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非遗工艺——珐琅

2024.04.25 中国矿业报   

  珐琅工艺,就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在金属制品的表面,或以镂空金属为骨架无胎底上釉,再经干燥、烧制等步骤完成作品。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玻璃质称为“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制品表面的称为“珐琅”。

  传统珐琅的釉料为各种矿物质,如石英、长石、瓷土、松土、青金石、孔雀石等,色彩丰富。釉料在高温下烧制好后,釉面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只要保存得当,可以做到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泽。

  珐琅工艺在首饰中应用极为广泛,具体可以细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珐琅工艺,其中包括錾胎珐琅、画珐琅、空窗珐琅和掐丝珐琅等。

空窗珐琅牵牛花胸针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色彩斑斓夺目,极为精美。掐丝珐琅有景泰蓝、七宝烧、恰克图等分支。

  我国最有名的景泰蓝便是铜底铜丝、采用不透明釉料的珐琅工艺。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属于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又以蓝色最佳,故名“景泰蓝”。

  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用金属雕錾技法制胎的珐琅工艺。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运用金属雕錾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再在其下凹处点施珐琅釉彩,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由于錾胎珐琅通常使用的金属是金或银,因此光线通过半透明的珐琅反射回去,使珐琅增添了鲜明的色调及质感。

  画珐琅

  画珐琅是在金属胎底上先烧制珐琅底,再在珐琅底上利用釉料作画,其间不断入窑烧制,工艺繁琐、失败率高、成品精美,可以达到类似油画的效果,可历经千年不褪色、不失光,如今多用于饰品制作。画珐琅有瓷胎画珐琅、纯灰色画珐琅等各种各具特色的分支。

  瓷胎画珐琅,也称珐琅彩瓷,又被称为古月轩,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最早从康熙年间开始烧制,它由仿制铜胎掐丝珐琅器衍生而来。

  空窗珐琅

  空窗珐琅又称为透光珐琅、透底珐琅、透空珐琅等。通常有两种制作工艺:一种是在金属底胎上通过锯、剔等方式制作出多个空洞,再在空洞中少量多次加入釉彩并烧制;另一种是以金属底胎进行掐丝,并在掐丝纹样中填入并烧制釉料,再用腐蚀溶液把金属胎底腐蚀掉。

  19世纪初期,空窗珐琅在新艺术运动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供稿)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