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质量的地调工作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2023.12.15 中国矿业报   

  ◎  刘同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当前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如何发挥地学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认识和应对生态系统问题,是当前地勘行业和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上有了新变化,体现在目标任务上、扮演角色上、重大关系上、总体方向上、科技支撑上、监管机制上等。这些变化为地质调查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高品质生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效率治理”的目标和准则。

  实施生态地质本底状况调查,支撑打造高品质生态

  为摸清生态状况家底,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要推动实施生态系统本底状况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将生态地质本底状况调查列入国情调查范畴,作为国家基础性调查的重要内容。生态地质本底状况调查将以“三区四带”为重点,在试点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岩溶山区、内蒙古高原湖泊、黄河下游滩区等重点生态区生态地质本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天地立体调查监测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生态资源分布、规模和质量,及时识别掌握重大生态问题,及时了解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及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状况和生态问题动态变化,综合调查分析我国重大生态问题与内在机理。开展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摸清矿业开发全过程生态破坏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程度等。基于国情调查工作支撑编制年度《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为有效保护、科学修复、打造高品质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生态风险监测评价预警,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动态掌握我国生态系统风险变化,依托国家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监测网,探索构建年度监测与高频次监测相结合的生态本底调查监测网络、修复成效监测评估网络、岩-土-水-气-生地面野外观测站网,查清区域土地退化、生态系统质量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境破碎等问题的面积、分布、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成因机理及与相关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基于已完成的年度全国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研判,预警预测我国重大生态安全问题风险。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陆地海洋,协调时间空间,聚焦生态修复工程区范围,加快构建生态修复成效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工程成效评估,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布局,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适应性管理,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提供生态支撑。

  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地学方案,支撑强化高水平保护

  高水平保护依赖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路径,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这迫切需要提供系统完整、有效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以“三区四带”、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开展生态地质调查示范,研究提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地学解决方案。开展以水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基于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开展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技术名录库、案例库、模式库。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升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碳汇增量。基于已完成的全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开展生态修复区划,促进我国实施分区分类生态修复,形成覆盖三级分区的典型生态地质图谱,分区建立生态修复参考系,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法,支撑促进高效率治理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要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地质调查等作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推进生态修复机理、生态演化规律、生态系统恢复力、矿山开发生态环境效应等理论创新。提高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基于已研发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系统,引导创新适用技术在生态修复实践中推广应用,开展山水、矿山、海洋、水、林草湿荒、退化土地、外来入侵物种治理以及生态系统碳汇等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研发与示范,试点开展现场试验和效果评估,研发形成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兴则文明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推进水工环地质工作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能力,系统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院长(主任)、党委书记)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