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发现国内罕见生物礁灰岩石林

2024.04.12 中国矿业报   

  化石规模大且完整,具有重要地学研究价值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许铮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近日在利川市柏杨坝镇见天村开展文旅资源普查时,发现一片生物礁灰岩石林,该石林造礁生物繁盛,化石规模大且完整,属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

  石林位于见天村后的山坡上,高约10米,顶部因溶蚀作用呈笋状,被树木和青苔等植被覆盖严重。从出露的岩石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古生物化石,它们或呈蜷缩状,或呈现出侧面,有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构造。

  生物礁灰岩又称生物骨架灰岩,是由原地生长的骨架生物的坚固骨骼构成格架,并捕获或粘结、障积了碳酸盐颗粒和灰泥等物质,充填于骨架之间而成。

  生物礁灰岩石林

  “见天坝生物礁延伸较长,表现明显的堤礁特征,规模之大是罕见的。”据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利川文旅资源普查项目负责人陈小龙介绍,此次在见天村发现的生物礁灰岩石林面积约5平方千米,具有明显的礁基、生物丘和生物礁三层结构,其中生物礁主要由“块状嶂积-骨架岩”构成,造礁生物极其繁盛,包含大量的串管海绵、纤维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等。“其在见天坝地区的大量出现,为研究该生物的生存生长环境、生态系统组成提供了丰富材料。”

  石林中的海绵等古生物存在于2.9亿年至2.5亿年前的海洋中,是一种无脊椎软体生物,一般附着在浅海的礁石上,以吸食浮游生物生存。“这说明当时的见天村为二叠纪海洋中的一处台地,光照充足,孕育了适宜海绵等生物生存的环境。”陈小龙解释,海绵等软体生物的化石很难保存。可能当时突发了某种地质现象,让它们瞬间被掩盖保存在该地层内,也说明了见天村生物礁灰岩石林在国内的独特性。

  对于见天村生物礁石林的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陈小龙称,这是由于鄂西安坪-咸丰古裂谷带在长兴期恢复活动,形成碳酸盐岩台地与盆地,继而发育出较大的生物礁,生物礁死亡形成化石后,又被水流侵蚀形成石林。因此,从造架生物、联结生物和岩石结构上看,见天村生物礁与北美二叠纪的开泼顿礁、阿尔卑斯地区的三叠系生物礁颇为相似,具有很好的区域对比研究价值。

  “在见天村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生物礁石林景观,其本身不仅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大量的地质科学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目的就是揭开那段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石封’的历史,对还原长兴期鄂西南古海洋沉积环境、研究大地构造背景具有特殊意义,也为研究二叠三叠期间的大灭绝事件提供更多证据。”陈小龙介绍,生物礁也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有利富集场所,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研究价值。

  利川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处于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在利川境内相互交错。2023年4月,湖北省启动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利川市成为8个普查试点之一。见天村位于恩施大峡谷和利川腾龙洞之间的深山密林中。“生物礁灰岩石林重现天日,对研学旅行、科普教育、地质教学实践、文旅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陈小龙介绍,见天村不仅具有极具观赏价值的生物礁灰岩石林,而且还有丰富的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又地处恩施大峡谷和腾龙洞之间,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