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中国矿业报
——纪念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
◎ 王玉平
地学哲学委员会是从事理论思维研究的社会组织。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后于1988年改为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年会在福州市召开。从1983年6月至今,地学哲学委员会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这一论述,并进而明确地提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40年来,朱训同志为哲学理论思维研究,发展地学哲学作出了努力。朱训同志力求通过对地学哲学理论思维的深入研究,为恩格斯所说的科学理论思维大厦添砖加瓦。
朱训同志主导编著的《阶梯式发展论》
一、学哲学用哲学
朱训同志对哲学的浓厚兴趣,萌发于求知若渴的青年时代。那时还是战争时期,中学时代的他,读了我国大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书中用浅显的事例,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娓娓道来,并把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唯心论,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二元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告诉读者,从而让朱训同志对哲学有了热爱。1950年,朱训同志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他自己认为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952年,组织上派朱训同志到苏联学习地质找矿。同时,这也加深了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思考,特别是从哲学方法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1957年7月从前苏联留学回国后,朱训同志在赣东北地质队开始了地质找矿,特别是铜多金属矿等地质勘查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热潮。大家纷纷响应号召,学习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实践。那时,朱训同志是地质工作者积极“学哲学、用哲学”队伍中的一员。此后几十年的地质生涯中,他养成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实践这样的思维习惯,潜心地质矿产勘查实践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1960年,朱训同志发表《江西乐平花亭锰矿的发现是就矿找矿的成功实践》。
1965年,他撰写了《江西永平大型铜矿的发现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胜利》。
1966年3月,针对地质找矿工作过程如何科学地划分阶段问题,朱训同志撰写了《关于地质工作程序若干问题的辩证分析》一文。
1978年4月7日,江西日报发表朱训同志撰写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前进》,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总结了江西省地质找矿的成功经验。
1978年5月,朱训同志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总结了德兴铜矿会战的成功经验,形成《德兴铜矿会战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一文。
1978年7月,朱训同志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科研与地质找矿之间的辩证关系,撰写了《加强科学研究指导找矿探矿》。
1978年-1982年,朱训同志发表《论就矿找矿》等理论文章,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就矿找矿论”的基本观点,也初步确立了找矿哲学概念体系的雏形,进而提出并探索建立了“阶梯式发展”理论体系。
朱训同志与地学哲学结缘并从事地学哲学的系统研究,则伴随他从事地质找矿、组织领导全国地矿事业、参与国家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
朱训同志对哲学的学习,特别是对找矿哲学、地学哲学、阶梯式发展问题等的探索、创新和应用,由兴趣渐成志趣,由创立走向发展,一路追寻发现,不断有所收获。朱训同志与地学哲学,可谓结缘至深。他紧密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持之以恒,孜孜以求,乐此不倦。直到现在,已94岁高龄的朱训同志,作为理论思维高峰的攀登者,依旧执着于地学哲学的探索研究。
朱训同志创立的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提出和建立找矿哲学、就矿找矿、地学哲学的理论体系,到提出阐明“阶梯式发展”的哲学范畴,从而建立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接一个阶梯推进的探索历程。
二、创建找矿哲学
朱训同志在长期担任地矿部领导期间形成的重要精神成果之一,便是创建了找矿哲学(即矿产勘查哲学)这一新兴学科。1991年上半年,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时,萌发了要将找矿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门分支应用学科加以创立的清晰念头,并立即着手进行系统研究。当时,一方面由于再次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为研究找矿哲学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方法指南;另一方面,难得有一段时间脱产学习,使得他深入思考有关找矿哲学问题,并为长春地质学院经济研究生班的学员们写作找矿哲学概论讲课提纲。后来,朱训同志编著的《找矿哲学概论》一书,就是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充实形成的。这件事得到了许多同志的鼓励和支持。朱训同志对此抱有两个愿望:一是想通过《找矿哲学概论》的出版发行,引导和促进广大地质工作者更广泛深入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矿产勘查实践,从而促进矿产勘查事业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二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参与找矿哲学研究,使找矿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得以完善与发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座辉煌的大厦添砖加瓦。1992年,《找矿哲学概论》一书正式出版,从总体上揭示了矿产勘查活动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关系,并对找矿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找矿哲学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找矿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主要范畴,找矿哲学的联系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反复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及找矿哲学的研究意义和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找矿哲学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也使得这一思想在地质工作者中得到广泛认同。
找矿哲学,从萌芽、创立到形成理论体系,伴随着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找矿也称矿产勘查,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工程活动,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朱训同志从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提出找矿哲学(也可称矿产勘查哲学)的概念,旨在研究矿产勘查领域里的哲学问题,揭示矿产勘查活动一般规律和普遍性的矛盾。找矿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和概括与矿产勘查有关的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决策科学成果,从总体上研究矿产勘查活动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及其与自然界和社会本质关系的科学。
找矿哲学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矿产勘查科学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矿产勘查科学相互渗透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找矿哲学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找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主体论和决策论。它的研究范围,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从应用的角度看,找矿哲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找矿工作的实际:从时间、地点、条件,从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从思维方法上,为找矿提供指导。在矿产勘查实践中,正确地认识与掌握矿产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规律和矿产勘查工作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找什么矿、到哪里去找矿、用什么方法找矿和如何才能找到矿等问题,以便卓有成效地发现与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并提供相应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找矿哲学主要研究领域:一是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全国或一个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的宏观布局;二是运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勘查矿种和勘查靶区的优选;三是从认识论和系统论观点出发,研究具体勘查项目的一般活动规律;四是研究矿产勘查发展战略的哲学问题。
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概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92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在“请地矿部的负责同志转达一点我的意见”中写道: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找矿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他行业也有启示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同志像朱训同志那样,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导生产和工作,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地发展。1993年1月29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给首都各界有关人士参加的找矿哲学座谈会来信指出: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立哲学应用科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我们各行各业的领导同志都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这种探索和研究,就会大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更快地发展。
找矿哲学的创立,丰富了地学哲学的内涵,推动了地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地学哲学更加广泛地概括总结了地学探索的哲学成果,并用之于地学探索实践。地学哲学是地球科学哲学的简称。地学哲学,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哲学问题,研究领域涉及诸如地壳、地球运动演化规律、地学各分支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哲学思维;自然资源调查思想方法、探寻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发现矿藏的创造思维和矿藏的发现规律;人地关系,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的整体性关系,地学与社会、地学与文化、地学与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他衍生学科。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今天,地球科学的范围日益广泛,涵盖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众多领域。
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概论》得到社科界、科技界和地学界专家的称赞。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一些外国专家获得《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或俄文版后陆续来信,对这一开创性成果共同探讨,并给予赞扬。
三、构建 “就矿找矿理论”
就矿找矿,是指依据已知找矿线索(就矿)而开展的一种地质勘查(找矿)活动。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有效途径。1982年5月7日,朱训同志在《地质报》发表《论就矿找矿》,第一次将就矿找矿从哲学层面上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既是矿产勘查工作中在已知找矿线索地区开展找矿的一种重要找矿方法,更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2012年7月,朱训同志发表《再论就矿找矿》。2017年4月,四卷本《就矿找矿丛书》(即《就矿找矿论》《就矿找矿理论与实践》《就矿找矿100例》《就矿找矿论文集》)出版,该丛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就矿找矿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朱训同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了“就矿找矿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概念体系的雏形。全面系统地总结和阐述“就矿找矿理论”,是以2017年朱训同志主编的《就矿找矿丛书》正式出版为标志。整套丛书由4本书构成,是全国地质战线几代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凝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就矿找矿思想,反映就矿找矿理论的思辨和实践的效果。其中,《就矿找矿论》既介绍了理论形成的渊源与过程,又论述了就矿找矿的理论基础与物质基础,还从找矿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价值论、方法论和主体论等诸多方面阐明了就矿找矿论的基本内涵,进而具体指出就矿找矿的众多途径和成功进行就矿找矿的实践路线。而《就矿找矿理论与实践》,则阐述了“就矿找矿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今后就矿找矿具有指导作用。《就矿找矿100例》由27个省份的地勘单位提供,涵盖油气、金属、非金属等矿种。通过对矿床发现、勘查过程的回顾,总结地质认识和方法技术,凝练就矿找矿哲学思维,供后人参考借鉴。《就矿找矿论文集》收集了地学界30多位专家撰写的37篇有关“就矿找矿”的文章。论文集的出版,不仅表明众多地质界同仁对“就矿找矿论”的认同,也为发展“就矿找矿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就矿找矿是古今中外找矿人的通行做法和智慧结晶。但将古今中外丰富的就矿找矿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则是从朱训同志开始的一种探索,是就矿找矿理论的历史传承。2700多年前《管子·地数篇》:“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便是就着山上矿苗去找地下矿产的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地质力量有限,还没有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找矿方法,不可能在大面积国土范围内开展新区找矿,加上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所急需的资源,如果依靠在新区找新矿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就矿找矿都是我国主要的找矿方法和指导方针。当时,国外也是这种情况,全球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20个特大型矿床,有12个是在老矿区周边找到的。朱训同志在江西省工作期间,总结新中国成立后32年的找矿经验,联系国内外找矿实践,于1982年发表了《论就矿找矿》一文,得到时任地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重视,并迅即转化为全国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部署,落实在地质找矿生产实践之中。《论就矿找矿》发表30年后的2012年,朱训同志发表了《再论就矿找矿》, 2017年他又发表了《就矿找矿论》。这三篇文章,大体代表了“就矿找矿论”形成过程的3个阶段。如同朱训同志后来将“就矿找矿论”提升到“找矿哲学概论”,进而又系统性概括形成“地学哲学”理论一样,都是经历了“阶梯式发展”过程。2017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纂出版了《就矿找矿丛书》,丛书以翔实资料、细致分析、深刻总结,展现了一幅就矿找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画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博深厚重的找矿典籍。
就矿找矿理论是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探明资源供不应求。同时,随着地质事业的飞跃进步与普查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露头矿和近地表矿陆续被发现,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运用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来寻找隐伏矿及半隐伏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显见成效。于是,地矿行业一时出现了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就矿找矿过时了,主要靠经验找矿不行,应该用先进的地质理论技术方法找矿;二是认为应该到新区找矿,老矿点大多已勘查过了,没有多少“油水”了,就矿找矿难有作为了。这就带来很大的思想困惑:就矿找矿真的过时了吗?今后还要当作指导方针或找矿方法吗?对此,朱训同志总结古今中外找矿经验,特别是在江西省的工作实践,得到的认识则是:第一,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找矿途径,新区找矿要开展,就矿找矿还有潜力;第二,就矿找矿和运用先进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找矿并不矛盾,就矿找矿和新区找矿都需要有理论指导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再者,在已知老矿点和老矿区找矿挖掘资源潜力,能节省发现新矿点新矿区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所以,朱训同志提出:就矿找矿作为重要找矿方法和指导方针,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长期有效!就矿找矿与新区新点找矿并行不悖,积极到新区新点找矿的同时,要继续重视在老区老点就矿找矿工作,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实行“两条腿走路”。
就矿找矿理论的理论支持。一是从成矿地质条件来看,一个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床,往往需要其所在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具有良好成矿条件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范围,因此在已知矿床所在的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的地区范围内就有可能找到类似的矿床。二是从哲学理论来看,任何矿床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但认识矿床的客观地质情况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矿找矿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对找矿对象进行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三是从经济效益原则看,在已知矿床周围找到新的资源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远比找一个新矿床,建设一个新矿山要少得多。
就矿找矿理论的实践基础。就矿找矿,有丰厚扎实的找矿历史实践基础。一是有大量的可供进行就矿找矿的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群众报矿找矿运动,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矿点。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物探、地面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扫面等,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异常。21世纪的10年地质大调查,又新发现1100个矿点,新圈定2.6万个化探异常和2400个高精度磁测异常。在已经进行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成千上万个矿山中,由于当时受工作手段、探矿经费、探矿时间的限制,加上认识能力、理论知识和经验不足,可能存在大量的资源潜力有待被发现、被探明,可供就矿找矿选择的余地和潜力巨大。二是可以利用的就矿找矿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古代采矿遗迹、地表矿化露头、表露矿化蚀变带、物探异常、化探异常、重砂异常、就已知矿找共生矿、老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等。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间接的找矿途径,如含矿指示植物、找矿标志矿物、含矿地层、含矿岩石(金刚石的镁铝石榴子石、钾镁煌斑岩、金伯利岩)等。随着地质找矿实践日益丰富,就矿找矿实践的道路不是越来越狭窄,而是越走越宽广。第一,通过评价已知矿点,检查各类异常或根据其他线索来发现矿床。第二,在已知成矿远景区(带)或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周围寻找同类型的新矿床。第三,通过在老矿区追索已知矿体在空间上的延展来扩大资源远景。一个矿床的勘探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常常受到经济技术条件、采选能力、勘探手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只达到一定的深度。而在技术进步的新的条件下,追索矿体的延伸不仅需要,而且成为可能。第四,在已知矿床范围内找寻新矿体、新的含矿层位和新的矿化类型。第五,在已知矿床范围内,通过对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益组分的综合评价、综合勘探来扩大资源远景。
就矿找矿论的实践效果。就矿找矿不断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是资源储备实力大大增强。通过就矿找矿,上万处矿山扩大了资源远景,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原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168项勘查类项目,有14项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39项新增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63项新增资源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一些老矿区找共生矿也取得突破,如在内蒙古大营“就煤找铀”探明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大铀矿;在河南豫西“就煤找铝”找到大型铝土矿。另外还有世界级资源基地湖南花垣铅锌矿,远景资源量超过70亿吨的辽宁大台沟铁矿,世界第一大钨矿江西大湖塘钨矿……就矿找矿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二是老矿山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就矿找矿,有数十种矿种的上千处矿山大幅新增了探明储量,进一步丰富了国家资源储备,增强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保障能力。总结100个成功案例,新增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镍、铬、金、银、铜、铝、铅锌、钨、锡、钼、锑、铌钽、稀土、锂辉石、铝土矿、磷矿、石墨矿等28种;新增储量:原煤52.89亿吨、铁矿石10.5亿吨、锰矿石1125.7万吨、铬铁矿54.3万吨、铜金属量327万吨、铅锌金属量848.9万吨、铝土矿1640.6万吨、钨金属量40.8万吨、锑金属33.3万吨、金668.69吨、银8540.8吨、高岭土20987.2万吨、磷矿石量27261.2万吨、石墨289.5万吨、锂2664吨、铍7004吨。三是大批危机矿山获得新生。通过就矿找矿,一大批危机矿山因获得新增探明储量和接替资源而焕发青春,避免了“矿竭城衰”现象的发生。230多个专项安排的危机矿山勘查项目,不仅对这些老矿山资源家底有了新认识,而且新增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2种;新增探明储量的矿山有218个(其中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的有48个,达到中等矿床规模的有76个,达到小型矿床规模的有94个),服务年限平均延长17年,稳定直接就业60多万人。四是经济潜在价值巨大。就矿找矿实践中,由于众多矿产新增了大量探明资源,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仅危机矿山就矿找矿新增资源量静态工业产值高达24601亿元,新静态厂利润4645亿元,静态税收5288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就矿找矿论的理论意义。就矿找矿论,进一步丰富了找矿哲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一是找矿哲学是研究地质找矿规律、指导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理论武器。找矿是对地下矿产情况进行反复探索才能获得成功的过程。就矿找矿不仅更加明确地回答了通过什么途径找矿的问题,丰富了找矿哲学的内涵,而且强调要发挥地质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作用,强调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找矿手段,强调正确处理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起来,同时回答了如何去找矿的问题,丰富了找矿哲学方法论体系。二是“就矿找矿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认识一般事物,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对深埋地下矿床的正确认识,就更是如此。就矿找矿论,是以“继承-创新-集成-验证”的过程体现就矿找矿系统观,以“观察-分析-综合”紧密结合体现就矿找矿方法论,表现出极其生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探索无止境、认识无穷尽的过程,鲜活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与矿产勘查科学紧密结合,并指导应用于找矿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
就矿找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一直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为新时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赋予了新的使命,带来了强劲动力。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就矿找矿论”显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我们有了新起点。来自实践用于实践并被实践所检验的理论,充满活力。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有效途径,应当坚持自觉地把就矿找矿当作重要的找矿方法和指导方针,努力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目标任务,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2023年12月,朱训同志的“就矿找矿理论”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特别奖。2023年12月4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公告,“就矿找矿理论”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特别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由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联合设立,奖励在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朱训同志在获奖座谈会上特别说明,就矿找矿理论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特别奖,是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的荣誉,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以及与会同志共同的荣誉,希望大家继续做好就矿找矿理论的宣传与实践工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创建 “阶梯式发展理论”
1991年,朱训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和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撰写了《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中认识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第十期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之后,朱训同志通过观察和思考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运动,乃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阶梯性特点,将“阶梯式发展”从找矿领域推衍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领域,发表了题为《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的论文,系统地论述了阶梯式发展理论,填补了地质科学和技术哲学问题的研究空白,推动了科学技术哲学问题的研究。随后三十多年,朱训同志坚持研究“阶梯式发展”这一哲学命题,使之逐渐成为了一个理论体系。恩格斯在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朱训同志提出并初创的“阶梯式发展理论”,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理论思维的产物。阶梯式发展理论提出之后,引发哲学界和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论。2018年11月,《人民政协报》和光明网发表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的《阶梯式发展是普遍现象》,文中明确指出,“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同志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阶梯式发展”这一提法,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发展的实质,即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减,不是重复,而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量变基础上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是不断向新的阶梯的攀登。他特别强调了“阶梯式发展”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哲学界认为,“阶梯式发展”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等一样,同是发展的“阶段论”和普遍现象的重要范畴。科学提出并系统阐发“阶梯式发展”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的新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朱训同志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个概念至今有着将近30多年的探索历史。当初,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的成功经验,发现国内外矿产勘查工作均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向前推进。矿产勘查工作者对地下矿产情况的认识也随之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逐步提高。朱训同志把矿产勘查工作过程这种“台阶式”的发展形式与恩格斯、列宁所说的“螺旋式上升”,毛泽东所讲的“波浪式前进”这两种发展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认识到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是三者的共同特点。而“台阶式发展”这种形式没有“波浪式前进”中的波峰、波谷之分,只是在某一阶段内部或阶段之间出现小的波动;也没有“螺旋式上升”形式中的前进性上升和复归式上升之分。对于这种客观存在,1991年,朱训同志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哲学范畴和理论观点。后来,他在《找矿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依据矿产勘查过程,即普查、详查、勘探的“阶梯式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在综述“阶梯序次递进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矿产勘查过程中的认识运动”也是“阶梯式发展”。以后若干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的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同志越发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广泛存在。2012年,朱训同志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第12期,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构建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称之为“量变质变规律的新表述”。他指出,一切实践活动都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不要超越阶段,不要勉强去做那些在现阶段经过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情。在每一个阶梯上,都要注意量的积累,注意积小胜为大胜,防止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这是“阶梯式发展论”要求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阶梯之间相互联系,不能割断。前一阶梯是后一阶梯的必要准备,后一阶梯是前一阶梯的必然结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科学预见,才能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才能关照好阶梯之间的衔接,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阶梯式发展论”要求我们的又一个方法论原则。阶梯之间的转化,要求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这也是“阶梯发展论”要求我们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2015年4月,朱训同志总结“阶梯式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系统阐述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梯式发展的广泛性、阶梯式发展的科学性、阶梯式发展的实践性、阶梯式发展的科学内涵、阶梯式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标志着“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的初步形成”。
2019年,由朱训同志主导编著的《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则是在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总结,从更加广泛的领域阐述了阶梯式发展的普遍存在,论述了“阶梯式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以及理论的实践性,并明确指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多维系统。在这个时空多维系统中,事物的“质量”变化在前进中自然形成了“阶梯”。这是“阶梯”形成的根本原因。“阶梯式发展论”认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和“阶梯式发展”都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延续与创新,是本书的一个突出亮点。“阶梯式发展理论”是朱训同志潜心研究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之后而悟出,从找矿哲学、地学哲学进一步演进发展而来的。经过广泛探讨、深入研究和系统概括,“阶梯式发展”初成理论体系,形成了重要的创新性的哲学成果。
“阶梯式发展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我们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
五、地学哲学组织建设
朱训同志组织推动地学哲学研究使之发展成为一项事业,则肇始于他参加的四次特殊会议。
第一次是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在福州召开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应邀出席并向大会作了《关于正确处理地质找矿过程中的若干矛盾关系》的学术报告,阐述了结合矿产勘查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地质找矿过程中的若干矛盾关系,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福州会议之后不久,刚被选为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组长的张文佑院士因病去世了。1985年,专业组的骨干成员们集体酝酿,三番五次上门来邀请朱训同志接任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组长。当时,朱训同志是地矿部部长。他思考再三,接手主持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工作。
第二次是198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地学哲学大会。朱训同志接手主持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工作后,随即策划和组织筹备,于198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地学哲学大会。大会决定将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改组成为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报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准成为其二级学会组织。大会推选朱训同志出任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这便正式拉开了有组织地开展中国地学哲学研究的帷幕。从此,朱训同志一直组织领导、协力推进全国地学哲学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朱训同志与地学哲学的结缘便越来越深。朱训同志在组织的安排下,长期担任地矿部的主要领导,领导着全国地矿行业的改革发展。与此同时,他又相继出任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二届至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第三次是2001年2月,朱训同志被选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在第四届理事期间,时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的龚育之同志找到朱训同志,邀请他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工作。龚育之说:“朱训同志,我请你参加研究会的工作,不是因为你是地质矿产部的部长,而是因为你对这方面有研究、有兴趣。”他确实是对自然辩证法感兴趣,所以当时点头默认了这件事。就这样,由他提议并经过相关程序,他后来被选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长,深度介入了自然辩证法领域的研究和组织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地学哲学的研究事业,建设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
第四次是2006年4月,朱训同志被选为第六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长。他在任第五届、第六届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长期间,始终注意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高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矿产勘查实践科学地结合起来。
六、地学哲学思想建设
朱训同志在不断推动地学哲学学科建设、组织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和大家一起研究确立了开展地学哲学活动的指导方针,概括起来便是“一个宗旨”“四个坚持”。“一个宗旨”,即“为国服务”为根本宗旨。他始终强调,开展地学哲学活动要体现“为国服务”这个根本宗旨。朱训同志提出,“为国服务”要规划落实到具体的服务上来,形成明确的目标任务。多年来,全国地学哲学研究一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二是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三是为促进地球科学发展服务;四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服务。并且他认为,地学哲学研究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认识功能、协调功能与方法论功能,来完成计划任务的。“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朱训同志在主持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近40年间,始终以“为国服务”“四个坚持”为指导方针,围绕国家建设大局,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专题,筹募必要的研究基金,组织和支持专项调研。同时,紧密围绕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选择论题,组织举办全国或地方的地学哲学学术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转化应用会议成果,许多成果通过汇编、转化成为社会科普文献、大学参考资料和辅导教材。我们及时将会议纪要或重要报告,呈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多年来,在地学哲学领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朱训同志提出并向中央报送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建议。比如,“建议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像重视‘三农’那样重视‘四矿’问题”“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持续发展”“加强资源枯竭矿山周围及深部找矿”等。这些政策建议,关联全局、影响长远,逐步被中央采纳和社会认可,转化为政府和部门的重大决策。
七、地学哲学学术建设
朱训同志从一开始就提倡地学哲学学术活动,并经理事会研究,确立了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每两年一次大会,一会定好一个主题,一会汇编一本文集,一会上报一组建议”等工作机制和活动制度。在确立全国地学哲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同时,我们有效规范了学术活动,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推广普及学术成果,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从而使地学哲学这一新生事物,沐浴时代的春风化雨,扎根成长,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蔚然成林。同时,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鼓励各地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的小型研讨会、各种方式的地学哲学科普活动等,由此全面推动地学哲学研究,在全国各地有序而蓬勃地逐步展开。截至2023年12月,地学哲学委员会秘书处累计编辑《地学哲学通讯》98期,第一至九十五期已汇编为合订本一至五卷,全面记述了相关活动的发展历史。
地学哲学学术活动,相沿成习的是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学术年会。年会紧密围绕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地学哲学的探索研讨。朱训同志在地学哲学委员会历届学术年会的报告或致辞,较为清晰地体现了各次学术年会的主题。
1.1983年6月,第一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若干关系》。
2.1988年10月,第二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我国矿情的辩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3.1990年6月,第三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关于开展地学哲学研究的一些意见》。
4.1992年7月,第四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关于找矿哲学几个问题》。
5.1994年8月,第五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拓地学探索的新领域》。
6.1996年8月,第六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论地学哲学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7.1998年9月,第七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加强地学哲学研究,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8.2000年11月,第八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辩证思考》。
9.2003年10月,第九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地学哲学研究新局面要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10.2005年9月,第十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考》。
11.2007年9月,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出席并致辞,张彦英作主题报告《建设地学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12.2009年8月,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出席并致辞,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地学哲学研究新局面》报告;张彦英作主题报告《地学哲学与科学发展》。
13.2011年10月,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关于当前地质找矿工作的辩证思考》。
14.2013年8月,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作报告《地学哲学研究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15.2015年10月,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出席并致辞,谷树忠作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政策解读》,毕孔彰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尊重自然》等报告。
16.2017年11月,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出席并致辞。孟宪来作工作报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地繁荣发展地学哲学事业》。
17.2018年5月20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自然辨证研究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35周年,研究探讨新时代地学哲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在北京召开了“新时代与找矿哲学研讨会” 暨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朱训同志在致辞中回顾了找矿哲学的发展历程,希望地质人树立起“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8.2020年12月12日,以“地学哲学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从论述地学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关联,到探讨原生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再到全面回溯梳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和思想家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大家还从整体论科学、工业革命历史、矿产资源法修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地质教育、能源资源安全等视角进行了地学哲学研究。由于身体原因,朱训同志当时不能出席,他委托第十届地学哲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利伟作主题报告《我国能源资源问题及对策》。
19.2023年7月1日,为纪念朱训同志提出“就矿找矿论”四十周年,地学哲学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以“地学哲学 就矿找矿 资源安全”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暨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由于新冠病毒,原定2022年的学术年会延至2023年举行。2023年,参加地学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的有关官员、学者以及来自矿产勘查一线的专家异口同声地称赞,在新征程新时代,就矿找矿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矿产勘查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特别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仍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朱训同志出席并致辞,作了《就矿找矿论的实践效果与理论意义——纪念就矿找矿论诞生40周年》报告。
20.2024年5月25日,为纪念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以“地学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四十载砥砺奋进 新征程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暨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召开。地学哲学委员会以庆祝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为契机,对地学哲学委员会四十年历程进行回顾,对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历史阶段作出应有的贡献进行总结。2024年4月13日召开的第二次筹备会研究确定,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为国服务,砥砺前行——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暨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以此探讨和展望地学哲学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贡献的策略。
八、智库及服务能力建设
四十年来,地学哲学坚持朱训同志建立的“为国服务”为根本宗旨,发挥智力优势,强化服务能力和智库建设。一是历届年会提出的“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建立资源战略储备体系”“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持续发展”等政策建议逐步被社会认可,并转化为国家的重大决策。二是服务基层发展。多年来,朱训同志先后赴江西、吉林、四川、陕西、贵州、河南、河北等省,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或致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加地方性或专题性甚至国际性的地学哲学学术活动,主持了多场次地学哲学讲座,赠送了多批相关著作书籍,积极推进地学哲学教育科普进校园。经朱训同志倡议,在地质类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地学哲学研究所,开设了地学哲学课程,组织编写了大学辅助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三是持续科普活动。通过地学哲学委员会的协调组织,广泛动员地学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积极分子,踊跃参加“世界地球日”“地学文化日”活动,着力推动地学哲学进校园进讲坛。比如,中国科学院地学史委员会持续多年举办了上百期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广泛吸引了各领域的学者,成为普及地学哲学的品牌性阵地。四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地学哲学委员会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如10多名地学哲学委员会同志参加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并提交地学哲学论文,地学哲学作为国际地质大会一个专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出版发行了《找矿哲学概论》的英文版和俄文版,及时提供给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引起国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在,地学哲学研究出现了走向国际大舞台、走进交叉学科大领域、加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新局面。五是朱训图书捐地质院校,在地质院校建立朱训书屋。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捐赠图书和珍藏岩矿标本,建立朱训书屋。2017年11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朱训地学思想研讨会暨捐书仪式。2022年11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举办“朱训书屋”揭牌仪式。2023年12月26日,朱训同志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捐赠的岩矿标本在未来城校区图书馆“朱训书屋”正式展出。
地学哲学,内涵极其丰富,探索没有止境。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九、成果出版和文库建设
地学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促进地球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建立了《地学哲学文库》。地学哲学是老部长朱训同志开创的一门地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哲学问题。它把地质工作从哲学高度加以归纳,实现哲学上的升华,又反过来指导地质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每两年一次学术年会的成果,都汇编出版一部文集。论文集《地学与智慧》《地学与社会》《地学与文化》《地学·哲学·发展》《地学哲学与西部大开发》《地学哲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学哲学与地学文化》《地学哲学与科学发展》《地学哲学与地质找矿》《地学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地学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等先后出版发行,及时记录了地学哲学研究的动态进展,有效推动了地学哲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传播。
朱训同志勤于探索,奋力创作,精心组织。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40年来,连续推出一系列地学哲学研究成果。1991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的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地矿工作》。1992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的著作《找矿哲学概论》。1995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由朱训同志主编的《找矿哲学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的著作《矿业形势与对策建议》。199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的著作《探索求真奉献》。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朱训同志主编的《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丛书》(共10册),分别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气象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自然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每册内容包括3个部分: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回顾历史,是叙述各个专题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轨迹,说明该对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分析现状,重点是论述各个专题研究对象当前的形势、矛盾与危机,说明该对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展望未来,是各个专题的落脚点,是对各个专题做出的结论与对策、建议,供各级领导与部门参考。在统筹组织该套丛书的过程中,朱训同志也亲自执笔起草,与吕国平、周瑶琪、白屯同志共同创作了这套《丛书》的第一部《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200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由朱训同志主编的《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共8册),分别为《蓝色诱惑》《生物之链》《天地万象》《生息相关》《军事奇观》《隐秘世界》《呼唤明天》《解读生命》。
2003年,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了由朱训同志主编的《找矿哲学教程》。
2003年,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了《朱训论文选·地学哲学卷》,汇集了朱训同志自从事地矿工作和地学哲学研究以来,在找矿哲学、地学哲学方面发表的主要文章41篇,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指导,总结矿产勘查工作经验;二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找矿实践;三是对中国矿产资源国情、西部大开发和中国能源战略等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辩证思考与政策建议;四是有关地学哲学学科建设与学术活动方面的意见。
2004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了《吴凤鸣文集》,其主要内容是地学哲学。其中包括《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地质学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等多篇论文。在朱训同志主持的多次地学哲学活动中进行过深入交流,受到广泛重视。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恒礼、王桂梁主编的《地球科学哲学》。这是由朱训同志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丛书之一。
2016年,地质出版社出版《杜乐天文集》,收集了杜乐天教授有关铀矿地质、幔汁论、地球的5个气圈和地球排气作用、智慧论等广泛论及地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这些重要文献,通过全国地学哲学活动进一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7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由朱训同志主持编著的《就矿找矿丛书》,包括《就矿找矿论》《就矿找矿理论与实践》《就矿找矿100例》《就矿找矿论文集》四本论著。丛书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原创性,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翔实的资料、细致的分析、深刻的总结,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就矿找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画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博大精深的找矿经验典籍。它既是给当代和今后地质找矿人的献礼,也是献给中国地质调查事业100周年的厚礼。
201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朱训同志主导并主编的《阶梯式发展论——地学哲学研究之启迪》。2019年8月,朱训同志主导编著的《阶梯式发展论》也付梓出版。谨以此书,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21年10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程利伟主导的《找矿思维成功案例——近年来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经验集锦》一书。此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编。该书是地学哲学文库之一,收录了近年来发现的20 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案例,涵盖能源、金属非金属等 10 多个矿种,通过找矿思维确定、技术方法选择和勘查发现过程的回顾与分析,总结地质认识和方法技术,凝练找矿哲学思维,是新时代地质找矿人的智慧结晶。《找矿思维成功案例——近年来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经验集锦》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找矿的过程中,运用地学哲学指导地质找矿工作中积累总结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我们将其概括为找矿思维。找矿思维是地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找矿经验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智慧凝聚,是科学系统的经验总结。
2022年5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著的《我的九十春秋》。《我的九十春秋》分为12个部分:人生轨迹、烽火年代、求学之路、地矿生涯、政协岁月、社团工作、“四矿”情结、天涯行踪、地哲情怀、国是建言、九十华诞、红途足迹。书中配有作者不同时期的若干照片。作者从多个角度回顾了他9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作者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老共产党员的本色。
2024年2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朱训同志著的《找矿轶事》。《找矿轶事》是他在近半个世纪地质找矿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二十一则轶事。这些轶事按其内容性质分为六章:第一章讲一项重要改革;第二章讲两个重要发现;第三章讲三度勘探会战;第四章讲四大找矿成果;第五章讲五次成功预测;第六章讲六条奏效建议。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地学哲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的系列成果还将陆续面世。我们要再接再厉,为各界人士系统了解地学哲学研究动态提供一个窗口,为开展地学哲学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为掌握应用地学哲学成果提供一种途径。
十、人才队伍建设
198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后成立为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地学哲学学术年会。从那时到现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已有40个年头了。分析研究地球科学和地学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早已有之,出现过一些有过重要影响的专家和论述。但对地学哲学有组织系统地开展研究并使地学哲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则是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之后。
1981年11月,倡议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的,是张文佑、吴凤鸣、殷登祥、李光、刘茂才、刘第、刘波、王振兴、胡发、陈敏等10位学者。在时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钟林同志的支持下,组成了以张文佑院士为组长,吴凤鸣、余谋昌为副组长的筹备组。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福州成功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有三: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二是地球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三是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哲学问题。
福州会后,主任委员张文佑院士因病逝世。由于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刚刚起步,人手紧张,经费匮乏,面临危机。这时,朱训同志权衡再三接受了大家的重托,接任了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主任委员。经过认真酝酿准备,1988年10月,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北京泰陵地矿培训中心召开。此次会议决定将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改为“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组建了第二届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会,朱训同志被选举为理事长。并且自此而后,从第二届直至第八届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都选举朱训同志担任理事长。而北京泰陵地矿培训中心,也从此成为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连续6次举办年会的稳定会址,被许多专家深情地称之为“全国地学哲学活动的摇篮”。
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经由原地矿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主管,挂靠单位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为地学哲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
朱训同志主持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工作以来的40年间,始终情系地学哲学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他一直同历届委员会的骨干核心人员保持紧密联系,注重广泛凝聚力量开展地学哲学研究和活动。恪守“一个宗旨”“四个坚持”的指导方针,努力壮大力量、发展组织,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实效,基本体现了几个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一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领导机关相结合,地学界与社会学界相结合,系统组织活动与自行灵活研究相结合,国内活动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依托北京的优势便利,巩固扩大在京地学哲学骨干队伍和研究组织;同时注重推进扩大到其他省(区、市),建立网络化的地学哲学研究团队;在四川、陕西、江西、吉林、贵州等省份成立了地方的地学哲学委员会,建立了地学哲学研究所或课题组;创造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和企事业单位;吸引鼓励年轻同志参加活动。
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40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年热心指导地学哲学活动、坚持地学哲学研究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众多领导和教授、专家、学者包括:一是有令人尊敬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要领导于光远同志、李昌同志、龚育之同志、丘亮辉同志,知名哲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同志、杨春贵同志,中国人民大学黄顺基教授等;二是有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欧阳自远院士,中国地质大学王鸿祯院士、赵鹏大院士、翟裕生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李廷栋院士、裴荣富院士,安徽省地矿局常印佛院士,甘肃省地矿局汤中立院士,核工业系统学位委员会主任杜乐天先生,原武警黄金指挥部副主任蒋志少将,贵州省地矿局何立贤总工,原长春地质学院王世称教授等;三是有曾多年担任地矿(资源、环境)部门领导工作并大力支持地学哲学研究的宋瑞祥同志、徐绍史同志、徐德明同志、董道华同志、孟宪来同志,孙金龙同志、张彦英同志、毕孔彰同志、何贤杰同志、胡魁同志、王研同志、程利伟同志、彭齐鸣同志、关凤峻同志、严光生同志;四是有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吴凤鸣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教授、王维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王子贤教授、王恒礼教授,原成都地质学院刘茂才教授、刘波教授,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徐道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史委员会主任宋正海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景才瑞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谷树忠研究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建国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周光迅院长等知名学者,还有在地质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同时参与组织地学哲学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王鸿冰书记、地学哲学研究所林芳教授、雷新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周瑶琪教授,河北地质大学白屯教授,长安大学段联合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驹副院长等;五是有多年来一直热忱参加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管理服务和研究工作的吕国平同志、王玉平同志、王猛同志、黄健同志、梁磊宁同志、王平同志、程新同志、赵国春同志等,以及许许多多的领导、专家和青年才俊。同时,还要特别感谢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爱国人士朱树豪先生、洪祖杭先生和企业家陈景河先生、吕德斌先生等热忱捐资支助地学哲学研究工作。正是由于大家长期以来志同道合的共同参与和得力推动,才有了地学哲学研究不断兴旺发展的良好局面。
朱训同志在1994年第五届地学哲学学术年会上提出,要有效组织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地学哲学活动,要培养研究梯队和接班人才,并为此筹备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这个提议,得到委员会的一致赞成和青年们的热切响应。在1996年第六届地学哲学学术年会上,全国地学哲学青年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同志,当选为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委员。之后,时任原国土资源部研究室主任吕国平同志、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所副所长王玉平同志、当选2012年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联盟主席的王猛同志,陆续继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地学哲学青年工作委员会努力凝聚青年人才,推动各地各行业的青年学者关注和投身地学哲学研究,想方设法动员各大院校建立地学哲学兴趣小组,参与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开设青年地学哲学论坛,申请地学哲学课题,开展主题调研建言献策,参加地学哲学丛书起草,推进地学哲学成果普及应用,展示了特殊的活力和优势。
2013年8月31日至9月1日,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第九届理事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同期还召开了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至此,朱训同志直接主持全国地学哲学研究工作也近30年。为了顺利交班给年轻同志,他决定从这次会议开始不再出任理事长。大会推举朱训同志担任名誉理事长,选举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担任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管理体制也得以进一步明确,由原国土资源部主管,挂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时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地质学会两个一级社团的二级学会。
2017年11月,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委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推选朱训同志为终身名誉主任委员,选举程利伟为第十届理事长。大会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125位成员以处在领导岗位或研究教学一线的同志居多。
2020年10月29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终身名誉主任委员朱训同志出席会议;会议选举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余浩科同志为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玉平同志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产生了由118位成员组成的第十一届理事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管理体制也得以进一步明确,由自然资源部主管,挂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时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3个一级社团的二级组织。
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得到稳健发展的同时,更令人欣慰的是,地学哲学的种子正在全国各地扎根生长,陆续有了一些多种形式的地学哲学组织,有了对地学哲学长期给予重视支持的专家团队和中坚骨干,有了对地学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踊跃参与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新生力量。地学哲学研究的组织基础在巩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攀登地球科学高峰,实施深地、深海、深空战略部署,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地学哲学委员会40年的历程,也是朱训同志攀登理论思维高峰留下辉煌足迹的历程。朱训同志攀登理论思维高峰的辉煌成就,激励着我们继续攀登和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地学哲学研究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为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服务。要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谋划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找矿工作服务,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质生产力服务。
新时代新征程,地学哲学研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始终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为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断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不断加强老中青队伍建设,不断促进地学哲学的繁荣与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助力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历程中留下地学哲学坚实的足印!
新时代新征程,地学哲学研究要继续攀登理论思维高峰,要为实施深地、深海、深空战略部署服务,要为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看准了就抓紧干!
(王玉平 第十一届地学哲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