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中国有色网
80后的栾会光,毕业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冶金技术专业,就职于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靠着拼搏努力,短短十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带领技术人员获得近20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扎根基层编织梦想
2007年,21岁的栾会光与一批实习生一起入职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初出茅庐的他,从刚踏入到恒邦的那一刻起,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冶金技术人员。然而,当他经过公司系统培训,并被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后,未曾想象过的体力劳动,日夜颠倒的作息时间,与当初入职时,对公司未来的那股热情似火的美好憧憬形成了很大反差。这让一帮刚出校门的青涩小子打起了退堂鼓,很多和栾会光一同入职的同学都有了动摇。而此时的栾会光却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沉下心来从普通的操作工做起,一心扑在车间最繁重的岗位工作,全面掌握整个车间的核心技术。
在他所实习的电积铜生产车间,栾会光发现温度达到50摄氏度的酸液池会不断蒸出酸雾,长时间在酸雾环境下工作的工人会产生皮肤发痒等症状。不仅如此,前一个萃取过程所用到的煤油会有部分随电解液夹带进入电积工段,煤油沾染在电积铜上影响其成色,进而影响其销售价格。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栾会光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抱怨两句后就选择继续忍受,而是开始思考解决方案。他首先提出在酸液池上用栓杆架吊一层金属盖。然而,不断蒸出的酸液由于日日腐蚀栓杆着力的金属吊耳,没过多久,金属盖便会掉入池中。第一个解决方案宣告失败。他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在酸液池上加铺一层塑料小球的方法。这些塑料小球密密麻麻浮在酸液上方,不仅不会和电解液发生反应,还能正好挡住酸液向外蒸发的路经,同时,又会吸附同样浮在电解液上方的煤油,防止煤油随电积过程沉积到成品铜上,一段时间后,通过收集这些塑料小球就可以带走煤油,而小球经清洁后也可以重复使用。
这个一举多得的提议被评为公司当月的创新奖,虽然300元的奖金略显微薄,但对于还仅仅是实习生的栾会光来说,看到自己的提议起了作用,被公司认可,已令他十分满足。
除此之外,栾会光还在重新通过实验计算工艺所需主要辅料萃取剂的用量后发现,即使实际用量较理论值减少5%,产量也不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为企业省下了一笔成本。
勇挑重担放飞梦想
2008年7月,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筹划新建项目——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采用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富氧底吹熔炼造锍捕金新工艺”,虽是代表了国内最先进水平,但由于以往国内其他企业使用的均是国外进口设备,意味着新工艺面临着应用经验的空白。栾会光被任命为项目筹建处工艺小组副组长,带领他的技术创新小分队参与改造项目。上任后,栾会光先是带领部分小组成员赴湖北一企业考察,但该企业的进口设备虽然与新设备有类似之处,但差异之多仍然无法提供连贯、有效的经验,可供借鉴、参考的内容十分有限。返回后,栾会光和同事发现,因为设计方是在北京的办公室内完成图纸设计,造成设备本身存在许多与工厂车间现实情况不符的构造,需要他们着手改进。但由于新工艺受专利保护,设计公司在上门安装设备后便不再提供图纸,改造工作只能摸索着进行。
在之后的一年里,栾会光和另两位同事过着“朝六晚十”的生活,摸索改造现有的设备。包括空炉测试氧枪流量,像探索暗盒一样测定气体流速、搅动线路,再做出相应调整;对锅炉上升烟道的循环线,以及放渣放铜溜槽进行改造。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在岗位上应付。最终,小组共对新设备完成了大小近30处调整和改进,使之更适应车间生产实际。
2010年4月,新项目正式投产,虽然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以后的生产可以高枕无忧,在一切步入正轨前的投产最初阶段反而成为栾会光最紧张的日子,而被任命为项目小组副组长也让他感到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保证初期生产顺利进行,栾会光住进了车间,一待就是两个月。
栾会光回忆起那段时光:在控制室后面摆上一张床,吃住在车间。因为不熟悉设备,工人碰到问题都要来找这位驻厂主任,这让栾会光有时一整天都没有时间睡觉,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抽出零星的空闲时间勉强凑出一天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旁边就是轰鸣的机器和200人的工人队伍分3班轮轴生产着。两个月下来,栾会光瘦了20多斤,然而辛苦只是组成他两个月车间生活的一部分。
一天凌晨0点刚过,工人交班完毕,栾会光打算稍作休息。可还没睡稳就被工人急促的喊声叫醒——熔炼炉不出料了。“当时我就心想,这个炉子要完了,没救了。”意识到事态严重,本就没睡着的栾会光赶紧跟随工人来到炉前。交班前检查还没问题,为何才过一会儿就出了问题?栾会光迅速判断,应该是交班前的工人向炉内所加熔剂过量,导致在炉内进行反应的混合物熔点升高,在炉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开始变得粘稠直至无法从放渣、放铜口流出。栾会光迅速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试图从出渣口处以烧氧气的方式提高炉温,以达到新的熔点,可渣口处已经被堵牢,根本打不开,栾会光的心凉了半截。情况万分紧急,因为氧气仍在以每小时1万立方米的速度通入炉内,作为“富氧底吹炉”,氧气是从炉下方以高压通入,一旦停止送氧,炉内的原料就会倒灌回氧枪,导致氧枪报废;而如果仍继续通氧气,炉内几乎固化的原料阻挡了氧气向外逸散,整个炉子就变成了一个大气球,一旦压力过大,炉壁无法承受,就会发生喷炉,1200摄氏度的锅炉一旦爆炸,必将酿成重大生产事故。栾会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立刻做出判断!栾会光定了定神,下令立刻停止进料,并改加石油焦。石油焦类似煤炭,进入炉内系统后遇高温会迅速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推升炉内温度上升达到所需熔点。这招奏效了,炉内原料重新进入液化状态!一场重大事故得以避免,炉子也保住了,栾会光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又不停歇地和工人一起敲击残留的渣矿,一直干到早上8点。
历经磨练成就梦想
通过自己扎根基层,不断努力,栾会光先后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2014年,“栾会光创新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省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栾会光同志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及“齐鲁金牌职工”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烟台工匠”和“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齐鲁大工匠”称号。
面对荣誉,栾会光没有想太多,他想的最多的仍然是如何增加底吹炉的投料量、如果通过优化配矿来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这些在他看来仍有进步空间的技术问题,“相对于同行业,我们的吨矿成本要高出很多,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在成绩面前,栾会光没有丝毫自满,他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立足好本职,发挥好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利用好我们的创新工作室,带好我们的一线员工,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为我们牟平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身工作服,一顶安全帽,在车间的栾会光和普通一线操作人员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我的很多知识都是跟这些一线的老师傅们学的,可不要小瞧他们,他们在一线多年,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才是真正的技术能手。”或许正是他这种谦虚的心态和务实的作风让人愿意亲近,车间的员工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