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 中国矿业报
◎ 刘 彪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新人才。地矿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人才培养是第一使命。与此同时,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等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矿行业科技创新高地,要因校制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培养一批与发展地矿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如何将地矿类大学生有效培育成这批创新型人才队伍?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营造创新氛围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进入新时代,地矿行业迫切需要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育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创新非一日之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采取措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引导,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专题讲、专业课教师深入讲、朋辈校友生动讲”的创新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引导,教师们要帮助广大学生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实践,构建地矿类大学生创新水平提升的体系,依托与地矿类专业有关的创新竞赛,建立以学生社团、党支部为引领的“组织带领、党员带头、项目带动”的全员参与工作模式,激发广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的热情,在实战实训中提升专业能力,进而为地矿行业的创新打好坚实基础。
厚植绿色理念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矿产资源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都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矿行业要绿色发展,就要统筹考虑开发与保护,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高校要自觉厚植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情怀,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日常教育等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能力、专业价值认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为培育绿色生产力劳动者奠定基础。一方面,把生态文明融入地矿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各环节,通过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比如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和《生态文明教育》公开课,引导学生树立地球科学系统思维,积极培养懂环保、爱环境、重生态的绿色地矿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组织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会调研,通过带领广大学生深入一线,有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具体实践中,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再一方面,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为契机,面向地矿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活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树立开放思维
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主体部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出题人。高校要树立开放思维,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答题人,努力成为政、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关键一环。“卡脖子”难题多存在于生产一线,高校要坚持高水平开放,将地矿类专业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地矿类专业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推动校企合作,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全面升级与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通过定期互访交流、建立实习基地、推动联合培养等举措,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助力地矿类专业大学生强化专业实践,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以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倒逼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形式的改革,促进地矿领域高等教育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积极变量。另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协同,搭建企业市场技术需求侧与高校科技研究供给侧的桥梁,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地矿类专业大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产业发展的一线创新工作。
强化融合意识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地矿行业作为自然资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跨界整合、研究方法不断革新等挑战,交叉融合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的根本性成果,发展地矿领域新质生产力,要适应发展趋势和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加快推进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地矿领域。高校要在强化地矿类专业大学生融合意识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基础为依托,及时开设跨学科特色课程,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间互涉、渗透、交叉和融通。比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加速演进,及时融入大数据和前沿信息技术理论,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加强对专业发展方向和其他学科的了解,不断拓宽学生未来发展路径,也为交叉融合创新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培养、强化交叉融合意识提供平台,依托以地矿类专业为基础的各种跨学科创新大赛,组织开展科研项目,通过建立跨学科学生团队,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地矿类专业大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实现以赛促融、以赛促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