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的底色更亮更暖

2024.05.10 中国矿业报   

  ——写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

  ◎  本报评论员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方能护佑生命平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当灾害来袭,党和国家都会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防灾减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08年,四川汶川那场特大地震以强大的破坏性,给震区及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此后,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各级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灾减灾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长跑拉力,须臾不能放松、不能停步。只有久久为功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才能在自然灾害面前掌握主动权,在防灾减灾中打好主动仗。

  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需要夯实人民防线。自然灾害面前,没有局外人、旁观者。“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每个人都是防灾减灾的主角,每个人都需要思责、担责和尽责。攥指成拳,方能彰显力量。从国家到各地政府,再到社会团体、个人,每个层面有每个层面的责任,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会不断夯实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才能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减灾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灾防治初步建立起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全国几十万名地灾防治群策群防员,在困难危险的环境中筑起了地灾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彰显了地质防治的社会力量。

  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需要强化科技支撑。自然灾害何时发生?如何做好监测预警?现代科技赋予防灾减灾无穷力量,自然灾害“技防”持续发力。在5G、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地质灾害防治进入“智治”新阶段。空天地综合遥感先进技术,不断赋能地灾基础调查,InSAR和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精度三维地形综合分析技术为识别地灾隐患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北斗定位、裂缝监测等普适型滑坡监测预警仪器,见证了地质监测预警的智能化。

  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需要“防”“治”相结合。“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做好“防”与“治”,首先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科学认识致灾规律。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和顺应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防”上才有根基,“治”上才有依据,才能做好预防、科学应对。其次,要处理好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有做好防灾减灾,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了,防灾减灾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防灾减灾,不是一时、一域之事,不可贪一时、一域之功。绷紧防灾减灾之弦,筑牢防灾减灾屏障,须念念在心上,时时在路上。相信,我们必能凭借“越是艰难险阻越向前”勇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自然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让民生的底色更亮、更暖。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