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固本闯新路 徽山皖水更宜人

2024.09.11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孙宇浩 吴启华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左右逢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安徽省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踔厉奋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5年来,安徽省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转变。其GDP由1952年的22.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7万亿元,增长2052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76830元,增长985倍,江淮大地“旧貌换新颜”。

  75年来,安徽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省第一产业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7.9%;2023年,‌安徽省第一产业占比7.4%,‌工业占比40.1%。‌现在,安徽省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都超1万亿元。

  75年来,安徽省实现了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转变。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省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安徽省每一次腾飞的背后,矿产资源,作为重要支撑的“工业粮食”都得到了有力保障。这背后,是安徽省管矿人、找矿人、采矿人的艰辛付出和创新实践。

2.png

  历史成就辉煌

  安徽省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矿种较全、含量较多的省份之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已发现矿产128种,查明资源储量已上表统计的矿产115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83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种主要为煤、铁、铜、金、钼等。

  翻开厚重的历史档案,星星点点的描述勾勒出当年安徽省矿业战线的火热场景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铜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十分匮乏。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1949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有色金属会议决定,恢复建设铜官山铜矿。随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铜官山下,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安徽省铜陵市,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座铜冶炼厂均诞生在铜陵,为新中国铜工业迅速崛起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铜陵也是我国铜材加工领域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且独一无二的铜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钢铁对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寻找铁矿成了首要任务。在安徽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庐枞铁矿大会战,最终探明近5亿吨储量的罗河铁矿和1亿多吨储量的大包庄硫铁(铁)矿。同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三次凹山大会战,形成了500万吨铁矿石的生产能力,有力解决了当时重大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马钢发展、马鞍山市建设乃至新中国钢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煤炭,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78年初,两淮煤炭基地建设大会战揭开序幕。当时设想原煤产量1980年达到3000万吨,1985年达到5000万吨,20世纪末达到1亿吨。此次会战提升了煤炭的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淮北煤炭基地各项建设。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徽省地矿行业的辉煌功绩被写在功劳簿上。

  新时代召唤矿业有新的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省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省发展把脉定向、把舵领航,赋予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安徽省地矿行业也随之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勇担找矿使命

  6月19日下午,安徽省怀宁县象山石墨矿普查(续作)项目现场,大雨瓢泼。

  青山脚下,钻塔高耸入云,防雨布上“安徽省地矿局326地质队”几个大字,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醒目。记者踩着泥泞小道,踉跄前行来到机台前,只见各种钻具、岩心等摆放有序,钻工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此刻,钻机的轰鸣声盖过了强降雨的声音。

  “孔孔见矿,且矿体厚大!”安徽省地矿局326地质队相关负责人手指摆在一旁的岩心,扯着嗓子兴奋地介绍道。

  安徽省怀宁县象山石墨矿普查(续作)项目为省地勘基金出资,由安徽省地矿局326地质队承担勘查工作。此前,在7.5平方公里的矿区范围内,该队在开展普查工作中,已发现3个矿带32个石墨矿体,矿床规模达大型。此次续作,是对已发现的晶质石墨矿继续进行追索和控制,以期扩大找矿成果。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此情此景下,记者的耳畔,不由得响起了那首地矿行业传唱不衰的《勘探队员之歌》。

  “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启动,安徽省抓住时机,强化统筹,高位推进,协调攻坚,力争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安徽省现有三支找矿主力军,分别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在2011~2020年我国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项目、茶亭铜多金属矿项目、沙坪沟钼矿项目、潘集外围煤矿项目、荷花山铅锌银矿项目、舒家店铜矿项目、连塘李井田煤矿项目、祁东煤矿深部项目等8项成果获评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安徽省取得的一系列找矿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号角吹响,战鼓声声。2023年2月24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新一轮找矿突破专题研讨会,围绕“找大矿、找好矿、快找矿”部署攻关工程,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和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矿产勘查与成矿模式、找矿技术方法创新成果互促共进,服务支撑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加快提升安徽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如,安徽省地矿局参与的“三省六方”合作,持续推进武当-桐柏-大别地区找矿突破。

  一年之后的2月23日,2024年安徽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地勘单位及矿山企业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紧紧抓住新机遇,力争在找矿突破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通过不懈努力,安徽省找矿成果陆续显现:休宁县小阜脉石英矿勘查成果迎来自然资源部调研组的实地调研并得到高度评价;五河地区首次发现高品位金矿体;当涂县龙山铁矿东部铁矿普查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储量评审,提交中型铁矿产地1处;淮南市谢家集-上窑勘查项目取得煤系天然气重要发现……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安徽省以建立和落实找矿新机制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手法、步法、打法,努力推进全省找矿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安徽省锚定能源资源增储上产阶段性目标,以降低找矿风险、实现互利共赢、推动资金撬动聚集、提高找矿效率为目的,充分发挥多元投入机制的托底作用,注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近6亿元,实施找矿项目200多个,新发现战略性矿产地12处,助力富铁矿、晶质石墨、煤层气、高纯石英等矿产勘查取得新突破。

  要实现“找大矿、找好矿、快找矿”,需创新之策、非常之举。

  安徽省坚持政策激励,从优化出让区块、推进“净矿”出让、完善市场配置、改革出让收益征收方式等入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三级”竞争性出让区块项目库,分批组织探矿权出让,有效推动勘查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矿业企业找矿积极性。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安徽省新设探矿权65宗,新增战略性矿产地9处,彰显了矿山企业找矿主体作用。如,安徽铜冠(庐江)矿业有限公司通过“就矿找矿”,近期在沙溪铜矿边部探获铜矿石量约520万吨。

  安徽省始终将创新引领作为开辟“找大矿、找好矿、快找矿”路径的“金钥匙”,开展“千人百项”找矿攻关行动,聚焦跨省联合找矿,推动地勘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矿山企业等深度合作,围绕战略性矿产勘查关键技术方法,投入资金约1100万元,实施地质科技项目24项。如,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围绕“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系列与矿化富集规律”开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建立多层次技术创新协作机制,培养高水平地质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地质科技成果产业化。2021年以来,安徽省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进步奖11项,其他奖项6项,申请专利150余项。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勘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矿产勘查开发协调发展。安徽省出台了《绿色勘查技术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印发《关于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工作的通知》,加快修编《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预算标准》,为推进绿色勘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绿色勘查规范要求,推广应用浅层取样钻探、轻型钻探设备、环保钻井液,结合灵活运用航空电磁测量、无人机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投入专项资金600余万元,按绿色勘查规范要求实施省级项目120余个。

  推进全面节约

  我国是矿产生产和消费大国,夯实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基础,必须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基地的安徽省,其矿产资源管理者,对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认识更为深刻,并积极付诸行动。

  2023年2月,自然资源部公布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其中,矿产资源类57个。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淮南市潘集区、凤台县、青阳县入选。

  “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政策支持,做好规划,不断引导矿山企业向集中开采区聚集,推动矿产开发从‘散’到‘聚’,资源利用从‘粗’到‘精’,实实在在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徽省以创建为抓手,探索鼓励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创新政策,及时总结示范县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总目标,结合实际制定了“三率”等8项考核指标,以考核“指挥棒”树立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风向标”作用。经过1年多的创建,上述4个示范县在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省矿产开发方向布局进一步明确,两淮煤炭开发产能进一步稳定,两淮能源资源基地有大中型矿山47个;沿江铁铜基地进一步夯实,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采选冶生产基地初步形成;非金属矿打造以池州为代表的镁合金产业基地,凤阳“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已具雏形,明光凹凸棒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同时,通过加强矿山整合,多措并举科学调控矿山数量,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有各类矿山795个,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到58%,较“十三五”比例提高1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为构建节约集约、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围绕四个“着眼”,纵深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着眼摸清资源底数。安徽省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和共伴生、低品位矿产资源再调查评价两项工作,深化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022年,安徽省以芜湖市繁昌区,淮南市潘集区、凤台县、青阳县为试点区域,对煤、铁、金、石灰岩4个矿种在产矿山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摸清“三率”底数,总结成果,并结合工作实际,向自然资源部提出4项建议,其中2项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采纳,为建立常态化、科学化、标准化和激励约束差别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机制提供了实践支撑。

  安徽省开展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工作,全面掌握了安徽省部分战略性矿种开发真实客观现状,客观判断资源形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着眼全产业链。安徽省通过产业链延伸培优培强,系统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夯实沿江铁铜基础方面,安徽省稳步推进采、选、冶及冶金辅助原料基地建设,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确保现有铁矿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加大有色金属基地建设力度,加强铜及其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建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采、选、冶生产基地。在高效利用非金属方面,安徽省加快陶铝新材料、镁基资源的高效利用;发挥玻璃用石英岩、岩盐、凹凸棒石粘土等特色矿产的资源优势,推动硅基、凹凸棒新材料等县域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展;稳步提升全省水泥用灰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建设沿江、皖中、皖北、皖南、沿淮5个大型水泥原料生产基地。在科学利用水气资源方面,增强对中深层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田的开发,加大不同热储类型地热开采回灌关键勘查技术攻关力度,推进地热资源有序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发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区域天然优质矿泉水,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着眼创新驱动。安徽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遴选推广,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展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申报、遴选工作,全省共有42项创新技术申报,14项入选自然资源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截至2023年底,14项技术被107家矿山应用;探索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新模式,芜湖市繁昌区开展非煤矿山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淮北矿业集团开展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平台项目建设,信息化赋能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着眼工程示范。安徽省开展了一系列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切实提高低品位利用,以及矿山“三率”水平,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成效显著。

  低品位铁矿综合利用采选工程,马鞍山优化采场布局,实施精准采矿及全资源利用战略,在高村铁矿、和尚桥铁矿综合利用低品位资源量1569.11万吨;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庐江沙溪铜矿选铜回收率91.08%,超过国家一般工业指标6.08个百分点,矿山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使各项指标均达标稳定,其中金回收率70.55%、银回收率40.7%、铁回收率15.06%;剥离物综合利用工程,“十四五”以来,涉及砂石资源有偿处置新设露天矿山14个,实现有偿处置综合利用剥离物中砂石土矿产资源6.42亿吨……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改进开发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扩大资源节约规模,挖掘资源化利用潜力,进一步促进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5.jpg

       建好绿色矿山

  林木葱郁,山花烂漫;碧波粼粼,流水潺潺。仲夏时节,走进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处处让人感受到绿色矿山建设带来的阵阵惊喜。矿区的美丽景色与高高的井塔浑然一体,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

  记者从合肥市区一路向南,约1个小时车程,来到位于庐江县的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个特大型井下矿山,查明铁矿石、硫铁矿资源储量4.1亿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绿色”体现在这座国家级绿色矿山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矿区绿化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绿化植物合理搭配,矿区可绿化区域绿化覆盖率达100%;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城乡建设相协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科学利用固体废弃物、废水等资源,做到井下废石不出坑,全部充填至采空区,同时矿山井下涌水、选矿废水等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77家(数量全国第三),省级绿色矿山41家。淮北市和芜湖市繁昌区被自然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启动绿色矿山试点工作以来,安徽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推进,让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2018年以来,安徽省制定露天开采非金属矿、露天开采金属矿、井采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等4类矿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地方性标准),涵盖了全省98%以上的生产矿山,在边坡开采治理控制、共伴生资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

  2023年2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会同11个厅局出台《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矿山建设、申报、评估、审核、监督管理及奖惩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工作体系和各相关部门会商协作的工作机制;对绿色矿山名录库实行动态管理。

  2024年2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安徽省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试行)》,从矿区环境、资源开采、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低碳、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与规范管理等六大方面对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在全国率先提出星级绿色矿山和特色型绿色矿山评定,问卷调查中受到90%以上矿山企业的欢迎。

  建设不易,监督更重。安徽省各矿山行业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共同对绿色矿山开展日常监管。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充分采用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核查、绿色矿山实地核查等手段,掌握绿色矿山建设动态情况,查找问题、梳理不足,督促绿色矿山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集约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责任。2021年以来,安徽共开展3次绿色矿山建设专项抽查核查工作,督促绿色矿山整改问题99个。淮北市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了煤炭企业经营、安全生产、环境监测“管控一体化”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平台。芜湖市繁昌区政府建立了区、镇、矿山三级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非煤矿山综合监管平台,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矿山监管新模式。

  如何进一步激发矿山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矿山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的内生动力?据介绍,下一步,安徽省将制定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绿色矿山名录动态管理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相关支持政策,确保各级绿色矿山能够切实享受到相应级别的激励措施,以激励促提升,形成绿色矿山建设的良性循环。

  绘就绿美江淮

  记者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治理后的桃园硫铁矿废弃矿山。时间正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放眼望去,绿草茵茵,鸟飞蝶舞。很难想象,桃园硫铁矿自2011年闭矿后,因为治理难度大,一直裸露着的山体曾是城市的一道伤疤。直到2020年3月,钟鸣镇政府委托以善啃“硬骨头”著称的安徽港好江南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矿山进行综合治理,这座废弃矿山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治理难度为什么这么大?”记者不解地问道。

  “由于这座废弃矿山的酸性环境,从而造成了植被难以生存,绿化难见成效。治理的最大难点为抑制产酸。”安徽港好江南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据他介绍,在治理过程中,项目部结合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矿脉分布、生态现状、微生物群落等情况,经综合讨论研判,将微生物技术创新运用到这座酸性废弃矿山的治理中,从而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治理结束已3年多,植被长势良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破损的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装,极大地改善了桃园硫铁矿矿山的生态环境,同时矿区的地表水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位项目负责人表示。

  “除了能啃酸性废弃矿山治理这类‘硬骨头’,我们还探索出了‘以用定治’的特色模式,形成了淮北绿金湖公园、广德野奢崖壁酒店、滁州废弃采坑变身生态陵园、池州双赢废弃采石场改造为民用火箭基地等一批典型案例,盘活约6.8万亩矿山废弃地,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何为“以用定治”?据他介绍,就是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理念,坚持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历史文化遗存、生态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禀赋等,引入社会资本对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进行总体设计、修复、管护、运营,运用修复后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展生态化利用,重塑提升废弃矿山的生态产品价值。

  创新,在江淮大地处处迸发。

  安徽省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大局,立足实际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干措施、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意见等,鼓励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养老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相结合,明确了社会资本的参与路径、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建立了项目库并向社会公开推介,逐步将“削坡降隐患、平整加复绿”单一治理模式向“以用定治”综合治理模式转变,探索出生态保护修复与文旅、农耕产业发展、综合园区建设、有偿消纳建筑渣土等融合推进模式,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截至2023年,安徽省共治理废弃矿山3215个、面积2.15万公顷,治理率分别为79.9%、70%,累计投入资金72.52亿元。根据相关部署,预计2025年底前,安徽省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93%。

  “旧账新账一起算。”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强化废弃矿山、在建与生产矿山修复计划督导调度,完善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法规制度,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动态监测监管,积极鼓励运用“以用定治”盘活矿山废弃地,拓宽废弃矿山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回望走过的路,75年来,安徽省贡献的不仅仅有小岗村这样一个改革地标,还有包括矿业领域在内的众多“领先一步”。展望前进的路,相信安徽省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