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特刊 | 我国矿业新闻传播的历史逻辑

2024.01.02 中国矿业报   

  ——关于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之二

  ◎  赵腊平

  建设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并非头脑发热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与报道与传播矿业新闻的矿业媒体一样,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渊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而这些,也将为我们建立或完善矿业新闻传播及其学科提供经验、借鉴与启迪。

  一、我国矿业新闻传播的早期探索

  我国很早就有利用大众媒体以及专业的矿业报刊来报道矿业开发情况的传统,这些报道与传播勾勒出当时矿业开发的图景,从而使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矿业媒体进行矿业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历程与轨迹。

  在晚清民国时期,像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成立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媒体进行报道?有!

  《晚清民国报刊汉冶萍公司文献辑》是一本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报刊集,这本由湖北大学教授郭莹、周积明主编,武汉出版集团出版的集子,辑录了晚清民国时期即自1886年至1949年前后共63年出版的中英文报纸134种、期刊222种,包括各种报道、评论、调查报告、政府文件在内的报刊信息和舆论。

  这些报刊报道了1908年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建的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曲折发展历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企业管理、经济运作、国际关系、社会活动、劳动生活、冶炼技术、高层信息、公司股票等方面,不少文献还原了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例如,自1886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筹划自开煤铁,“以便开办”起,有关报道就出现在《申报》等报端和杂志,并一直伴随着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的历史进程。又如,《地质汇报》记录的大冶铁矿地质调查,《萍矿》绘制的萍矿职工人数统计图,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汉冶萍公司和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有趣的是,汉冶萍公司一则招用高等工程学校毕业生的广告也出现在报道中,从中可以发现,广告不仅对应聘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有所规定,还列出了相关待遇,包括最终面试的“来回舟车费”由公司负担,以及练习期内月薪多少,半年后通过考核增加多少,才干出众者“斟酌续加”。这些信息、舆论,沉淀着汉冶萍公司的历史轨迹,对当今研究者来说是难得的资料渊薮。

  据了解,到了民国初期,专门报道与传播矿业领域新闻的媒体已经大量出现——

  为及时通报与了解有关信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1921年6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上海创刊了不定的矿业新闻类期刊——《中国矿业纪要》。每期分别由丁文江、谢家荣、侯德封等不同的地质专家编辑,报道有关中国矿业情形的统计、记述文章,并配有大量反映中国矿业概况的图表资料。可贵的是,纪要从第一次到第五次都是建立在对全国矿业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矿业的基本情况,对煤矿的调查尤为详尽。而且,这些调查不仅全面,在时间上也是连续而详细的,这对于研究煤矿的发展、变化非常有利。

  此外,《中国矿业纪要》报道,随着各省地质调查所的先后成立,调查所针对各省甚至各煤矿进行了专门调查,这些调查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中国矿业纪要》报道的大量记述和统计资料,是研究民国时期矿业发展情况的珍贵资料,亦是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华矿学社在南京创办《矿业周报》(Miners' Weekly)。该报实际上是一份每周出版一次的矿业行业报。《矿业周报》在发刊词里说:“在本报未发刊以前,全国没有一个专门鼓吹矿业之报纸。我们矿人对于我国矿业上的消息,尚且每每如坐五里雾中,想要民众发生矿业观念,真是要‘石头开花马生角’了。然则团结矿人,唤起民众,以期发展全国矿业,岂不是本报今后惟一的责任吗?”

  《矿业周报》办报的宗旨很明确:旨在团结矿人,唤起民众,以期发展全国矿业。对于矿业发展的主张也很清晰:催促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宣布关税自主,取消厘金杂捐,积极扩充国营矿业,同时还要谋矿政的廉洁、矿产运输的便利和矿工生活的改良。据了解,该报的主要栏目有专件、讨论、矿业消息、矿人鸿雪、矿界出版、矿厂通信、市况、文艺、社务纪录等。主要供稿人有谭焕达、庆慈、刘眉芝、王德森、赵国宾、胡博渊、卢谟、杨梓坚、周苕青、越华等。

  《矿业周报》创办以后,选登了大量关于近代全国矿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及相关政策、消息的文章,曾被多篇学术论文引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汉冶萍欠鄂省砂捐案》《江宁二台洞华茂煤矿视察记》《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报告》《振兴我国钢铁业刍言》《安徽当涂铁矿调查报告》《韩城蒲城富平三县之盐》《川南新发现之矿业》《宝庆煤矿情形》《开发陕北油田之意见》等。可惜,该报具体的停刊日期及原因不详。

  让人欣喜的是,那时的报刊已开始关注矿业文化。比如,1934年创刊的《文化批判》杂志就先后刊发三篇关于矿业文化的文章,它们是《古代矿业在文化史上的一考察》《隋唐矿业之史的考察》《宋代矿业之史的考察》。第一篇叙述了战国及以前的矿业开发与利用,并讨论了这一时期矿业开发与国家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由于金属矿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上当时的矿业开采主要是金属矿,因此,后两篇以讨论金属矿的开发利用为主。同时,《宋代矿业之史的考察》还注意到了当时一些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有关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矿业新闻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与矿业开发和生产受到重视一样,矿业新闻报道与传播作为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矿务局或矿山企业主办报刊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地质找矿工作、矿山的恢复重建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当时,全国性的矿业新闻主要是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来公布与报道,像毛泽东同志在访苏期间为留学生题写“开发矿业”、地质部的成立、一些重大找矿成果、重要矿山的恢复生产等。同时,为了鼓舞士气、调动矿工的生产积极性,指导与推动矿业工作,不少矿务局或矿山企业纷纷创办报纸。

  《开滦矿工报》是1949 年12月 12 日开滦煤矿在党委的领导下,以工会的名义创办的报纸。创刊号为四开四版,共发表稿件 35 篇。创刊词中提出,“《开滦矿工报》是开滦工会的机关报,亦即开滦矿职工群众自己的报纸,反映实际工作并指导实际工作,全心全意为开滦职工服务。”事实上,当年党组织在开滦煤矿的工作都是通过工会来体现的,开滦煤矿工会出面主办《开滦矿工报》,是以工人的名义反映党对企业的监督。1952年10月20 日,《开滦矿工报》改为中共开滦党委机关报,编辑部改由开滦党委宣传部领导,实行总编辑负责制。

  《大同矿工报》:1949年8月30日,大同矿务局正式成立。次年,作为大同矿务局党委机关报,《大同矿工报》创刊。该报从最初的四开四版不定期发行,到后来变成对开四版具有全国刊号的正规日报《同煤日报》,见证了同煤集团(原大同矿务局)70年的沧桑巨变。

  《徐州矿工报》:创刊于1950年4月17日,由全国特大型企业徐州矿务集团党委主管、徐矿集团新闻中心主办,是一张立足徐州、面向江苏省煤炭系统的报纸,对开四版,彩色印刷,周四刊,发行全省煤炭系统,最高时达40多万份。

  《湘西钨矿工人》:1954年10月1日创刊。创刊号头版头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占据了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二,紧随其后的是一篇湘西钨矿沃溪区职工庆祝国庆节的新闻。随着矿山的发展,《湘西钨矿工人》虽历经改名和改版,但一直坚守自己的办报理念,紧随时代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成为时代进程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展现了矿山企业报的情怀与风采。

  除了上述矿业报纸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矿山企业还创办了像《枣庄矿工报》《海矿报》《石炭井矿工报》(今《宁夏能源报》)《扎赉诺尔矿报》《潞安矿报》等一大批矿业企业报刊。

  (二)涉矿政府部门或有关行业协会报刊的涌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参考原苏联模式,建立起自己的矿业管理体制,设立地质部、煤炭部、冶金部、石油部、核工业部、化工部、国家建材总局、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委局。随着工作的开展,宣传工作的需要,这些涉矿的政府部门都办起了自己的机关报。

  1956年7月,原冶金工业部党组就创办了机关报《冶金报》,报名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以后矿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但该报始终扎根于冶金行业。《冶金报》后来更名为《中国冶金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为适应形势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涉矿政府部门及有关矿业行业协会纷纷创办本部门或行业的报纸。例如:

  《中国地质矿产报》:1977年3月4日创刊,时名《地质战线》。1980年1月2日改名为《地质报》。1983年7月1日改名为 《中国地质报》。1990年7月2日改名为《中国地质矿产报》。作为地质矿产部党组的机关报,后随着部门改革,该报改为《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国煤炭报》:1983年1月5日第1期(试刊号)出版。试刊词《搞煤的为啥要办报》朴素而诚挚:“为煤炭工业唱战歌、擂战鼓、传捷报……我们记录着煤炭发展的步伐,把起承转合的岁月凝固在纸张上、音画中,力求客观。我们精心采撷,唯恐煤海遗珠;我们护卫真实,唯恐误人败事……”多少年以后,《中国煤炭报》人激动而骄傲地说:“一件件大事在白纸黑字间跳跃……历史饱含智慧,镌刻出煤炭人共同走过的路。”

  《中国有色金属报》:1985年7月4日创刊,主要面向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报纸以富有新意、生动活泼、体裁新颖的形式,反映国内外有色金属行业动态和信息,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和要求,是主办单位与广大读者和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核工业报》:1985年8月1日创刊,原名《核工业信息报》,1990年4月变更为《中国核工业报》。该报的定位为:突出核特色、传播核新闻、普及核知识、弘扬核文化、促进核事业的发展,是宣传我国核事业发展的喉舌,是社会各界了解中国核行业的窗口。

  《中国建材报》:创办于1986年。该报以专刊形式宣传报道水泥、玻璃、陶瓷、石材、混凝土及制品、墙材保温、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砖瓦、固废、砂石、防水、装饰装修、新基建与工程建设等主要建材及大建设领域。是指导全国建材行业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中国石油报》:1987年1月7日由原石油工业部创办。是主要面向集团公司系统和中国石油工业广大职工及关心石油工业的社会各界的一张综合性的专业报纸。近年来,中国石油报按照构建“主流、全媒体、国际化”新闻信息传播体系的思路,在国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中国黄金报》:1991年10月1日创刊,是一份为黄金、首饰、钟表业行业提供独家新闻和相关重要信息的综合性报纸。有关报纸的定位,其发刊词里说:“是反映黄金行业多层次多色彩生活的综合报纸。”

  这些报纸大多以宣传报道这些部门或专业领域的新闻为主。除了这些行业报纸外,当时有关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媒体还创办了众多的矿业类期刊,如《中国煤炭》《中国矿业》《矿业快报》《金属矿山》《矿产综合利用》等。

  三、以全产业链为报道对象的矿业新闻传播

  从各个部门或单个矿种都拥有自己的新闻媒体,到出现试图站在矿业全产业链的角度来报道整个矿业行业的新闻媒体,这是中国矿业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历史背景

  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矿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中国经济建设对于矿产资源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矿业大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煤炭、石油、冶金、有色等行业在内的矿业企业单位达到15万个,矿业职工近2000万人,并因此建设了近400座矿业城镇。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矿业管理机构虽几经调整、改革,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但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条块分割。在矿业体制难以适应现代矿业发展管理和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办一张一开始立志于成为服务矿业全行业,把矿业视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即从上游的地质勘查找矿开始,一直延伸到中、下游的矿产开发、矿产品加工及流通,进而把矿业全行业看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作为自己的报道对象,充分发挥被称为“第四权力”的媒体即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成为矿业代言人和喉舌的矿业经济大报,利用新闻报道来推进矿业的改革转型和科学发展,无疑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993年下半年,经过密切协商,地质矿产部和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矿业协会决定将原来在陕西出版、实际上由地质矿产部矿产开发管理局主办、主要用于指导乡镇矿业开发的《矿产开发报》迁至北京,改为由地质矿产部主管、中国矿业协会主办,报纸更名为《中国矿业报》,将它办成打破部门利益掣肘,面向矿业全行业,推进矿业科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性报纸。

  (二)艰难探索

  1994年1月2日,《中国矿业报》应运而生,受到业界欢迎。

  此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社确定了办报方向:那就是“三个服务”,即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矿业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广大矿业职工和读者服务。报纸创办者对版面进行了设计,包括矿业重要新闻、政策法规、国内外矿产市场信息、科技教育、文化副刊等。

  人们期待,这份寄托了各方期待的报纸从此可以一帆风顺。但理想与现实总是难以完全吻合,有时甚至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中国矿业报》创办不久,矿业报一班人很快发现,在涉矿部门或行业协会都已经拥有自己的报纸,内容难免同质,市场已被分割,后创办的《中国矿业报》既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又没有行政资源可以依赖,注定要处在“夹缝”中生存。

  办成一件事,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一帆风顺。办媒体同样如此。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办报环境,诸如政策、资金、人才、办公条件等;另一方面,要摸清媒体的特点与规律,精准发力。面对前进中的困难,报社一班人认识到,要让这份试图以矿业全产业链作为报道对象的全新的行业报站稳脚跟,赢得行业的认同和读者的喜爱,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就要拿出一般的行业报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样是报道矿业政策,中国矿业报更透彻;同样是报道矿业新闻,中国矿业报更纵深;同样是报道矿业信息,中国矿业报更实用;同样是报道矿业生活,中国矿业报更亲和。以后数年,在如何提升报道质量,赢得读者的过程中,在选择与创新报道手段方面,中国矿业报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并且选择了几种形式:

  主打新闻调查:即倡导报社采编人员“用社会的眼光看矿业,以矿业的眼光看社会”,抓住矿业领域的难点、疑点问题,以新闻调查为突破口,回应基层关切,增强行业的认同感,逐步扩大影响力。

  报社一班人认为,媒体人既是观察者、记录者,也应当是实践者,进而跳出矿业圈子,突破自我封闭,以更高的视野观察与研究矿业问题,参与矿业实践,增强新闻影响与干预矿业活动的能力与水平。

  当时,报社组织采访调研组对湖南七宝山硫铁矿贪腐问题、河北省承德市“掀桌事件”暴露的矿区执法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矿工女儿抗暴”事件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追踪报道。同时,以《内参》形式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湖北大峪口矿肥结合项目工程2.45亿元配套流动资金问题、大同矿务局征税不合理问题、广西平果铝公司征用矿用土地困难以及调高平果铝资源税问题。

  随后,报社派出记者赴紫金矿业集团调研,发现商业性勘查成果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随即向原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加强商业性地质成果管理”,并建议将已取得重大成果的紫金山矿田纳入国家整装勘查区,原国土资源部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了批示。

  《中国矿业报》关注矿业企业的发展,反对矿山贪污腐败,关心弱势群体权益,为矿山企业或矿工代言,伸张正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共鸣,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高层领导的支持。

  主打深度报道:作为一个试图覆盖整个矿业全产业链的媒体,报纸不忘自己的使命,利用媒体的独特优势,用敏锐的视角,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形式,积极为地质工作和矿业的发展鼓与呼,为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在行业媒体内容趋于同质化的形势下,中国矿业报必须另辟蹊径。在抓住一手独家新闻的同时,要以动态新闻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新闻背景、过程、来龙去脉,在回答了读者发生了这件新闻的同时,要注重向读者解答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了会怎么样、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矿业报2006年改版方案》明确提出,除了继续做好独家的动态的矿业新闻报道之外,要将深度报道,即政策解读、新闻分析、新闻评述、新闻故事、新闻调查以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通过使用这些新闻手段,使报纸成为读者了解矿业纵深新闻背景的主要渠道和进行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事实上,早在创刊后不久,中国矿业报就先后推出“中国矿业问题透视”“矿山环境问题忧思录”“冶金矿山何堪重重税赋”等几篇深度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2007年,报社从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了解到,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取得重要成果。根据办公室提供的线索,报社立即派出精干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访调查,形成了11篇1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全面展示了近几年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成果,系列报道在矿业界引起极大反响。

  2009年9月,在地质找矿“大讨论”进入关键节点的时候,报社记者组专程赶赴河南省嵩县多金属矿区现场采访、调研,采写了长篇通讯《一个可以拷贝的模式——河南省嵩县多金属矿整合勘查实践的启示》。随后,报社又派调研组赶赴安徽调研,上报了《关于“泥河模式”扩展为“安徽模式”可行性的调研报告》,稍后在报纸显要位置对“泥河模式”进行了宣传报道。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和实践模式。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地质找矿的外部环境依旧十分恶劣。怎样才能为即将在全国铺开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1年2月17日,《中国矿业报》在头版头条推出该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为例,深刻描述了年轻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苦,保持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精神,以及丽水市支持浙江地质七队在当地开展地质工作的感人故事。

  2010年6月底,《中国矿业报》刊出长篇通讯《巍巍青山作证》,全面、系统地报道浙江地质七队的典型事迹。该队的先进事迹经包括《中国矿业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了原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委省政府、中组部、中宣部的重视。随后,中央领导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对浙江七队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好学习。

  浙江地质七队则成为新时期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的杰出代表,成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的一面旗帜;而浙江省特别是丽水市则成为地方关心、支持地质找矿工作的样板,为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3年,《中国矿业报》以8个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湖北省宜昌市樟村坪镇和谐矿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受到读者欢迎。以后,《中国矿业报》又陆续推出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南、陕西等省地区勘单位改革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逐步成为《中国矿业报》的报道特色与拳头产品。

  “一办报,二办事”:即报纸围绕矿业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问题,召开座谈会或开展大讨论,增强媒体对矿业的干预度和社会影响力,展现报社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树立良好形象。  

  1999年以后,面对严峻的矿业形势,中国矿业报社分片区组织召开了三次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研讨矿业发展的难题与破解之道,鼓励矿山企业抱团取暖,共渡难关。2001年,报社开展“中国矿业投资纵横谈”,2002年开展了“‘四矿’问题大讨论”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掣肘,重视地质工作,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日益紧迫。2003年,围绕属地化后地勘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报社开展了“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大讨论”。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当年6月30日,为了推进决定的贯彻落实,报社发起联合地勘协会在深圳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为属地化后的地勘队伍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自2009年3月份开始,为了配合国务院即将启动的第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原国土资源部在全系统、全行业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报社利用2003年开展“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时取得的经验,迅速在报纸的头版开设专栏,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讨论,刊发了100余篇直面现实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文章。经过梳理,提出有关地质找矿工作中的60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此举在业内引起轰动。

  这些大讨论规模大、时间长、声势大、程度深,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关注,受到了地勘系统与矿业行业的高度赞誉。

  四、几点启示

  历史的经验和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行业媒体要赢得读者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首先,要真正弄明白办这个媒体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媒体定位;其次,办这个媒体是想影响什么人,即办给什么人看,这是读者定位;再次,想给这些读者看什么,即报道什么内容,这是内容定位;最后,要考虑用什么手段和形式来实现上述的定位并落到实处,这就是报道的方式和版面的呈现形式。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在媒体的定位和读者定位厘定之后,报道的内容、报道手段和方式、报道的质量就成为一个媒体能否立足和站稳脚跟的关键。

  2018年1月,笔者根据中国矿业报创办25周年以来的实践和探索,对有关矿业全产业链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基本思路与共识进行了一些归纳和小结。

  (一)定位要精准,要面向矿业全产业链

  作为一个立志成为面向全行业、全产业链的产经大报,中国矿业报的报道内容就不能是各个专业矿业部门信息的简单汇总,或拼盘式的组合,而应当有新的定位。

  经过多年摸索,中国矿业报定位为:是一家以宣传报道“矿业全产业链”,即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产品市场与贸易以及矿业行业管理在内的产业经济报或行业报。换句话说,中国矿业报是一家将“矿业全产业链”作为自己的报道对象的行业报或产业经济报。这样的视角和定位决定,中国矿业报不是机关报,而是面向“矿业全产业链”的行业报。

  (二)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理念,搞准读者定位

  中国矿业报面向矿业行业,但其读者定位也不能面面俱到、到处撒网,而是要瞄准与确定其特定的阅读人群以及主攻的潜在读者。与报道对象基本相适用,中国矿业报的主要读者群定位为四大领域,即地质调查、地勘系统、矿山企业、自然资源尤其是矿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矿业政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科研院校、涉矿的中介组织和金融投资机构等。

  (三)有的放矢,确定报道方向与报道内容

  报纸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如果想让目标读者想看、爱看、必看,就必须转变观念,摈弃机关报的路子,杜绝官气,变“宣传”为“传播”,强化产品质量以及为受众服务的观念,从媒体本位转变到读者本位,给读者一个订阅报纸的理由,办出一份“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报纸。

  中国矿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党和国家有关矿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战略;部、局中心工作,有关矿业的法律、规章、政策;世界矿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动向;国内外重要的矿业市场信息;矿业行业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经验;矿业开发领域科技创新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世界矿业文明成果与矿业文化;等等。概括起来,中国矿业报除了前述宣传报道“矿业全产业链”,即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产品市场与贸易以及矿业行业管理等内容以外,还要把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矿业文化、科学普及等内容纳入其中,构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报纸的定位和读者定位要通过报纸的版面设置和报道内容来实现。换句话说,报纸的版面设置和报道内容是报纸定位和读者定位的实现形式。要更多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版面,不断创新版面表达、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增强贴近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将报纸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为读者提供最出色的新闻。

  (四)抓好重大或重要报道选题的策划

  一个媒体,它的记者、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每天都会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需要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媒体本身的定位、近期的报道重点,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判断,从线索中筛选出需要进行采访和报道的新闻。

  一般的新闻报道,记者只要根据自己目睹或采访的新闻素材,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则就可以写作了,但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必须动用多种新闻手段,对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解析,并且主动设置议题进行评论,亮明观点,引导舆论。这样,就需要媒体根据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及发展趋势,选定主题,对报道选题及报道过程进行周密部署与谋划,以求达到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期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新闻选题策划。通俗地说,就是面对一起重要的新闻事件,要通过周密地思考与谋划,解决“报什么、如何报、怎么报最好”的问题。

  (五)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

  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解释权”的竞争。由争夺发布权转为争夺解释权,将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能抢到“第一时间”的消息,更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要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

  在传播学领域也有个著名的理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在“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今,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引导舆论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置议题”。即可以通过提供什么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观点和他们谈论的热点。由此,“议程设置”成为媒体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方式。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争夺发布权转为争夺解释权,还是通过主动“设置议程”来影响与引导社会舆论导向,都需要媒体在抓住独家或一手矿业新闻的同时,以一手新闻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新闻的幕后背景、过程、来龙去脉,以专业权威的水平,重点向读者解答“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了会怎么样”“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是读者的需求,竞争的需要,也是媒体的责任。

  (六)内容的呈现形式要美观大方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对于报纸而言,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读题时代、读图时代。很多时候,文章写得很好,因为标题一般或缺少提炼,或者版式呆板,文章黑压压的一片,感觉压抑,读者会大大减少,有的甚至不看。因此,报纸一定要在标题和版式上下功夫,让版面更有视觉、冲击力、吸引力。改进版面,首先要做好标题,要简洁准确,文采飞扬;版面制作同样直接关系阅读率,直接关系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既要大气大方,又要清新精致;好的图片能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能够为版面提气提神。

  历史往往是一本教科书。综上所述,从我国矿业新闻传播的早期探索中重视媒体立场,到矿山企业报注重舆论的引导、推进作用;涉矿部门机关报争夺独家新闻,再到新媒体时代的“设置议程”、争夺解释权等等,显现出我国媒体对矿业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升的历程,包括对矿业新闻报道与传播从业人员各方面素养的要求,其中,自然包含了对矿业媒体的学科建设的要求,为我们当今建立与完善矿业新闻报道与传播提供了诸多借鉴与启示。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