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青年兴则国家兴

2024.01.10 中国矿业报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团队成员赵晨辉

  ◎  孙  艳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稀有稀土稀散金属)团队先后荣获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等称号……荣誉的取得,离不开该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团队中学生们的默默付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学生中的一员——赵晨辉,看看他是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人才。


  初出茅庐

  2018年初,赵晨辉通过资源所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成为应立娟副研究员的学生,进入了三稀团队。他清晰地记得,2018年9月7日下午,应立娟老师带他到资源所所长王登红老师的办公室,当时王老师问了一些简单的矿床学问题,还送了他一本资源所老所长于志鸿的自传和两本印有“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笔记本,这两个笔记本,他一用就是数年。那时,虽然他的地质学基础不扎实,野外经验十分欠缺,对科研工作更是门外汉,但是他一门心思就是想要搞科研,做矿床学研究。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规定,硕士研究生第一年需要集中学习,完成学位课的学习。2019年7月,在集中学习课程结束的第二天,他就跟着秦锦华副研究员从北京到了广东大宝山矿区。翌日,赵晨辉开始了真正的野外工作。

  当看到岩心库院子里的岩心,他一头雾水。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如意、资源所副研究员秦锦华两位老师给学生们耐心地讲解相关知识,那是他第一次在野外接触到“斑岩”和“热液蚀变”。一次,他突然观察到脉体两侧颜色浅,而且常常是对称的,与岩心其他位置不同,他立刻向老师请教,请教后才知道那是斑岩矿床特有的褪色蚀变。自此,他开始白天看岩心,晚上查资料,势必要把白天看不懂的现象和不认识的矿物都查清楚。2019年底,他在三稀团队组会上做野外小结的时候,对大宝山矿的认识得到了王登红老师和团队的充分认可,这对一个初入门的学生来讲是莫大的鼓励。

  2020年8月,王登红在大宝山出野外期间,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赵晨辉的房间给学生们讲解岩心编录要领。当时,赵晨辉的床铺旁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岩心和矿石,王登红交代他,要把有珍贵地质现象的岩心背回资源所办公室。那时,中国矿产地质志标本库的建设才刚刚开始,他背回来的样品装进了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第一个标本盒。同时,王登红让赵晨辉有问题随时给他发邮件求解,这为赵晨辉的迅速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迄今为止,他每个星期五的晚上都会把一周工作的小结发给王登红,便于王登红周末的时候检查指导。

  2021年7月18日,资源所三稀室主任刘善宝老师带赵晨辉到云南墨江金矿开展野外工作,向他介绍矿山的地质特征,指导他在矿山开展岩心编录,这段经历对他的业务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专家王成辉、赵如意、郭娜欣、秦锦华等多位老师都对赵晨辉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加快了他的成长。

  赵晨辉在进行岩心编录工作

  披荆斩棘

  南方的野外,无论是夏天的闷热还是冬天的阴冷,都让身为北方人的赵晨辉难以适应。七八月份的广东,天气又闷又热,在岩心库的院子里顶着烈日做岩心编录工作,几个月就能晒破一套衣服。在开展野外工作期间,如果天气异常闷热,赵晨辉和团队成员总是清晨四点就去抬岩心箱,一直干到中午,以避开炎炎烈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三稀团队的其他成员无法离开北京,团队便安排赵晨辉到哀牢山和南岭开展野外工作。七八月份的哀牢山低温且潮湿多雨,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也是湿漉漉的,让人的心情也总是沉闷闷的。赵晨辉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画图切剖面、整理资料、清洗标本和查阅资料。

  十月底的哀牢山异常湿冷,北方开始供应暖气了,而他只能每天穿着衣服睡觉。就这样,赵晨辉扛着低温,在新冠疫情期间一干就是3个多月。最终,他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组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为云南墨江金矿的找矿突破作出了突出贡献。

  独当一面

  2019年-2023年,赵晨辉总共出野外532天,每年平均133天。他曾长期坚守在广东大宝山矿、云南墨江金矿、江西陶锡坝锡矿3个矿山。因为三稀团队人员少、任务重,所以很多时候现场就他一个技术人员。他在地科院读书求学的五年多,被同学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野外工作结束回北京?”可以说,赵晨辉为这些项目的顺利执行和成果产出,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攻读博士一年多的时间里,赵晨辉已经发表了两篇中文核心论文,正在投稿的还有三篇。这些论文以大量野外工作和岩矿鉴定工作为基础,结合了测试结果和分析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创新价值。他在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矿床大会中都汇报了大宝山矿区的阶段性成果,均获得优秀奖。

  除了扎实的野外工作,他还担任地科院研究生会主席,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他组织过多项活动,包括元旦晚会、元宵节灯谜、篮球赛等。

  青年兴则国家兴。繁重的野外工作,并没有耽误他在成矿理论方面的总结和提升;艰苦的野外生活,没有消磨他地质找矿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相信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能继续不断创新、勇攀高峰。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