表基质层的概念,地表基质调查应时而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迅速组建全国首个地表基质调查团队,率先在河北省保定市开展全国第一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2023年,廊坊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被表彰为“十四五”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集体”,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闯出转型发展新路子
4年来,该团队深入对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国层面地表基质调查技术培训研讨会,10余次向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牵头在全国开展山前平原、东北黑土地、东南海陆过渡区、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等典型区域地表基质调查试点任务,横向查清了工作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现状,纵向讲清了地表基质层与地表覆盖层的支撑孕育关系,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逐步构建起类型、结构、成因、属性、服务“五位一体”调查方法体系和“空天地网钻”“点线面体测”一体化调查技术流程,填补了国家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规范的空白,示范带动10余个省份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此项工作。
紧盯需求、聚力攻坚,开启服务支撑新篇章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该团队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牵头完成《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总体方案》,并通过了院士专家论证。2021年初,该团队在辽河平原梨树地区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及时制定出台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2022年,该团队牵头全面推进东北地区83个重点县(市、区、旗)41万平方千米的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调查任务。
两年时间,他们查明了工作区地表基质与黑土地资源分布特征,识别出“破皮砾”等3类黑土退化问题,建立了“土地利用-黑土资源-地表基质”立体档案,在黑龙江省、吉林省2023年黑土地调查监测和保护考核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惧挑战、迎难而上,锻造干事创业新团队
“要撬开新领域的大门,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一定要有经受挫折失败、付诸百倍努力的精神准备。”全国第一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负责人鲁敏说。
该团队创新开展“骨干联学、资源联享、组织联建、服务联抓、发展联促”活动,先后与9个省(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接需求,与21家行业单位、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组织各类研讨会150余次,研讨交流的专家多达500余人次,自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他们先后培养项目负责人6人,技术骨干10人,工勤骨干25人,发表论文28篇,承担自然资源部试点项目2个,建立了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中心主任尹立河
疆河常怀赤子情
◎ 吴永强 任意鹏
尹立河,男,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2020年9月,尹立河服从组织决定,从西安奔赴乌鲁木齐任职。3年来,尹立河把新疆作为干事创业的前沿阵地,带领干部职工拼搏奋进,按下了单位改革发展的“加速键”,打开了驻疆地质调查“国家队”的新局面。
敢谋划 敢创新 敢亮剑
尹立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践行“两个维护”贯彻到单位业务转型全过程各方面,围绕制约南疆发展的水土资源、地质安全等重大问题,推动开展盐碱地调查修复、城市地质调查和民生地质工作,先后支撑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个盐碱地生态修复基地,获批兵团首个天然富硒土地,创建兵团首个地质文化村镇,获批塔里木河流域自然资源部野外观测站,成功申报第三次新疆科考,有力支撑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尹立河常常告诉单位干部职工,只要锚定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动、敢为人先,就一定能构筑起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务实功 出实招 求实效
作为单位主要领导,尹立河推动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导向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干部职工靠本事吃饭。面对转制之初人员学历低、业务经验少的现实问题,他主张为单位的明天投资,选派30%的骨干到上级机关和行业单位岗位锻炼,鼓励近70%的人员进行学历提升,单位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培养计划。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乌鲁木齐中心,大家普遍认为,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真干实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聚人心 聚智慧 聚资源
面对单位干部职工仅有不到200人、平均年龄32岁的实际,尹立河注重发挥党建引领、把关、凝聚、支撑作用,搞好内部聚力和外部合作,把军转人员的忠诚奉献、交流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新入职人员的青春理想融合成推动队伍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面对单位转制之初“视野窄”“圈子小”“朋友少”等挑战,尹立河积极推动转变工作方式,激发内部活力,撬动外部资源,助力单位发展。他们与新疆内外15家单位战略合作,与60多家政、院、校、企互通往来,持续做大“朋友圈”,合作取得一系列项目成果,走出了创新发展新路子。乌鲁木齐中心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表彰为科技创新和能力共建先进单位。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在乌鲁木齐中心,大家普遍感到,队伍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和优良品质,是战胜困难挑战的制胜法宝。前行路上不必妄自菲薄、畏首畏尾。只要志向融通、交流畅通、合作联通、人心相通,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疆山不负凌云志,疆河常怀赤子情。如今,尹立河正与乌鲁木齐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一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全新姿态继续奋战在大美新疆的山山水水。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杨可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建功立业
◎ 张登峰 杨娟峰 李楠
从投身地质行业为国寻金到献身地质调查事业支撑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能源资源调查室主任、西秦岭岷县寨上金矿勘查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杨可,怀揣地质报国梦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拼搏奋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毅然决然选择地质调查新战场
2018年8月,单位转制,面对进退去留和个人利益的艰难抉择,杨可毅然选择留队工作,继续奋战在他热爱的地质事业中。
2020年,他主动请缨担任“秦岭地区金银矿资源勘查”项目负责人。他带领项目团队,晚上加班加点梳理前人资料,白天综合专家意见建议跑遍区内沟沟坎坎,从以锰为主攻矿种的低迷,到他在半山腰悬崖上发现的出露石英脉,实现了以金为主的找矿新思路的扭转,让项目团队重拾信心,打开了局面。
项目团队最终在黑晏沟山顶上新发现长约15千米含金脆韧性剪切带,圈定辛家咀金矿产地1处,具中-大型远景,直接拉动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重点投入,为推动矿带金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矢志不渝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发出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动员令。作为地质找矿“国家队”,在部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统一决策部署下,西安矿产中心党委紧跟步伐,建团队、立机制、聚力量,一切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聚焦用力。杨可和他的团队迅速响应,勇挑重担,坚定踏上寨上金矿找矿突破之路。
经过3个多月的“探边摸底”,他带领项目团队梳理矿区20年来的资料,四处寻访专家“把脉会诊”,总结了逆冲构造控矿新认识和金矿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小倾角钻孔向南施工加以验证。目前,该区新增金推断资源量9.7吨、潜在资源30.9吨,全区累计估算金推断资源量(TD)115吨,钨推断资源量8440吨,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有力支撑了甘南-陇南金大型资源基地建设。
5年来,杨可还带领团队坚持把绿色勘查理念贯穿到勘查全过程,提出“土壤测量+专项填图+音频大地电磁测量”金找矿预测法,探索模块化钻机及“一基多孔”绿色钻探工艺,使成本费用下降30%、植被破坏面积减少50%以上,复绿率100%,实现了矿产勘查与绿色环保协同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恪尽职守狠抓队伍建设
作为室主任,他一手抓找矿突破,一手抓人才培养,乘着“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学历提升工程”的“东风”,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专家“传经送宝”,推选技术骨干“以工代培”,开展“师带徒、一帮一”活动,团队整体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近年来,他先后培养出项目负责人6人、技术骨干1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学历升级40人,2人实现转岗愿望,1人通过无人机机长资格考核,为中心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储备了大批人才。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荣获自然资源部“青年文明号”、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所属2个党支部被命名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四强”党支部
谈到未来,杨可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坚定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奋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高级技师华伶俐
立足“转”和“钻” 为国找矿建新功
◎ 岳海洋 邓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转制五周年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的高级技师华伶俐,代表指挥中心全体工勤人员汇报了“投身转型发展,立足岗位建功”的心路历程。
华伶俐是西安矿产中心工程勘查室高级技师,从业29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大国工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转制以来,他立足岗位、接续奋斗,在地质找矿新战场上“钻”刻了新的报国印记。
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
在转型发展大势中找准目标方位
转改之初,面对进退去留,他也有过犹豫和担忧,但20多年军旅报国的生涯,让他作出了坚定选择——“留下”。决心易下,可转型之路艰难。让他坚定信心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强力实施“知识更新行动计划”和“学历提升工程”,他主动报名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两年半时间,掌握了探矿工程基础理论,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研究能力。近几年,他发表科技论文5篇、获批专利2项。去年,他还顺利通过了探矿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和他一样,西安矿产中心很多工勤人员都在茁壮成长,有212人获评职称,148人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工勤队伍发展壮大。
勇于担当 辛勤耕耘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
在大山深处的寨上矿区钻探施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4月,他主动请缨,带着团队,奔赴矿区,两个月里,克服了天寒地冻、地层复杂等难题,完成了矿区设计最深、保障难度最大的2个钻孔。紧接着,7月他又踏上了新征程,作为中心EP600新型钻机的第一批使用者,面对陕南新矿区、新设备、新地层,他和团队反复研究钻机结构、性能、原理和技术参数。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们创下了当年单日最高进尺60米的优异成绩。这一探索,支撑了秦岭等多个工作区的找矿突破。
2022年,随着找矿理论的创新发展,小倾角施工新课题提出。华伶俐临危受命,承担起寨上矿区小倾角钻孔试点应用任务。面对复杂水敏地层,他不断探索尝试冲洗液配比,反复试验工艺流程,终于钻研出极具针对性无固相冲洗液液配方,使钻进效率稳步提升,以 602 米刷新矿区复杂地层小倾角施工孔深纪录。
守正创新 潜心钻研
在找矿报国的征途上锤炼赤子忠诚
转制以来,西安矿产中心党委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碎散软地层“加强型绳索取芯钻具+外径加大钻头+广谱护壁冲洗液”的钻进方法,台月效率提高 45%;积极推广水力割刀应用,创新使用分段切割起拔套管的方法,使管材回收率提高了20%;打造出“便携式模块化钻机+薄壁钻具+环保型冲洗液”绿色勘查方法组合,在不同地域地形环境下实现了“无痕施工”,探出了“金山银山”,又留住了绿水青山。
同时,今年初,西安矿产中心还组建了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今年10月,他带的徒弟杜帅,喜获“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称号。今年工作室还干了一件“漂亮活”,在河南夜长坪矿区施工两个钻孔,成为唯一顺利终孔的2个机台,立起了军转队伍的“金字招牌”。
谈到未来,华伶俐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入攻坚阶段,我将全力发挥钻探支撑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