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从承接到协同——中国重型院不断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和动力

2020.08.24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张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钢铁行业装备需求多变,海外市场开拓难度加大,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型院)上下凝心聚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谋划“十四五”创新发展、市场开拓等重点工作,以党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为指导,圆满完成了上半年预定的各项经营目标。

  一是主动而为促经营。疫情期间,中国重型院领导带队赴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多地进行项目交流,以服务钢铁行业为重点,主动而为搜信息、上门到家做服务。中国重型院瞄准用户新产品开发、环保提标、智能化升级等技术改造项目,提前布局市场从“增量”转“存量”的应对之策,加速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上半年,中国重型院中标多个精炼连铸、环保节能项目,为实现“双过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上,中国重型院积极推进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的搭建,预计明年将初步投入运营。

  二是全力以赴抓执行。疫情期间保履约就是保口碑、树品牌,中国重型院对内明晰项目执行情况,对外动态掌握用户开工复产情况;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堵点问题,专人负责跟踪反馈,全力保障所有在手项目的正常履约。

  三是加强沟通提质效。中国重型院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线上视频联络、装备在线运行监测等手段,及时推送项目执行情况与装备运行预警,积极回应用户关切;优化外委招标程序,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招标,兼顾疫情防控和项目执行,采取“分类管控,有效监督”的方针,确保项目顺利执行、确保装备高效运行。

  四是紧盯科研不放松。年初,中国重型院发布《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2020年应用类自定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前瞻性和前沿性工艺技术创新,时刻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目前已有6项自立科研课题陆续展开研究。截至7月底,中国重型院共申报省市、集团、区科技计划项目14项,仅第一批次就获批6项。疫情期间,中国重型院以视频方式完成科技成果鉴定4项,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半年,全院共申请专利163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批次授权发明专利达25项。前不久,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中国重型院承担的2018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试点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定等级为优秀。

  五是平台孵化效率再提速。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国重型院锻压专业而建,建成以来取得了丰硕的业绩。在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中国重型院自去年发布该实验室五年发展规划以来,今年上半年又起草了《中国重型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推动方案》,使之真正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在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示范效应助力下,上半年,中国重型院申报的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轻合金工业型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重型机械高端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筹建。至此,中国重型院挤压锻造、连铸精炼、轧制精整等优势专业平台均已建立,中国重型院创新平台集群架构已基本建成。

  六是承接协同两不误。受疫情影响和限制,今年上半年,中国重型院更加重视与业务单位的协同合作和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如在冷轧设备制造方面,目前协同合作项目执行合同26项,已交货合同12项,13项正在制造阶段,1项已完成。在产业链创新方面,中国重型院科研开发优势得以最佳发挥,近期与万航模锻、辽宁忠旺、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完成答辩,正在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审议评定。

  “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技术研发内循环体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高水平对外技术合作为支撑,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只要看得清、走得稳,方向对、脚步实,信心在、底气足,任何艰难险阻都吓不倒我们,任何灾难危机都压不垮我们,这是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各项工作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社昌对此信心满满。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