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中国矿业报
◎ 王旭 刘运德 李小倩
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幸福感。
生态修复一方面促进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在生态修复的链条环节中,人才培养关乎生态修复的全局。当前,地矿院校培养生态修复人才,在专业学科、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明显。同时也要看到,生态修复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专业学科协作不强”“与社会各界合作不紧密”“实习实践力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生态修复人才,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石首的生态修复实践,笔者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湖北省石首市生态修复后的风光
打通专业学科壁垒
生态修复涉及地质、地理、环境、生物、信息、遥感、规划等诸多学科。地矿院校培养生态修复人才必须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只有不断强化专业学科的深入融合,才能让优秀的生态修复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要树立“一盘棋”的意识。地矿院校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立足美丽中国建设,根据生态修复的规律与方法,把不同专业学科的力量聚合起来。不同学科各自发展,是传统高等教育的惯性思维,但也是现在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大障碍。生态修复实践不是简单的环境治理,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规划,需要多专业学科携手共建。
二是要培养生态修复人才的创新能力。地矿院校要鼓励和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生态修复为重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研究工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石首市生态修复实践中,组织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工程设计、户外休闲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参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态修复工作的需求。
三是要广泛开展专业学科交流。地矿院校应与国际研究机构、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先进的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生态修复人才的研究水平。地矿院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联合开展生态修复科研攻关等方式,促进国内外生态修复工作交流。与此同时,地矿院校要实施激励机制,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创新思维为引领,主动参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这样更有利于生态修复人才的培养。
优化相关课程设置
生态修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课程可以优化、融合不同课程,因此地矿院校完成生态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凭“学生通过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来认定。
当前,生态修复的课程设置虽然还没有统一标准,但各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融合。目前,生态修复工作虽然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高校生态修复课程建设仍与生态修复实践存有一定的差距。生态修复类课程是一个大体系,地矿院校开设生态修复课程,既要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也要重视实践课程的拓展。
二是加强自然科学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的融合。生态修复实践既涉及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地矿院校设置生态修复课程,不仅环境科学、植物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必不可少,同时也愈发重视社会科学类课程的设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湖北省石首市生态修复实践为依托,积极探索相关课程的设置,面向硕士生、博士生,不仅开设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设计等自然科学课程,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类课程。
三是加强休闲运动类课程和艺术审美类课程的融合。生态修复实践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环境之美、生态环境之乐,因此设置生态修复课程应考虑将野外生存、户外运动、环境设计、景观规划等课程纳入其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强化健康中国意识,提升自身艺术审美品位,才能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建强育人师资队伍
地矿院校培养生态修复人才,师资队伍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修复人才的师资队伍,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精湛的业务本领和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配合。地矿院校生态修复领域的专业教师,承担理论技术方法的知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注重强化生态修复人才的家国情怀,并培养其高尚品德。学生即使有扎实的生态修复理论专业基础,但如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问题认识模糊不清,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培养优秀的生态修复人才,需要专业师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的“双向发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石首生态修复实践中,骨干教师来自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以及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等不同学院,师资具有多学科背景。
二是加强高校之间师资队伍的配合。地矿院校培养生态修复人才,不仅要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善于和其他类型高校教师合作。比如,把农林院校的教师“请”进来,为大学生讲授园艺学、植物栽培学等课程,这与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课程联系紧密,可以弥补地矿院校学生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短板。
三是加强地矿院校师资与社会专业力量的配合。一些地质、农林、水利、城乡建设等领域科研机构,云集着大批行业精英人才,地矿院校要主动和这些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课堂,传授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拓展生态修复专业人才的知识和眼界。
加大实习实践力度
生态修复人才的培养,从学科、课程乃至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地矿院校培养生态修复人才,课堂教育教学是主渠道,同时也要加大实习实践的力度和广度。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加大实习实践的力度,才能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是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对于多数理工科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讲,实习实践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在生态修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地矿院校要深刻认识实习实践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实习实践课程,把实习实践纳入到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框架之中,统筹考量、统筹推进实习实践和理论教学。
二是不断创造实习实践的平台条件。在多年来的人才培养中,很多地矿院校已有专门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但这还不能满足生态修复人才实习实践的需要,要从生态修复的要求和标准出发,在矿区、农村等更广泛的区域,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实习实践平台与教学的匹配度,让学生能在真正合适的实习实践平台锤炼专业本领。
三是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成人成才。培养生态修复人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平台资源都是外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石首的生态修复实践中,让学生们围绕科研项目学习专业软件、工程制图等技能,学习效果更好。此外,在实习实践中,教师的现场指导及与学生间的交流切磋,更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并围绕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修复的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地矿院校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一方面严格管理学生的实习实践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主动关心关爱在野外生态修复实习实践的学生,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树立并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学院】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