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中国矿业报
——看安徽省淮南市如何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
◎ 特约记者 洪曙光 通讯员 张纯育 周莹莹
生态园里水草丰盈、万鸟竞飞,光伏发电厂里成片的光伏电板银光闪闪,安置区里大楼林立、设施配套,恢复的耕地里小麦颗粒饱满。春夏之交,穿行在安徽省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点,处处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023年底,我市选送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探索变‘沉陷之城’为‘生态之城’的绿色转型‘淮南模式’,成功入选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葛文进表示,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打造“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水面征收+光伏产业”“搬迁安置+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探索出具有淮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建成并入住的采煤沉陷区安置区 洪曙光 摄
坚持地企协同,统筹推进综合治理
淮南市域现有国有煤矿企业3家,采煤矿井17对,采煤沉陷区涉及凤台县、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截至2023年底,沉陷总面积44.88万亩。
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常态化研究部署推动。
坚持规划引领。总体框架上,在《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专门章节统筹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在《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治理目标,建立项目库和任务清单。
压实修复治理主体责任。淮南市政府与采煤企业签订年度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书,督促企业实施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修复和综合治理项目,建立采煤沉陷区居民基本情况一户一册、采煤沉陷区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采煤沉陷区沉陷情况动态监测。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申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项目,督促企业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19.42亿元专项用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十四五”期间,该市预计减少沉陷面积约6166亩。2021年以来,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7亿元,已减少沉陷3853余亩。
坚持居有定所,实施沉陷区群众搬迁安置
车行淮南平圩大桥,一栋栋高楼映入眼帘,这是淮南市潘集区实施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滨河新城安置区。走进安置小区,各种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仅此小区就搬迁安置群众1万多人。同时,在凤台县永幸河北岸,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凤凰湖安置区,目前已搬迁入住群众近5万人。
淮南市下辖五区两县,只有田家庵区和寿县不涉及采煤沉陷区。针对点多面广线长、影响人口量大的特点,该市采取多种模式推进搬迁安置。
集中安置。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安置质量为原则,推进整村易地搬迁,已建成跨乡镇集中安置点16个。
就近安置。由县区政府统一规划选址,乡镇政府组织实施,以村为安置单位,就近在乡村集镇周边、矿区周边建设安置小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已建成潘集区王桥新村等就近安置点48个。
货币安置。以住房安置为主,尊重群众意愿,推行“货币化补偿”方式,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缩短搬迁安置周期,方便在城区就业的群众自主购房,全市签订货币化补偿协议1.9万人,发放群众货币化补偿资金约13亿元。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沉陷区生态修复
淮南市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的原则,采取多种模式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
“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模式。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九龙岗——大通采煤沉陷区以生态修复为抓手,通过实施科学规划布局、健全推进机制、创新治理模式、聚焦系统治理等举措,在9.3平方公里的治理区栽植各类树木19万株,绿化覆盖率由不足20%提升至75%以上。昔日采煤沉陷区变成湿地公园和网红打卡地,被市民亲切地誉为“舜耕山下九寨沟”。该项目获评“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并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成为世界银行与安徽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潘集区东辰生态园。在这片占地3000余亩的生态园,鸵鸟悠闲散步,梅花鹿安了家,众多白鹭来共享碧水蓝天,芦苇荡、鸟岛、果园、荷花淀景观引人入胜。经过持续治理,今天的东辰生态园已变成集湿地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旅游融合,走‘生态修复+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子,在沉陷区水域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建设水上游乐区;将沉陷区建成了现代农业观光区、科普教育区。”淮南东辰集团生态环境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于城区基本稳沉区,主要以修复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一期(春申湖)正在加快建设,通过对沉陷区全方位的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提升城区品质。
“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淮南市抢抓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立足采煤沉陷水面资源优势,在凤台县、潘集区等未稳沉沉陷区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同步推进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着力打造采煤沉陷区绿色能源及生态农业基地。同时,探索对塌陷水面实施土地征收,给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并给予征地补偿,确保其“长远生计有保障”。截至目前,该市可利用开发水面光伏的沉陷区面积10万余亩,已利用2.3万亩,先后建成凤台顾桥阳光电源、潘集三峡新能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71万千瓦,年发电量超5亿千瓦时,未来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万千瓦,将占据该市发电量的“半壁江山”。
“采煤预沉陷监测+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模式。凤台县和潘集区针对本县(区)采煤沉陷量大面广、稳沉时间长等特点,在采矿区范围设立若干个监测点,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判土地沉陷范围和深度,探索将采煤预沉陷区耕作层剥离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实现“即剥即用”。2023年11月,凤台县古店乡政府编制了《凤台县桂集镇顾桥煤矿预沉陷区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实施方案》,选取位于桂集镇淝西村张新庄沉陷区的耕地耕作层剥离,用于古店乡南芹村、米集村补充耕地项目,项目产生新增耕地面积69.86亩,实现耕地耕作层剥离“即剥即用”。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