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扎根喜马拉雅把“脉搏”

2023.12.15 中国矿业报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鹏

  ◎  杜星星

  有这样一个人,他“扎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研发了适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地应力测试仪器设备,揭示了东构造结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鹏,他带领着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完成了每一项地应力野外现场测试工作,用脚步和汗水把握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地应力“脉搏”。

  张鹏在野外整理数据

  披荆斩棘的钻孔地应力测试人

  东构造结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势险峻、河谷深切,气候多变,暴雨、暴雪、雪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张鹏常年驻扎在原始森林无人区作业,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应力测试。

  在东构造结中米林高海拔地区开展地应力测试工作中,常需面临积雪问题。张鹏记得,那次在开展海拔4200米的雪山钻孔地应力测试工作,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成员们不可避免地发生摔倒、体力不支、高反等现象,张鹏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尽管他也面临着诸多不适,但他毅然决然地站出来,鼓励着大家“调整好呼吸,大家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到了,咱们一定能做到。”最终,在互相搀扶、互相帮助下,经过近8小时的路程,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在测试期间,天气非常寒冷,晚上团队更是要在零下20多度的雪山上过夜。因为雪太大,睡觉的帐篷甚至被压垮了两次。张鹏立刻组织团队成员深夜轮流值班观察降雪量,定时定期清理积雪,这才保证了大家夜间休息的基本安全。团队成员在无法洗漱、衣不解带的情况下坚持了10天,最终完成了地应力测试工作。

  东构造结地区中墨脱地区受印度洋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年降雨在200天以上,植被茂密、闷热潮湿、蚊虫肆虐。在此开展地应力测试工作,随时可能面临多种地质灾害的危险,交通道路也常因灾害或其他事故中断。记得那次,由于连日大雨导致泥石流冲垮了多处道路,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张鹏带领团队与沿路村民积极沟通,通过多次“接力”的方式,终于将仪器抬过垮塌区运至目的地。人员上山,只能依靠双脚和双手,行走在植被茂盛的山区,即使做好充分的防护,也依然会遭遇蚂蟥吸血和一点红叮咬。在山势陡峭处,还需借助绳索,磕碰扭伤已是家常便饭,云南白药、应急药品也都成了他的随身必备物品……

  装备创新助力地应力测试数据获取

  除了野外一线工作的艰辛外,东构造结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也给地应力测试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难题。

  仪器设备测试期间,需要时刻紧盯仪器和数据才能发现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及时改变测试方法或更换仪器零部件,从而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从事地应力测试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张鹏深知可靠的测试数据对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每一次测试数据处理,他都亲自参与,保证每一个数据都准确可靠。为了解决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张鹏带领团队经过不断摸索、试验,解决了控制阀对高压流体通道转换与快速泄漏、高压管路易堵易断、掉块卡堵井下测试仪器、泥浆岩粉易堵塞管路、印模定向难、改造不同膨胀性的封隔器结构应对不同钻孔孔径等问题。目前,他们已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测试装备,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应力相关数据。

  默默奋斗在地应力探索的路上

  通过几年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艰苦的现场地应力测试与分析,张鹏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项目组首次初步厘定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在地球科学探索研究方面,项目组定量揭示了东构造结强烈构造变形下的地应力背景,补充完善了东构造结大陆动力学研究所需的地壳浅表层的地应力数据;在社会服务方面,为强构造活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以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维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在地质力学所工作的十余年间,张鹏始终坚持地质人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本色与情怀,一直默默奋斗在地应力测试的路上,身体力行地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努力践行他常挂在嘴边的“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地应力测试研究工作,是弘扬和发展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光荣使命。”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