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从“传下来”到“兴起来”

2023.12.26 中国矿业报   

  ——2023年我国地质行业文化建设回眸

  ◎  本报记者 姬长玉

  翰墨飘香、曲苑流觞、诗意画境、文艺长风……年终将至,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成立的地质文学艺术联合会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地质文艺作品展览展播,引人连连称赞。一首首诗歌作品、一幅幅笔墨丹青、一张张摄影图片、一个个精美视频,还有全国地勘队伍代表联袂演出的文艺节目,展现的不仅仅是深厚持久的地质文化底蕴,也同样激扬着来自地质行业的文化自信。

  盛世兴文,艺满地矿。悠悠文脉,弦歌不辍。我国的地质文化,古老而现代,厚重而绵长,正在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于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厚植文化根基,勇立发展潮头,我国地质行业不断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一幅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神州大地铺展。

  在传承中赓续

  地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性基础性工程,事关为地质工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提供资源安全保障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在地勘行业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今天,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速集结的当下,加快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尤为凸显。

  如何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和传播,使先进的地质文化成为全行业的文化自觉?如何激发全行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今年是“三光荣”精神提出40周年。犹记得,1983年3月11日,在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时任原地矿部副部长朱训同志在代表部党组的工作报告中,概括并提出了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的精神追求: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这一表述立即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广大代表的拥护。

  40年来,“三光荣”精神如春风化雨,引导地质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找到个人坐标,成为世代传承、指引地质工作者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延绵血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指出,“三光荣”精神是地质战线广大职工几十年来在筚路蓝缕中创业、饥馑匮乏中发展和漫长低谷中坚持的精神概括。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指出,“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的心灵结晶,无价之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壮大的地质尖兵奋战在深山、密林、江河、原野,为祖国探查丰富的宝藏,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东风吹起的地质大军“三光荣”的旗帜,为中华崛起做出了功不可没的业绩。

  多少年来,地质行业坚持弘扬“三光荣”精神和李四光精神、“青藏精神”、西口子精神、浙江地质七队精神,传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地质事业发展信心,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推进地质调查转型、献身新时代地质事业为荣。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在信仰的旗帜下,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砥砺前行,长风破浪。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月17日,“全国矿业工作者日”又一次如约而至。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京组织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题词73周年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座谈会,《积极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书》面向全社会发布。

  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历来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新征程,全国矿业工作者牢记嘱托守初心、艰苦奋斗担使命、科技创新破难题,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是使命,更是担当。

  一封回信,情深似海。一声嘱托,厚望如山。10月2日,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永生铭记的日子。自1958年成立60余年来,累计探获特大型金矿14处,大、中、小型金矿128处,钻探进尺达到500万米,相当于钻透了600多个珠穆朗玛峰,累计探明金属量2810余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储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是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称号的地质队。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际,行业振奋,一片欢腾。

  自然资源部召开学习贯彻重要回信一周年专题座谈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擘画的方向,地勘单位表示将继续弘扬地质工作者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业企业将加大勘查投入、促进增储上产;院士专家为加强找矿突破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献计献策;各方代表就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找矿突破激励机制、找矿领域基础研究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进一步繁荣矿业市场,进一步发挥科技、装备、人才作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各方力量正在加速集结,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更加清晰。

  “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有地质人的地方,就有重要回信响彻的声音。新时代地质文化正在浸入灵魂、融入血脉。

  在创新中激活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为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传承发展的优秀地质传统文化正在“遇见”新生成的数字、技术、观念、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时空交错中发生着交汇融通,唯有创新才能生成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特色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话语创新,地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地质文化发展有了新纲领。7月14日,《新时代地质文化传播规划(2023年-2030年)》正式发布,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科学找准地质文化建设和地质工作发展知行贯通的实践契合点,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倾力打造新时代地质文化新高地,构筑地质工作者精神家园,新时代地质文化传播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篇章。

  地质文化传播建起新组织。6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宣传教育中心揭牌。11月24日,地质文联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立足时代强音,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新时代地质文化建设,用务实和担当,不断推动构建地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格局。一批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创作人才开始聚集,一批优质的地质题材文艺作品渐次浮出,社会大众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一度被“遗忘”的行业。

  地质文化交流搭建新平台。10月11日,2023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举办。10月31日,新时代地质宣传和地质文化传播工作培训班成功举办。11月27日,全国自然资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12月4日,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行……交流互鉴,共融共通。地质行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包括大地质、大科学、大自然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文化传播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得到充分交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地质篇章增添更加鲜明、更加厚重的生动底色。

  地质文化宣传举办新活动。今年初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联合中央主流媒体组织策划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一周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转制改革五周年等重大宣传活动,组织举办首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节,开展书法、诗歌、摄影、绘画、短视频、文艺演出等一系列地质文艺展览展播活动。自然资源部近期开展“勇担找矿突破重任,书写地质队伍新篇章”宣传活动,一大批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地质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得以繁荣发展,地质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

  地质文化载体延伸新领域。建设党建馆,举办地质工作成就展,创建地质文化陈列馆,编撰地质大事记,在政府新闻发布平台集中发布“地质成就”,举办纪念章颁授仪式……以山东、河南为主的矿业大省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运用全媒体平台,多元传播渠道,立体式多角度讲好地质故事、树好地质形象,让广大干部职工心更齐、气更顺、劲更足,地质行业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地质系统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

  地质文化代表涌现新典型。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牵系着无数人的心弦。11月22日,公布结果显示,新当选院士中,地矿领域共有22人!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殷跃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刷爆全网。唐菊兴的先进事迹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榜样8》进行展播,赢得广泛关注和认同。此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等一大批地质典型不断涌现,彰显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新时代地质事业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地质文化的生命力,着力构建新时代地质文化体系,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培训的载体、阵地和平台,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和科普产品,不断滋养精神根脉、涵养价值认同、培塑优良作风、凝聚奋进力量,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澎湃动力。

  在拓展中兴盛

  青山愈绿,产业愈兴。

  如何让地质文脉更好地赓续传承?如何让大地之光始终熠熠生辉?拓展方式,才能催生动力、提升效果。

  “找到传统地质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赓续文脉中不断探索地质文化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宣教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领略山河壮美,见证地质沧桑。昔日无人问津的传统村落,正在焕发勃勃生机。随着经济发展,“地质+文旅”“地质+生态”“地质+科普”“地质+文遗”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发展壮大。

  9月19日,在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被授予全国首个五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地质文化村(镇)共评定出三批96个,其中五星级1个,三星级33个,挂牌筹建62个。如果说“两山”理念是引领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实现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那么地质文化就是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富矿”。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余村结合当地地质遗迹资源条件、绿色矿业发展史及村庄历史和人文资源等禀赋情况,加大与地质文化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文旅环线,形成集科普研学、休闲旅居、生态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春风一吹,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精神生活也更富足了。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浪漫又神奇的地质景观总是不禁令人探寻背后的沧桑演变。发挥地质作用,协同推进省域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各地地勘队伍纷纷行动。湖北省地质局携手湖北省图书馆举办长江讲坛,甘肃省地矿局举办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结合省情和地域特色,立足核心资源,做足“地质+”文章,充分利用旅游地学研究、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公园建设、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景区的设施环境、产品服务焕然一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服务文化旅游强省战略中,更多地学智慧和地矿方案还在继续书写。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第20个全国科普日,湖南省、海南省等各地相继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地质文化科普展,将地质成果展示、地质文化传承、地质知识科普、地质科技互动等功能融于一体,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普短视频、土地质量调查科普、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乡村等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科普志愿者开始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地质科普带入大众视野,悄悄埋下传播地质知识、弘扬地学精神的种子。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7月11日-13日,第三届自然文化高端论坛发布《张掖宣言》,呼吁依托地质公园,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立足地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起点开发地质文化旅游资源。11月4日-5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2023 化石保护研讨会在建德召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活态传承,打响建德化石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持续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影响力。下一步,我国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自然保护区还需要充分保护利用,挖掘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地质文化、地质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地质文化不是历史的孤本,而应该有时代的回响。地质行业既要积极弘扬优良传统,赓续历史文脉,又要有序引入社会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还要稳妥推进市场运作,做足地质融合文章。只有将优秀传统地质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产与生活,更科学地保护、更有序地传承,才能点亮时代之光,更好地向世界讲好真实而立体的地质故事。

  泱泱华夏,亘古江河;楮墨流辉,万里同风。新时代地质文化形成于我国地质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必将指引我国地质事业阔步前行,行稳致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