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铁军”叩响大地之歌

2024.01.22 中国矿业报   

  ——访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

  ◎  本报记者 姬长玉 通讯员 周勇

  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三大队”)固体地质科创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岳大斌打开抽屉,拿出一份2023年8月提交的《雅江木绒锂矿勘探报告》,一遍一遍地摩挲着,“这份报告来之不易,是三大队对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响亮答卷,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现在还是很激动,很受鼓舞……”岳大斌说。

  历时5年,累计钻探进尺4万余米,钻孔钻进深度1302.5米,创造了川西地区锂矿深部勘探的纪录;提交超大型矿床1个,Li2O平均品位1.62%,探获资源量近100万吨,其中Ⅰ号主矿体刷新了亚洲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储量纪录……谈到这一组坚实的数据,岳大斌的眼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

  事实上,这“泼天的富贵”还只是三大队找矿功勋册上的一个缩影,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光辉的历史长河中。

2.jpg

  牢记报国初心,不断续写找矿传奇

  冬色渐浓,晨阳初升,温润的风扑面而来。

  这里是科创高地四川省郫都区,三大队的驻地。

  这是一支听过、见过,就不会忘的地质队。

  缘起甘孜州,情定三大队。作为四川省地勘队伍改革的生动缩影,这支队伍由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八地质队和四〇二地质队经过系统优化、整合组建,并于2023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但她的历史却远不止于此。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是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国之命脉。世界屋脊、万里羌塘、巍峨川西,三大队地质人响应祖国号召,60余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手握一把地质锤,在山海间敲出地质回响,为川西地区经济发展和祖国找矿事业立下赫赫功勋。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获闻名全国的丹巴杨柳坪铂镍矿,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探明巴塘夏塞、巴塘砂西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再到新世纪以来创下亚洲最大规模纪录的康定甲基卡锂辉石矿……每一个时代,三大队人都发出了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截至目前,累计探获超大型、大型及中型矿产基地20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万亿元。

  肩负使命,无问东西。祖国有需要,三大队就有行动。

  从四川,到西南,到西北,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到非洲,到老挝,可以说,伴随着新中国矿业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三大队地质人用行动不停地书写了一部部找矿突破的奋进史。

  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新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使川西这个“资源宝库”再次引起全国瞩目。

  2023年6月26日,雅江木绒锂矿勘探报告顺利通过评审,并获得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专家高度肯定。历时五年的勘探工作完美收官,同时也揭开了亚洲最大伟晶岩型单体锂矿的神秘面纱。

  “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倍感振奋。

  要知道,锂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号元素,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被称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样样离不开金属能源锂这一“口粮”。

  三大队队长肖华说,木绒锂矿的发现、勘探和成果提交,是三大队“抢抓机遇,牢记使命,地质报国,找大矿、找好矿、找要矿”的具体成效,为国家建立锂矿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耕不辍,捷报频传。由三大队承担的雅江县烧炭沟锂矿资源储量核实项目也相继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氧化锂资源量也达到超大型规模,成为又一处重量级找矿突破成果。

  据估算,木绒和烧炭沟两个超大型锂矿氧化锂资源量累计约170万吨,为高质量完成四川“十四五”锂矿找矿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交出四川锂矿找矿的“高分答卷”。

  在地质找矿主战场,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一面光荣的地质旗帜高高飘扬。

3.jpg

  科技创新引航,打开“隐伏锂矿”钥匙

  野外勘查找矿,确实有运气的成分,但一支队伍能持续找大矿、找好矿,绝非偶然。

  谈到深部锂矿突破的原因,有着三十多年找矿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岳大斌说:“科学论证、大胆决策是关键。”

  翻开找矿历史,早在20纪60年代,三大队(原四川省地质局甘孜地质队)首批探矿人就已经涉足了木绒一带锂辉石的初步探索。

  然而,矿区植被茂盛,第四系覆盖严重,地表仅有零星含矿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脉出露,加之交通不便,工作程度低,找矿工作长期处于停滞。自2002年起设立探矿权,历经5次延续,三次变更,均未实现突破。

  这个一度被断定为“盲矿”的矿体深部究竟情况如何?到底有没有找矿潜力?团团迷雾迫切需要一锤定音。2018年,三大队正式承担木绒矿区地勘工作。

  木绒矿区位于川西稀有金属成矿区。临近的甲基卡是远近闻名的特大型锂矿床,遥感解译图上环形构造清晰可见。结合实地勘查和川西地区找矿模型,负责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副队长刘权说,“正是对原始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才坚定了我们继续找矿的信心。”

  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三大队人,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开始部署验证的第一钻,拉开了向深部要资源的序幕。

  在2900~3500米高海拔、地形切割强烈、第四系覆盖严重的情况下,木绒锂矿究竟该怎么找,一度成为困扰技术人员的棘手难题。

  “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岳大斌带领的技术团队厚植这一理念,切实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

  突破传统认识,系统总结成矿规律,改进钻进钻探工艺,研究团队创立了一套高效的深部找矿技术“组合拳”——“地质、地球物理(AMT)、地电化学和遥感多元信息综合找矿技术组合,精确定位深部隐伏矿体,最后使用钻探验证的综合手段”的高原地区寻找稀有金属矿的综合勘查模式。结合矿物共生组合分带,还建立了木绒锂矿矿物垂直分带模型,创立了隐伏巨型单脉锂矿找矿模型。

  短短5年,三大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锂矿找矿重大进展,一举打破川西高原甲基卡地区周边不会再找到大型伟晶岩型锂矿的业内断言。

  技术负责人廖兴健守在项目上,一待就是11个月,哪怕因关节炎膝盖疼痛难忍也坚持每个钻孔放孔,每个探槽编录;高级工程师王章翔分明是找矿出身,却硬是不断恶补知识、收集数据,把水工环报告写出了评审最高分;负责项目钻探作业的邵兴隆创造性地探索出“一种运输钻探设备的轻型架空索道”实用技术方法,解决了现场大型钻探设备跨河运输难题,同时减少了修建运输道路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凭借这股“钻”劲儿,三大队人人都是发明家,个个都是多面手,在一个个关键时间节点,奔赴项目前沿阵地,挑大梁,扛重任,攻克钻探难关,以无畏之姿走在探索技术前沿。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为组长的专家团队鉴定,三大队川西雅江超大型锂矿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及找矿突破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隐伏巨型单脉伟晶岩型锂矿找矿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目前,隐伏巨型单脉伟晶岩型锂矿的找矿模型创新方法,还在川西道孚容须卡、九龙烂泥巴黑海子等项目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效果。

4.jpg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如何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稳住“大后方”?三大队的答案是:建立符合地质工作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适用队伍整合现状的新机制。

  在勘探方法上,三大队在传统的找矿方法组合基础上,不断创新认识,引入音频大地磁测深(AMT)测量、地电化学测量等深穿透技术,完美解决了物探方法受地形切割大的影响,探测深度更是达到800米以下。在勘查组织上,他们统一安排和调度全队勘查力量共同参与、集中进行大规模找矿会战的方式进行,将找矿项目一步做到位。比如,在木绒锂矿首个钻孔发现40余米厚锂辉矿石的关键时刻,具有钻探专业背景的队长肖华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难题,指挥协同作战。在这种模式下,十几台、几十台钻机和几百人的队伍同时上阵,合作完成了这一个超大型锂矿床的探获。

  在找矿手段上,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在岳大斌的办公室,除了惊讶他怎么会有这样多琳琅满目、大小不一的矿石标本和诸多地质找矿的专业书籍外,一台专业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大地电磁测量系统,它可是在木绒锂矿探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岳大斌介绍道。近年来,三大队采取争取资金支持用于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同时强化在钻探工艺、探矿设备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如今,高精度磁测、大深度钻探等先进装备的应用,为三大队定位深部隐伏矿体提供了“透视眼”,他们的探矿深度正在探索向更深领域扩展。

  在平台建设上,坚持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三大队将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珠峰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钻探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队“陈才金劳模创新工作室”“郭建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同作为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平台+项目+人才”模式,推动科教、产教融合,提升队科技创新能力。

  在内部管理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三大队在分配中,健全了多要素分配机制,形成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利润分成等多种分配形式;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实行绩效考核,设立了地质找矿奖、安全质量奖、项目成果奖等综合考核奖;项目管理中,科学组织、精心施工,打造精品项目和精品工程。

  随着四川省地勘单位改革压茬推进的疾劲步伐,三大队坚持以改革破难题、激活力、增动力,全力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通过成立地勘单位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工作组,三大队迅速找准“区域性地勘单位”新定位,主动融入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月16日授牌;3月20日挂牌;一周内,队领导实现集中办公;一个月内,机关主要科室实现集中办公。6月,原两队机关人员工资发放实现同一标准。7月,队第一届职代会明确了队总体发展思路和基本目标;10月,完成了内设机构设置、干部聘任和职能科室职责清单的制定;年底,统筹绩效工资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了无一人下岗、无一人降薪、队伍平稳整合的目标。

  改革之稳,推进之快,人心之向,为三大队持续积蓄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三大队坚持“项目为王,发展为要”,承担完成中央和省财政项目百余项,社会性商业项目上千项,在省内外、境内外提交了超大型锂辉石矿、大型铜钴矿等矿床20余处。

  在新发展阶段,树立“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理念,深入实施“地质+”和“互联网+地质”战略,开辟新赛道,探索形成地质工作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旅游等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支持实体公司做大做强……

  “做三大队人骄傲,干三大队事自豪”。如今,幸福和自信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3.jpg

  传承地质精神,注入找矿不竭动力

  在山之巅、雪之崖,还有雪域和荒原的最深处,因高海拔导致的缺氧高反、强烈紫外线的灼伤、暴风雪的袭击……各种想到或想不到的严酷自然环境的挑战无处不在,甚至还要时刻防止野生动物的侵袭。

  白天翻山越岭、填图测量,晚上回到驻地整理资料、编制报告,这是无数勘探队员的生动写照,也是三大队人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常。他们笑着说,“上山背馒头,下山扛石头”“骨头越是难啃我们越不松劲”。

  苦,却从来不说苦。作为一名地质人,一切都是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更是将找到急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天为被,地为床,铁脚板踏平了丹巴、康定、甘孜、巴塘等地的天堑鸿沟;一代代队员舍小家为祖国,无惧青丝白发,战胜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战胜的难题,探取出一个又一个矿藏。回忆起当年扎根野外投身地质找矿的情景,86岁的退休老职工张承佑腰杆笔挺,精神矍铄,他说他时常怀念曾经爬过的山、涉过的水,怀念和他一起奋斗的同志们,怀念那段光辉岁月。当问及保养的秘诀时,他诙谐一笑:“要想身体好,就得多爬山。”

  干,却从来不张扬。从金沙江旁到大渡河边,从甘孜平原到若尔盖草地,从二郎山脚下到大雪山顶,都有三大队人的足迹。尽管为祖国的找矿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依旧默默无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民生经济发展,一次又一次集结,一次又一次出征。

  在木绒锂矿勘查工作的5年里,项目组成员每年在野外工作时间均大于200天,每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2小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更是常事。李龙、廖登海每两天就要徒步4000米往返于庆大河西岸的驻地与机台之间,每次都要从海拔3300米的驻地穿过树林,越过海拔2900米的庆大河,再到东岸约海拔3000米的钻机平台……“有什么好说的呢?干,就对了!”

  难,却从来不放弃。和全国其他地勘队伍一样,在地质工作低谷期,三大队职工也曾遭遇了最长半年领不到工资的窘境,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坚守在了地质第一线。不仅如此,在三大队,有很多地质二代、三代,甚至夫妻都是地质双职工。他们骄傲地告诉记者,“这辈子干地质,下辈子还要干地质!”

  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同大多数地质队员一样,三大队人始终坚信,只有奋战在找矿一线,才能体现作为一名地质人的价值,才能找到深埋于地下宝贵的矿产资源。

  乐观、务实、坚韧、传承,是每一个三大队人刻进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正因为如此,才成长孕育出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陈才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青、全国劳动模范朱蓬成等行业楷模,一批国家“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劳动模范等不断涌现。

  踏过高原,看最美的风景,寻找最富的宝藏。地质人探索世界,走得再远,也忘不了走过的路。

  谈到深部找矿快速突破的精神动力,三大队党委书记熊人武深有感触地说,“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是地质人的力量源泉,是三大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灯塔。正因为全体职工对地质文化的坚守、传承与发展,深部找矿快速突破才有了持续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实践证明,文化也是生产力。

4.jpg

  坚定信心信念,奋力书写地质队伍新篇章

  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随着国内地表矿和浅部矿越来越少,要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寻找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必须吹响 “攻深找盲”的冲锋号。

  遇水搭桥,劈波斩浪。科技赋能,创新求变。

  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三大队用平凡诠释伟大,用朴实诠释付出,用智慧和专业传承 “三光荣”传统。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刚刚结束的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在优化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加强同拉美“锂三角”等区域合作同时,我国立足国情,针对共生伴生矿等特征,不断实现找矿理论、勘探技术、提炼工艺突破,促进伴生矿综合利用,保障端牢新能源产业“中国饭碗”,“新三样”不愁“粮”。

  “继续向深部不懈探索!”谈及未来发展方向,队长肖华表示,通过前期工作得出结论,川西地区还有广阔的找矿空间。“我们要秉承‘科技立队、创新强队、人才兴队、和谐稳队’的发展理念,深耕‘地质+’发展战略,继续努力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找要矿,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战鼓声声催奋进,旌旗猎猎踏征程。“在三大队,没有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习惯,只有勇于创新,重新再出发的传统!”一位队员说。

  四川三队,三生万物。在生机勃勃的川西大地上,澎湃着向上向前的磅礴力量,一个叫得响雄得起的旗舰地质大队,正以昂扬姿态奔赴新的征程——他们要在祖国的山海之间,奏出更加响亮的大地之歌!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