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却又成熟

2021.08.20 中国矿业报   

——记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哈达门沟项目组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黄金作为国际公认的硬通货,因其稀缺性和稳定的金属特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黄金查明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共有7个岩金生产基地,分别是胶东、小秦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湘黔桂三角区、鄂皖赣三角区和新疆北部。这些重要成果的发现,少不了地质勘查队伍夜以继日的努力和长期奋斗在野外一线的付出。

在位于我国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金矿区,活跃着一支作风优良、吃苦耐劳、敢打胜仗的地质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哈达门沟项目组。七月下旬,记者来到项目工作区,走进这支既年轻又成熟的队伍,记录下他们的新时代找矿故事。

不辱使命,打开深山宝藏

据了解,哈达门沟项目组成员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其中,最小的“九五后”钻探工孙涛才20岁出头。

“虽然如今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大,但哈达门沟项目组的找矿历史却能追溯到30多年前。”项目负责人杨彪向记者介绍道。1986年5月4日,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现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在哈达门沟开展预查工作时发现了1号脉,类型为含金石英-钾长石脉型。自此,哈达门沟项目组在该区域相继开展了预查、普查、勘探及科研工作,地质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不断努力,项目组于1992年一举发现并探明哈达门沟金矿25吨,该矿成为当时内蒙古唯一的大型金矿。经研究认定,该金矿属于碱性流体伟晶岩新类型,被地质界命名为“哈达门沟式”金矿床,填补了我国黄金找矿理论方面的空白。

此后,为实现哈达门沟金矿突破“百吨”成为超大型矿区的目标,项目组对哈达门沟矿区外围进行了“地毯式”踏查、查证,发现了柳坝沟矿段313号脉群。2007年底,项目组根据矿区材料、钻孔分析结果,对比哈达门沟13号脉深部见矿情况,认为313号脉深部存在大厚度的矿体,决定地质找矿重点由哈达门沟矿区覆盖向柳坝沟313号脉群集中攻坚。通过2008年至2010年的深部钻探工程控制,313号单脉金资源量达到50吨,为实现“百吨”目标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4年,项目组在该区域共探明7个金矿脉群、53条金矿脉,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100.5吨。

2020年9月24日,经中央编办、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哈达门沟项目组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为国寻金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篇章。


项目组成员全神贯注操作钻机


坚守信念,实干攻坚克难

在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哈达门沟找矿队伍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努力,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了美丽的金色花朵。

在正施工的100号脉群钻探平台上,记者看到,一座近20米高的井塔身披绿色帆布帐篷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帐篷内机器轰鸣,工作人员不得不扯着嗓子大声喊话,有时甚至必须贴着对方的耳根才能进行交流。由于长时间处在高噪音环境,在这里工作时间较长的队员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此外,由于这里地势较高,阳光直射时间长,紫外线照射强烈,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项目组成员本该稚嫩的脸颊都略显沧桑。

钻井开机后必须日夜不停地施工,直到完井。自交班开始,项目组每班3~4名队员就要在狭小的钻机平台上连续奋战12个小时。尤其在冬季,当地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20多度,这些小伙子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为国家找大矿的决心,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忘我工作,坚守在崇山峻岭之间。

给钻机搬家也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工作。据了解,一台钻机有六七吨重,大型机械很难在崎岖的山路间施展威力,只能先对钻机进行拆解,然后靠队员们的双手将零部件逐一运至山上的钻探点。在所有的钻井设备中,钻杆算是较轻的,每根在30千克左右,但每次搬运钻探设备时,仅钻杆就需要搬运二三百根。高度200米的山坡,空手上去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而队员们还要扛着重物每天反反复复爬十几次,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有志者,事竟成。据杨彪介绍,该钻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开始实施的岩金普查项目,如今已钻深900多米,进入收尾阶段。从已取出的岩心来看,整体矿化蚀变带达20余米,矿化蚀变较为发育,达到了预期目标。

继往开来,转型再创佳绩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依然继续战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工作现场的队员。

机长王江陵,四川人,1996年12月参加工作,从搅拌泥浆干起,到钻机操作手,再到后来担任机长。他于2010年带领机台人员,克服施工条件差、难度大等困难,实现了月进尺千米的壮举。

关于王江陵,项目组内还流传着一个“笑谈”。2013年,他带领机台人员施工2000米深钻时,连续4个月生活起居都在施工现场,每天伴随着嘈杂的钻机声入睡。钻孔在顺利突破2000米、达到2003.90米后,他终于能回到宿舍中睡觉,但没有了钻机声,竟出现了“失眠”的现象。

王江陵在荒山戈壁一待就是二十几年,每年有半年不在家。如今,他的女儿已上高中,他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回答道:“是责任和担当,让我坚持了下来。每次圆满完成钻探任务,我都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既然当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

钻探工许晓恩,2007年参加工作,干过炊事员、槽探采样工、钻探工。对待工作,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苦也不累。单位(组织)需要我在哪里干,我就去哪里干”。

项目负责人杨彪,2011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和工作、生活在繁华大城市的同学相比,他扎根基层一线,工作条件更为艰苦。问起来这里的初衷,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把活干好,一方面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作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认为,如今很难找到愿与大山常年为伴,甘受孤独与寂寞,默默无私奉献的人。可是在这里,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他们不求大富大贵,不求扬名立万,只是坚守住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地质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下一步,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哈达门沟项目组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做好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和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立足大青山-乌拉山金成矿带,努力提高哈达门沟金矿田贵金属资源基地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孙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