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中国矿业报
◎ 葛良胜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海岸带勘测
一、什么是生产力
搞清楚地质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问题,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生产力,及其所具有的特点。
(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分类。它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和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力中的各要素在生产中既各自发挥作用,又协同发挥作用,共同促使生产力发挥出最大动能和整体效能。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生产力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生产力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力是个整体概念。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整体能力,通过人(劳动者)与自然(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先进生产力必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更是相互适应协调,脱离劳动者(个人、群体或社会)或脱离劳动对象(自然地域、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工作实务、人文环境和社会条件等)谈生产力都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是个系统概念。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最佳状态、能态和质态。在这个体系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核心内在要素(有学者称为实体性要素),即内因,而科学、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甚至理念等是作用于系统的外部环境要素(有学者称为非实体性要素),即外因。脱离合适环境的生产力系统功能将是自循环、浅层次和低效率的,另一方面,外因又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外因相互作用必须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应和协调一致的。
3.生产力是个时代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力基本状态和发展水平,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外延在不断地拓展,核心本质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也在不断地充实着与时代相呼应的内容。新时代要有新质生产力。例如,从生产力的功能作用看,生产力不再是单纯、单向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有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从生产力核心内在要素来看,较之过去现在的劳动者已不可同日而语,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掌握着熟练的技术;现代的劳动资料、劳动(生产)工具也比以前更强大,不再只是原始和初级的材料、产品;劳动对象也不再是单纯、简单的实物客体,而是融入了客体,融入了前期劳动成果的业务链、产业链。从生产力的外部环境要素看,科学创新、技术革命、产业升级、领域拓展、业务融合、管理转型等对生产力内在动力的影响和推动效应越来越大。
二、地质工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系统阐述,结合现代地质工作实际,面向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地质工作领域到底有哪些新质生产力,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质战斗力呢?这是摆在新时代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概念与生长点。笔者认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地质科学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地质工作领域和服务方向,着眼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民生、安全等重大问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工作目标多元一体、技术方法综合集成、调查勘查绿色高效、服务支撑优质智能等特点。以新质生产力为主体支撑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能力就是地质工作的新质战斗力。
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生产、工作空间不再受地球浅表约束,而是要逐步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延伸拓展;其服务领域和方向将从搞清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传统的资源寻找与利用升级为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知、变化趋势的预测预判,并全方面、全维度、全流程覆盖和贯穿于资源、环境、生态、民生、安全等,保障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在传统资源寻找和利用这一地质工作的传统领域,也需要贯彻落实保护、开发、综合、高效和绿色的新要求;地质工作要充分融入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手段,但并不以牺牲传统有效的技术方法为前提。
(二)新要求。与以往相比,地质领域新质生产力核心本质要素有了新要求。劳动者(地质工作者)素质能力需要大幅提升,思维视野要更开放、更多元、更宽广,并能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劳动资料和材料不再只是单纯具有地质属性,将涉及国土、资源、生态、环境、规划等各方面,将更丰富、更全面、更多样。地质工作技术手段(劳动工具)不再只是满足近地表、浅地表的调查、观测与研究,而是要实现“星空地海井测”全方位、立体化的跨越与协同;劳动对象与生产作用客体将无限扩张和延展。从服务工业到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军事、健康、土地、城市、海洋、民生、文化等等,将衍生出许新领域、新方向。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从传统矿产到战略矿产;从普通水文到水资源、水循环;从经济到生态,从单独利用到综合利用;从寻找开发到保用并举,将衍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仅从找矿突破角度看,现代地质工作也具有新时代的新特点,例如,战略新兴矿种成为重中之重;东部攻深找盲,虽然前景很大,但难度也在增大;中西部地区将是主战场;新区新类型、新层系、新层位、新组合等矿床将不断涌现;共伴生元素综合评价与利用将更加重要;调查勘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外部环境要素在地质领域新质生产力生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时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不依托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要素支撑、协同和保障,几乎不可能生成新质生产力。在这些外部要素中,地质科技创新是核心主导和关键推动因素;高层次人才、高技术装备、良好平台、充足资金等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优化组合是必然要求;面向并符合新时代地质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地质工作教育创新、保障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治理体系变革和重构重塑,纵深推进地质工作管理治理体系现代化、时代化必不可少。
(三)具体内容。根据以上讨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将可能在以下领域生成和形成。
在基础性地质工作方面,从认识地球局部到认知地球系统,从反演地球历史到预知地球未来;从向地球单向索取资源到保护地球生态、回馈地球环境,再到双向的人与地球和谐共存。这决定了地质工作的对象、方向必须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拓展,而不能单纯紧盯目前的工作空间。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方面,地质工作“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的论断将得到更充分体现,地质工作成果服务领域将从工业、建筑、工程、灾害等领域进行实质化拓展,原来地质资料、成果运用不充分、不到位的领域将加大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例如,耕地开发、保护、提质,粮食生产、增产、提能;城乡规划的科学合理要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乡村综合开发与振兴;针对宜居宜业、健康成长和文化旅游等的地质服务;认知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驾驭海洋将达到更高层次;国家安全、国土安全也将对地质资料成果的利用和保障提出新需求。这些都要求新时代地质工作必须面向更广阔领域,瞄准多样化目标,强化公益属性,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
在战略性地质工作方面,随着世界形势变化,有关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兴产业等的战略性需求对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就非常突出,涉及到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大问题。传统能源仍不可替代,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其他相关金属(铜、铝、镍、铀、锂等)、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成倍增长。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促进了新工艺提升和新材料革新,一大批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相关金属非金属(稀土、稀有、稀散、萤石、石墨、高纯石英、碲、硒、磷、钾盐等)资源、材料等保障提出了巨大需求。过去,这些矿产资源并不被重视,但在新形势下,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除矿产资源的战略性需求属性外,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属性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与国家战略紧密关联。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关产业支撑,这些产业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和设计,还必须有依赖于地质工作的实际数据、资源和材料等保障。例如,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必然促进海洋相关产业的兴起,并在不同领域、层次对地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需求。正是这些新需求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领域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生长点、生成空间和发展方向,要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当然,从生产力的内因和外因要素来看,以上阐述仍在地质工作的业务层次,与其相关的工作链、业务链、上下游、领域,还有很多新质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生长点和着力点。例如,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新装备的升级换代、新材料的日新月异、新思路的创新突破等,都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三、以地质工作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质战斗力形成提出的需求是鲜明而具体的。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质战斗力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给出了科学指导。个人理解,在“因地制宜”的背后,实际上还包含了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情制宜、因势制宜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丰富内涵,既符合生产力生成的基本特点,也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体到地质工作领域,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系列国家战略提供的重要机遇,发展地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同时也只有紧贴国家战略,得到国家支持,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生成具备相应的前提和条件。在地质工作方面,土地、粮食、资源、能源、生态、海洋、环境、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生成开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围绕东中西部地域性发展水平和需求,发展地质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不仅体现在不同领域,还体现在统筹全国发展的地域上。例如,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大部暑。这些部署从实际出发,发挥各地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充分考虑到相关地区的资源环境和工程产业背景特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当前基础和发展需求,地质工作在这些地区的规划部署中不仅都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同时也孕育着很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
(三)跟进现代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运用,发展地质新质生产力。当前,以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正在各行业推进应用。在地球科学领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工程施工等深地、深海、深空调查探测大量装备设备水平仍然落后于人。这些装备是新时代地质劳动者必须掌握的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之一。也正因如此,需要结合地质工作实际,找准薄弱环节,抓住重要问题,实施联合集成攻关,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契机,尽快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装备设备瓶颈,为新质生产力生成赋能。
(四)地球科学研发充满挑战并富于创新特质,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高度契合,在地质工作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以地质为核心的地球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认知地球、了解地球、利用地球、开发地球、保护地球等为核心使命。
(五)遵循地质工作发展及其服务特点规律,发展地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以上各方面的生成,并不影响传统地质产业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有促进、完善和提质、提能作用,这也是由地质工作本身以及地质工作资料成果服务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特点规律决定的。例如,从地质找矿勘查来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好找的矿到难找的矿,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既有传统重要矿种,又有新兴战略矿种;既有优势矿种,又有紧缺矿种;既有东部攻深找盲,也有西部浅表突破;既有单矿种探矿增储,也有共伴生矿种综合利用,这就要求有预测、调查、勘查、评价、开发、综合利用等多种工作方法,集科学创新、技术变革和管理转型于一体;在技术上,传统方法手段与现代高新技术密切结合、深度融合。因此,新时代地质生产力发展并不以抛弃传统生产力为前提。
(六)依托面向国家需求的地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地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必须面向国家需求,以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生成后,不是拿来摆看的,更要注重实际使用。要迅速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战斗力,投入到国家战略实施的伟大实践中,使二者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于地质人而言,就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保障粮食、能源资源、国土空间安全,重大工程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实践中,找准地质人、地质事的角色与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化,形成新质战斗力,合力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