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中国矿业报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当前,砂石行业整体进入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前那种简单拼规模靠增量来实现快速发展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砂石行业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就失去了美好的明天。恰恰相反,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对有些砂石矿山而言,反而是独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事实上,5月8日本报刊发的《砂石行业好日子到头了?》一文在客观分析当前砂石行业所面临的困难基础上,对今后砂石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理性研判。文章特别提到:“但这不意味着‘危巢之下就没有了完卵’,在全国砂石行业整体处于低谷期时,对一些砂石矿山而言反而是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不容忽视的是,许多业内人士并没有从当前的危局中去捕捉新的商机,而是一味怨天尤人、坐以待毙。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煤炭行业。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几十年来,可谓是在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中闯过来的,好十年坏十年似乎成了煤炭行业难以逃脱的宿命。煤炭市场形势好的时候,煤炭企业红红火火,一些因煤而生的矿业城市也是风光无限、笑声一片;当煤炭行业形势差的时候,煤炭企业入不敷出,整个矿区冷冷清清,失去了平时的喧嚣。即便如此,我国的煤炭行业在一次次“洗礼”中不仅挺过了严冬,而且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反观我国的砂石行业,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到现在的大型化、规模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也就短短十几年,发展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在国内矿山领域独一无二,即便是煤炭行业也望其项背。但由于砂石行业来势过于“凶猛”,前后落差巨大,又不像其他矿业行业那样在经历过几轮的反反复复、大起大落后已具备了较强的适应和抗变能力。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砂石行业极易过度紧张甚至风声鹤唳,以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其实,对于当前的砂石行业来说,总体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的机会,过度紧张反而自乱阵脚、自废武功。在从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增值提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常态下,砂石行业仍存在整体产能过剩与局部相对紧缺、大路货整体过剩与高品质相对紧缺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一些砂石行业只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就能化“危”为“机”,冲出重围,实现“柳暗花明”。
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湖北民本集团、福建国泰港口集团、浙江交投矿业集团、广东顺兴碎石场、安徽长九等一大批砂石矿山现在依然风景独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次佐证了“只有亏损的行业,没有亏损的企业”这句话。
失败有其因,成功自有道。细心剖析这些成功范例,不难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湖北民本集团、福建国泰港口集团都坐拥自己的码头,可以直接装船,物流成本成为了核心竞争力。湖北民本集团利用自己的码头装船,比周边其他砂石矿山每吨可节约成本8元左右;福建国泰港口集团利用自己的码头直接装船出海北上,比附近其他砂石矿山每吨可节约成本17元左右。在砂石行业成为一块钱生意的新常态下,这些节省的费用对砂石矿山而言无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同等区域不仅比物流成本,还要比拿矿成本。浙江省近年来相继投产建成了一大批新的大型砂石矿山,但境况大相径庭,有的依然日进斗金、利润可观,有的却入不敷出、亏本经营,主要原因是拿矿成本悬殊太大。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浙江交投矿业集团等一些拿矿比较早的砂石矿山,因权益金相对较低,直接成本随之降低,自然就有不菲的利润。而近年来在高峰期取得采矿权的砂石矿山,原本权益金就比较高,加之还要缴纳一批说不清道不明的巨额“政策处理费”,致使直接成本飙升,矿山难以为继。
同等区域看成本,同等成本看质量,同等质量看服务。可以说,对当前的砂石企业来说,成功的法则还有很多。如何在同等情况下独辟蹊径“存同求异”?通过先进的开采破碎工艺、规模化、品质化和售后服务来增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将是砂石矿山破解困局的有效路径。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砂石行业来说,“狼来了”并不可怕,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拥有“打狼”的利器和本领,就能笑到最后,赢得未来。这个市场法则永远不会改变。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