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领跑者”冲刺

2024.01.17 中国矿业报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中心观测团队

  ◎  孙泽龙 赵元 谢明江

  202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为支撑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工作,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要素监测与综合观测工程,及时组建观测团队,积极申报江南丘陵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观测监测评价项目。团队以加快推进黄山野外观测站建设和科学精准实施项目为主要任务,探索基岩-地表基质-地表覆盖层多要素耦合关系,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按照“一站多点,连线成网”模式推进黄山水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山观测站”)试验场、自然资源科普馆、岩石馆、体验馆、化验室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建设工作。目前,他们依托黄山观测站,成功申报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并获批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

  转型发展蹚新路 迎难而上当先锋

  开展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摸清各要素本底及其演化趋势,是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键依据。面对这一全新的业务领域,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由“跟跑”向“领跑”转变,成为观测团队面临的现实难题。

  观测监测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受领任务之初,团队成员心中犯难。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团队成员众志成城,决心啃掉这块“硬骨头”。从翻阅海量的参考文献和现有科研成果入手,团队成员不断提炼先进做法、汲取成功经验、夯实专业理论基础,解决了观测工作“是什么”的问题。

  为加强观测力量储备,团队不断吸纳社招、校招博士生和研究生扩充技术力量,并依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共建的洞庭湖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和观测培训基地,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形成完备的团队技术力量体系。为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团队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多次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观测装备仪器实操,先后推选技术骨干参加新疆科考、全国地表基质调查交流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团队知识结构体系。此外,团队分别就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调查指标、技术方法、工作模式和组织体系等问题开展集中研讨,邀请行业专家咨询指导,确定以地表基质为核心,以水、碳、生物等多要素为主线,开展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气候与陆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区域水循环—水量平衡研究,逐步解决观测工作“干什么”的问题。

  团队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现状、观测站布局和发展优势,编制《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规划部署方案》和《黄山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全面谋划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并成功申报江南丘陵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观测监测评价项目。在项目实施与观测站建设双重任务牵引下,解决了观测工作“怎么干”的问题。

  锚定目标闯创干 聚力攻关显担当

  为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和产出整装性成果,加快观测站建设,团队党支部始终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在党建示范引领上,团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聚焦项目实施和观测站建设目标任务,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技术研讨、业务交流等活动。团队党支部累计召开支委会14次、党员大会11次、技术研讨会22次,分析解决技术难题31项,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

  在业务实施上,团队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在水生态循环试验准备期间,面对大量底泥填充、引流和排水处理等一系列难题,每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勇当先锋、勇打头阵、率先垂范,带头挖泥种植、挖渠排水,顺利完成试验准备。

  在对外交流上,团队秉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理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与友邻单位沟通协调,相继走访安徽省自然资源厅、黄山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浙江大学、黄山学院等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就深化项目合作和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达成系列合作共识。

  开拓创新谋发展 查清家底作支撑

  团队负责人介绍,黄山观测站已完成大型综合坡地径流监测场、植物-土壤元素循环综合试验场、植物多样性种子库、地下水资源监测井、小型气象站等观测试验场、科普馆建设以及岩石馆规划设计,与黄山市科学技术协会、黄山学院初步达成旅游研学合作意向,并持续加强黄山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具备开展中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的软硬件条件,实现“三基地一中心”的建设目标。

  截至目前,团队完成162件土壤采样分析、12次凋落物采样分析、30件水样采样分析、9807平方千米遥感解译,布设7口地下水监测井,建成3个野外长期固定观测样地。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编制土壤类型、年均降水、平均气温、植被类型等系列图件,形成相关图集,并实现观测数据上线地质云。系统梳理江南丘陵区地表基质、水土资源、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完善江南丘陵区地表基质观测监测框架体系建设。

  目前,团队成功申报开放基金项目5项,发表论文12篇,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

  展望未来,长沙中心观测团队将笃定前行、真抓实干,致力于为国家提交一份科学精准的调查数据,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