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中国矿业报
——首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节侧记
◎ 本报记者 刘盼盼 潘冰
用脚步勾勒绿水青山,用智慧定位国家矿藏。
国之所需,我之所往,奔向远方是我不变的坐标。
坚守信仰的旗帜,踏遍万水千山。
做地球故事的讲述者,做美丽家园的守护者。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为了民族的复兴、百年梦圆,地质人会一如既往、光荣出发……
这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展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12月8日,一场以地质人之名,属于地质人视觉风暴和文化盛宴的首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节在北京地质礼堂举办。
该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成立的地质文学艺术联合会(简称“地质文联”)主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新时代地质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奋战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地质人积聚力量、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引领地质工作者从地质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增强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单位干部职工及家属、参加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的各位代表、国有地勘单位负责同志、地质文联理事单位代表、相关矿业企业和高等院校有关负责同志一同出席本届艺术节。
笔墨挥洒大地 情寄找矿之路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首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节分作品展览区和节目汇演区两个部分。其中,作品展览区主要是展示新时代地质文化活动征集的优秀摄影、书画作品。
据了解,前期经过征集,地质文联收到局属单位、国有地勘单位、矿业企业、高等院校等108家单位推荐报送的800多幅书画作品、1000余幅摄影作品、200余部短视频、600余首诗歌作品,经多轮专家评选,选拔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心、制作精良的地质文化作品进行现场展示。
一幅幅书画、一幅幅摄影作品,生动展现了地质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展示了地质人对地质事业的钟情和热爱。
由乌鲁木齐中心、西藏地勘局和新疆地质局为大家带来的激情澎湃的舞蹈,拉开了文化艺术节演出的序幕。
无论是反映地质人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向沙漠、戈壁、荒原进军的作品《地质骄子》,还是描述地质工作艰苦的作品《老茧手》,抑或是歌颂地质人愿意发光发热的原创歌曲《大地之光》,都展示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李四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座地质人无比自豪的丰碑。短剧《北京,不会震》演绎了当李四光的生命即将化为长虹的最后时刻,他依旧殚精竭虑,勇挑重担,以科学家的严谨,最终作出“北京,不会震”的科学预判,诠释了地质人为国为民的担当与赤诚。
“英雄地质队”的故事从何而来,榜样力量因何而生,山东省地矿局带来的《英雄之路》讲述了“英雄地质队”的故事。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提出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是地质人的特有精神写照。
朗诵诗《重要回信的无穷力量》提出,“这是最高层最权威的肯定,以回信的方式,从北京到山东,从山东到全国,喜讯降临,精神的力量之大,大得我们无法形容。”
重要回信不仅是对全体地质人牢记地质报国使命、砥砺前行的一种鞭策,更是激励着我们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保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烟台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探矿工艺所和四川省地质局带来的歌舞《钻塔下的华尔兹》以及航遥中心、地科院和西宁中心表演的歌舞《中国的希望》,用地质人欢快的舞步,时代的节拍,舞动的青春,昭示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地质工作者来自五湖四海,而且多才多艺,别以为他们对传统戏曲了解不多,其实他们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也很是了得。由安徽省地矿局、郑州综合利用所带来的黄梅戏《咱村找了富硒地》和豫剧《新时代地质人》,令人耳目一新,展现了新时代地质人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矢志奋斗、信心满满的豪情。
大地是地质人的大舞台,大海已成为地质人的新战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已经两次试采成功,领跑世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一支英雄的海洋地质调查队伍。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带来的音乐情景剧《向海图强》,展现了地调人向海洋进军的决心和信念。
1952年,佟志贤和晓河两位年轻的艺术家深入地质队,体验生活,创作了歌曲《勘探队之歌》。从此,这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迅速传唱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奔赴野外一线、献身地质事业。
伴随着《勘探队之歌》的旋律,全体演职人员及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了,这首萦绕于心、经久不散的旋律,让广大地质工作者产生共鸣,激励着广大地质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服务地质事业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地质篇章。
强大地质力量 情于为国找矿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节坚持以“地质文化的盛会、地质人的节日”为宗旨,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为目的,秉承“守正创新、共享融合、安全节约”办节原则,文艺演出采取“2+2+N”形式展示,即2场在京文艺演出、2场区域性分场演出、N个艺术小分队携带特邀剧目赴重大项目现场和野外一线演出。
通过观看演出,局属单位、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对地质行业的不同感受。
地勘单位观众表示,“通过观看演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地质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军民融合中心的观众表示,“对地质人来说,文化是在野外跋山涉水、历经风雨的精神支柱,也是在室内研究数据、解读大地的灵魂灯塔。百年地质事业,百年文化传承,滋养了无数文化丰碑,也蕴含了解读脚下大地、头顶星辰的密码。文化将因地质而进一步丰盈,地质将因文化而进一步兴盛,感谢地质文联聚合地质力量呈现的文化盛宴。”
“这是一场地质文艺界的饕餮盛宴,既有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事迹的深情歌颂,又有对近年来地质找矿丰硕成果的生动诠释,更有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采访时有观众说。
虽然此次文艺演出结束了,但地质人对进一步繁荣地质文艺创作、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不会结束,地质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将长久永续。
弘扬地质文化 铸就地质之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地质文联的成立,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服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推进新时代地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国地质文化与中国地质事业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地质人在创造地质科学奇迹的同时,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镌刻建造了一座座地质丰碑,为地质事业薪火相传提供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地质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赋予地质文化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中提出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是地质人生动、鲜明的精神写照,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地质工作者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
地质人应不断创造更多文艺作品和发挥地质文化精神作用,像地质文联成立大会上提出的那样,确保地质文联之树常青,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地质文联联系地质文艺爱好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更多地质文艺爱好者用艺术的独特方式,讲好新时代地质故事,展示新时代地质形象。要加强创作组织、队伍建设、沟通联络,力争为文艺爱好者了解地质实践提供采风便利、创造良好条件,努力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地质文化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守正创新、能打胜仗的地质文化工作队伍,让大家感受到地质文艺爱好者之家的真情温暖,激励更多干部职工投身地质文艺事业,推动形成地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格局。
站在地质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在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新征程上,地质文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繁荣地质文艺创作,积极打造新时代地质文化新高地,构筑地质工作者精神家园,为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推动实现地质调查“三步走”“三级跳”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