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 中国矿业报
◎ 李文忠
建设好一支与地质事业发展相适应、能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事关首都地质事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一、新时代首都地勘干部人才队伍面临的形势任务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如何发挥“首善”之都地质专业化队伍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全面提升支撑服务首都经济建设能力,是当前摆在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以下简称“北京市地勘院”)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必须面对的“考题”。
(一)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对干部人才队伍提出新要求
全面落实新时期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解决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和城市地质安全问题。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要求,必须以首善标准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这些都需要地勘队伍以更强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提升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力水平。
(二)落实事业单位职能转变要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
当前,北京市地勘院事业单位改革已基本落地,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找准功能定位、把握变化,通过深化改革,转变体制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生机和活力,助力首都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而这正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新时代北京地质工作新的职能定位,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实施为统领,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明确北京地质事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更加突出地质工作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
(三)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赋予干部人才队伍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都地质工作要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不仅要持续在基础性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化建设、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矿产资源调查及储量核查等传统地质工作领域发挥服务支撑作用,还要在首都地质安全评估、地质数字化、首都经济圈区域性地质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生态地质安全保障等新兴领域实现新突破。这些都需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催生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进而开创高层次领军型地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二、首都地勘干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关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首都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事业单位改革新定位、强化“七个支撑服务”、保障城市地质安全的职责使命,北京市地勘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新形势下单位职责定位的认识仍需要提升。部分同志受自身专业和工作经历的限制,对新时代新职责认识片面。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新要求,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对如何推进城市地质安全保障,整合发挥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作用,提高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决策支撑能力等工作思考不足,推进地勘工作转型准备还不够充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仍需持续推进。全院具有高级以上职称496人,占在职人数的35%,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仍然不足。高水平、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还不够多,懂经济法律、熟悉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能胜任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装备研发的高水平工程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不多,从事“从0到1”地质领域探索性、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人才偏少,人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三是配套政策不够科学健全,激励措施不够有力。院机关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分配存在“大锅饭”现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系统化指导,部分单位还没有形成普适激励措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还存在短期行为,岗位聘任采用“先到先得”,没有充分体现“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岗位聘任管理不规范,考核不到位。
四是事企改革推进面临着稳定风险,对事企剥离相关政策把握和经验储备不足,还存在着“人员流失,队伍不稳定”的风险。
(二)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问题和困难存在的原因,既有行业发展转型外部环境问题,也有干部职工个人主观方面因素,同时包含着属地化以来长期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遗留问题。
从职工的思想认识上看,部分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站位、思想认识还存在局限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落实的各项要求?在这方面,部分职工理解不深,把握不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职能融合不够紧密。
从队伍的能力素质上看,各级班子的统筹驾驭能力还需要提升。近年来,受历史遗留等因素影响,人才梯队出现断档,班子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功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支撑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部分干部职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顾虑和本领恐慌,业务转型信心不足。知识结构、技术装备、成果表达方式还不能完全及时跟上时代的需要。科研创新能力不够强,没有优质成果出现。
从制度机制的建设上看,各项改革政策配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干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正向激励体系政策执行还没有形成政策合力,管理与业务岗位差异、事企混行、基层与机关处室还存在协调不畅等问题,部分人存在“躺平”的情绪,创新求新求变意识不强。
三、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的方法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进首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落实
以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业务建设,着力健全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教育引导全院职工,主动参与改革,积极支持改革,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党委统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使各类人才在组织中形成整体合力。按照“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调整职能、搭建协作平台、提升整体服务效能”要求,建立部门专业分工与全局人才统筹的工作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一是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大力选拔政治坚定、业务过硬、敢抓善管、廉洁奉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日常了解和分析研判机制。优化班子结构和功能,做到学用相长。三是优化班子配备。坚持梯次配备,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要择优选配年轻干部,又要注意发挥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年龄较大干部作用,保证班子活力和有序更替。四是拓展干部选任来源。加强系统内外干部跨单位跨领域交流,推进业务融合发展,丰富干部工作阅历、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三)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促进青年人成长成才
一是发挥平台作用,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以“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抓手,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研究,培养一批地质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畅通青年人成长成才通道。用好“学习实践班(小组)”、地质专业技能竞赛等人才培养阵地,鼓励参加“青年北京学者”等评选,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发现遴选、培养支持机制。三是发挥重大项目孵化器作用。采取重点项目“揭榜挂帅”的方式,在生态地质、数字地质等重点方向建立项目专班,打通人才壁垒,促进职工快速成长。
(四)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时效性,提升职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坚持分类精准施训。按照“精细、务实、管用”要求,细化、优化培训内容,分类制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计划方案,精准有效开展专业化培训。二是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通过党校各主体班次,重点对新任处级领导在干部政治理论、战略思维、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轮训。对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鼓励年轻人勇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担当作为中脱颖而出。三是拓展实践锻炼平台,为干部挂职锻炼搭建平台,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五)制定配套政策,做好服务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职能优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容错机制等政策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配套实施。二是加大人才激励保障政策落地实施。梳理人才项目和政策各项措施,建立完备的容错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力度,促进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支持。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实行绩效分配与工作实绩考核挂钩,加大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力度,强化考核,完善职称聘任管理制度。
(六)加大正面典型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传承和弘扬地质行业“三光荣”“四特别”传统,大力发掘培育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典型,及时宣传表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系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党委书记)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