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 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

2020.04.30 中国矿业报/姜焕琴   

 本报讯 (记者 姜焕琴)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日前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与近10年(2010-2019年)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统计范围为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警级别的风暴潮过程),其中“利奇马”台风风暴潮造成沿海多省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较常年明显偏轻。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38次,累计面积1990平方千米。2019年4月-9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海域,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类为浒苔,2019年的浒苔绿潮具有持续时间长、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偏大、整体漂移方向北偏东等主要特点。2019年全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海洋灾害防御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大工程。启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通过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效能,提升沿海地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建立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海岸综合防护体系。2019年,编制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构建了工程技术方法体系,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部署开展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相关工作,该项工程旨在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灾害风险底数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2019年已编制了工作方案和第一批技术规范。二是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启动编制《“十四五”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加强岸基观测能力,新增47个岸基站点;提升离岸观测能力,新增各类浮标84套。海洋站(点)和浮标实时数据到报率达96%以上。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专业浮标作业船交付并正式入列。三是做好海洋预报公共服务。推进海洋智能网格化预报业务建设。新一代全球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运行,精度较上一代提高30%。修订《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全年成功应对14次风暴潮、17次海浪灾害,发布警报173期。履行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成员职责,为84起应急事件提供保障133期。将“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提供公共服务,预警报信息接入外交部“平安丝路”平台。四是夯实海洋防灾减灾基础。指导地方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及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划定。完成历史重大灾害数据收集。修订《海洋灾情调查评估和统计报送规定》,增加生态系统调查和损失统计等指标,并纳入自然资源统计制度体系。五是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分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风暴潮、海岸侵蚀等影响,编制高风险区评估报告。开展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归因研究及预测,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发布厄尔尼诺预测意见,编制《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等。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