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四部曲”

2024.02.28 中国矿业报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谭红梅 通讯员 尹丽君 邹娟

  为国家找矿而生,顺时代发展而变,依生态治理而攻,应人民需求而兴。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以下简称“湖南省地灾所”)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6支地质队之一,是国家地质找矿功勋单位、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

  组建72年来,湖南省地灾所秉持地质报国初心,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能源资源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勇攀地质科技高峰,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地质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谱写出一篇篇忠心报国、泽惠人民的地质华章。

  平江县黄金洞金矿勘查现场

  急国家之所急 找大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迅猛向前,矿产资源能源紧缺成为这一进程的“拦路虎”。1952年,一支由575人组成的铁矿勘探队应运而生,踌躇满志写下了为国找大矿、找富矿的序章。

  一路走来,不管这支地质队伍的名称怎么变,但它的业绩深深地镌刻在了三湘大地上——探明宁乡煤炭坝煤矿储量,年产烟煤百万吨;探明七宝山硫铁矿储量,成就湖南省内最大的化工原料基地;探明湘西花垣民乐锰矿资源储量4000万吨,助力湘西成为东方锰都;发现常宁七里坪硼矿床,填补我国南方硼资源空白;发现中国特有的铀矿物——芙蓉铀矿……

  难能可贵的是,湖南省地灾所的地质找矿工作,每个时期的每个战役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次又一次调整找矿主攻方向,不怕险山深壑,不怕风餐露宿,不怕蛇咬兽扰,在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一批又一批矿产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找矿成果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家对能源资源的急需,还为湖南赢得了“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和“矿业大省”的美誉。

  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湖南省地灾所围绕重点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湘东北、湘西等重要成矿区带的找矿与研究工作。

  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金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异。1991年,湖南省地灾所通过异常查证首次发现了万古金矿,随后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将一个地质异常转变为一个大型金矿床,实现了找矿突破。但随着找矿工作逐渐推进到边深部以及红层覆盖区,找矿难度也逐步增大。湖南省地灾所集结精锐技术团队开展攻关,设计并实施了矿区第一个孔深2105米的深部勘查示范钻孔。该钻孔不仅刷新了湖南省金属矿钻探孔深纪录,同时成功控制了8层矿(化)体,有效引领矿山企业跟进开展矿区边深部勘查,使矿区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迅速达到150吨,矿床规模达超大型,同时将矿区金资源潜力扩大至500吨。

  平江县借此跻身全国七大金资源基地之列。项目成果推动了平江县黄金矿业可持续发展,延长了矿山的服务年限,并为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湖南省地灾所不仅累计提交备案金资源量108.84吨,还发现了仁里超大型铌钽矿。钽矿床品位位于世界同类矿床前列,项目成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由此,湘东北地区掀起了稀有金属找矿热潮,吸引了多家新能源企业投资开展锂铌钽矿勘查。平江县有望晋级为国家级稀有金属资源基地。

  强科技之所强 抢先机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为我国地质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湖南省地灾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加强科技攻关,以创新突破为切口,聚焦重点、健全机制、加强攻关,实施矿产基础调查、主要勘查区资源评价、重要矿山资源增储、新能源勘查开发示范等工程,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湖南地灾所率先组建了战略性矿产资源、地热资源等领域多个创新团队。2023年,“湘东北战略性矿产资源深部找矿创新团队”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7项,重点开展湘东北地区金铜钴锂铍铌钽等战略性矿产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等研究,取得了“三个首提两个突破”创新成果。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南古陆金(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机理研究”。未来5年,他们将聚焦金、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深部找矿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质模拟等手段,为金、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深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及应用方法。

  湖南地灾所坚持“科技立所、人才兴所、产业强所”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模式和组织机制,加大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构建起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近3年来,该所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8项,发表中文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74篇,获得专利、软著52项,参编行业、地方标准8件。

  围绕生产抓科研,依靠科研促生产。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湖南地灾所实施金矿、稀有金属矿等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15项,开展了幕阜山、连云山地区锂矿调查评价工作,发现了朱子洞、永享、窄板洞等一批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锂矿靶区,预计湘东北地区锂资源量可达数十万吨。

  护山水之所护 添绿色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是吞吐代谢、调节生态的“长江之肾”,在长江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洞庭湖的治理和保护关乎湖区1500万人、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4亿人民的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地灾所主动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地质责任,积极参与到“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申报与方案的编制工作。2022年6月,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工程以“降磷增容”为总体目标,针对洞庭湖区域这一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协同治理,按照“一核三带”总体布局,部署七大工程50个子项目,对区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该工程将构筑洞庭湖区域以水系为纽带的“湖体-湖滨-农田-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打造高强度人类活动下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的大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样板模式,筑牢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其重在建设、贵在创新、成在坚持。

  湖南省地灾所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申报了“益阳市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全国首批13个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之一。

  此项目位于洞庭湖山水工程总体布局的环湖农田服务功能提升带。湖南省地灾所紧扣总磷超标、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生态问题,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治理生态问题,通过以点带面探索生态种养转型,推动临湖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不仅持续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也给退养渔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他们以“三产融合”模式为指引,完善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同的新路,成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明样本。

  生态修复治理是系统工程,湖南省地灾所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了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矿区进行整体规划修复;参与申报并编制的“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历史遗留矿山市场化生态修复”项目,利用社会资本、采用市场化模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为又一个典型案例,入选2023年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近两年来,湖南省地灾所还成功申报了湖南湘桂岩溶地沅江、资江上游,湖南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岭北麓两个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地貌重塑、土地复垦、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治理措施,提升退化的生态功能,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屏障。

  守民安之所守 排地灾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湖南省地灾所坚决扛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综合研究职能主责,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救灾的地质技术支撑作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冲锋地质灾害急难险重第一线,2023年全面支撑湖南省5个市(州)41个县(市、区)地灾防治工作,开展隐患点巡排查1000余处,应急处置200余处,成功预警6次,用地质人的坚守担当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6月30日,湖南湘西州多地突降暴雨。当天上午7时29分,由湖南省地灾所承建的湘西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与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气象局联合签发湘西州第202317号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研判保靖县阳朝乡区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高,需加以防范。

  7时42分,监测预警中心发布黄色预警信息,提示阳朝乡猛科村罗家湾7组滑坡监测点12小时雨量达到55.41毫米。该监测点是湖南省地灾所实施保靖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时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近期无变形征兆,但在强降水、人为切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滑移变形。

  8时00分,湘西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面对严峻的防汛抗灾形势,湖南省地灾所立即行动,全面加强湘西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及监测预警工作,通知应急分队进入临战待命状态。

  9时46分,隐患监测点雨量达到110.66毫米,触发红色预警,在此处安装的地表倾斜加速度监测设备向监测预警平台传输的数据也超过红色预警阈值。中心专家紧急会商研判,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即刻启动紧急避险,发出红色预警信息,同时启动监测点声光报警器,州县值班人员及隐患点上的监测员立即响应,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于上午10时成功转移群众14户32人至安全地带。

  仅5分钟后,山体滑坡“复活”,掩埋地表监测设备1台(套)、损毁民房2间。由于提前预警、提前转移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如果反应不及时,据滑坡体估算,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间接损失约300万元,人员伤害更是不堪设想。

  同日,湖南省地灾所驻怀化市借母溪乡的值班值守技术人员,协助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组织借母溪乡符家坪村及张家村隐患点、切坡建房户3户15人成功避险转移。

  以上两起成功避险案例,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地灾所配合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地灾防治“技防+人防”联防体系的构建,综合施策,全面发挥地灾防治科技防灾作用,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5月至6月间的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不忘昨日事,不负今日景,不畏明日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湖南省地灾所将积极投身新时代地质工作,牢记能源资源安全“国之大者”,不畏艰险、奋勇当先、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向着高水平地质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迈进,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但他们深知,AI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对地质工作会有更大的挑战,“再出发”将会永续。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