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中国矿业报
——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广西凤山县下牙村建设巡礼
◎ 本报记者 吴启华 通讯员 廖如松
下牙村,广西河池市凤山县金牙瑶族乡的一个普通山村,最近迎来了转机。7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正式公布我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审结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全程技术支撑的广西凤山县下牙村名列其中,成为全国首批8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家正式获评的地质文化村,也是西南岩溶区首个地质文化村。
近年来,在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凤山园区支持下,下牙村通过将岩溶资源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面促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与科普研学,打造成为西南岩溶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年多工作,下牙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认可,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自驾游、民俗体验游等游客明显增多,乡村旅游展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初步实现了地质文化村“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目标。
凤山县下牙地质文化村全貌
别有洞天
下牙村位于广西西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下牙村有460年历史,有壮、瑶及汉族人口共1895人。该村距离凤山县城36千米,是连接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乐业、凤山两个园区的重要枢纽地带。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时曾建议将该村及周边列入公园范围。
资料显示,下牙村发育于桂西北典型岩溶区,中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厚度超过千米的碳酸盐岩是典型地质遗迹发育的物质基础。村内共有重要地质遗迹点20处,以碳酸盐岩地貌和水体景观类为主体。主要代表有——
在所有的地质遗迹中,位于下牙村中部的石马湖最具特色,其枯水期面积640亩、丰水期面积1160亩(可持续3-4个月),夏季湖面充盈、色彩明晰、景色绚丽;冬季湖面退缩,草场显露,牛马成群。据地质人员介绍,石马湖在20世纪40年代为一岩溶盲谷中的河流——金牙河,源头于东部碎屑岩中山之上的地表沟溪,由东南向西流动至三叉河汇合进入石马谷地,在谷地末端平垌屯消水洞汇入地下伏流。1944年遭遇大暴雨后,地下伏流消水不畅、堵塞成湖,形成了现在的石马湖。石马湖是整个下牙村最具旅游观赏和生态体验的自然资源,也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
位于下牙村顶隆屯后山洼地的弄留洞(马可波罗大厅),总面积49000平方米,容积1.44×106立方米,在国内已探测的洞穴大厅中排名第八。进入弄留洞内100米处,有37米深的陡坎相通。洞内大厅宏大,石笋、石钟乳、流石、边石坝众多,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洞穴崩塌堆积体巨大,令人无比震撼。此外还有那朝洞、地龙宫洞、狮子洞等洞穴,颇具探险的挑战性和观赏价值。
位于石马湖附近的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分界剖面,含有完整的化石组合,清晰地记录了发生在距今2.52亿年前的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科学意义重大。据悉,该剖面完整地记录了古生物化石组合在剖面上生物大灭绝的渐变,有浅水珊瑚、海绵动物、有孔虫、四射珊瑚、腕足、藻灰、海百合等,这与国际标准金钉子剖面特征一致。
金牙瑶族乡金矿,是国内盛产黄金的“滇黔桂金三角”桂西北金矿——卡林型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典型代表,保留有完整的采矿设施。
该村还有代表适应环境演化的洞穴盲鱼——金线鲃、树龄200~400年的枫香树、树龄约460年的黄葛榕树等动植物资源。
除了拥有上述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外,下牙村还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民族文化浓郁,红色文化和养生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代表有——
位于下牙村顶隆屯的“干栏式建筑群”,具有高架房体、榫卯结构、穿斗吊檐、底层架空等特点,是壮族特有的传统民居,现已弃居。干栏建筑群的建造体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建筑史学上颇具价值。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其作为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录。
蓝衣壮每年农历三月三在石马湖举行的山歌歌会,拥有“广西歌圩”的美称,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体现,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位于上牙村岩丫屯的姜茂生将军故居是“东巴凤”革命老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姜茂生将军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还参加过黄桥战役、鲁南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抗美援朝等,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下牙村是巴马盘阳河长寿养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凤山县“世界长寿养生基地”品牌为依托,下牙村养生文化底蕴十足。
洞察秋毫
具备资源优势只是基础,怎么建设好地质文化村还要下一番功夫。
时间回到2019年初。中国地调局岩溶所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总体部署,依托“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选择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下牙村,围绕下牙村特有的岩溶地质景观资源与壮、瑶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长寿养生文化,确立了下牙村“地质+生态旅游”的建设模式,将地质科学、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参与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下牙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平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突出地学旅游特色,以山区生态古树为背景,开发民宿、民居、民俗文化活动、地学科普旅游、植物学旅游,发展乡村休闲游。
据介绍,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以整合下牙地质遗迹、养生、民俗、乡村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发挥石马湖龙头景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优化扩容旅游发展空间实现景区泛化转变;以推进地质资源旅游化利用培育旅游生态;以完善地质旅游要素供给为保障全面提升设施服务;以依托优势产业创新地质旅游+生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社会共建共享为抓手,全民广泛参与,全系统构筑凤山县下牙村石马湖景区特色地学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根据这样的建设思路,项目组对下牙村地质文化旅游功能做了细分——面向城市居民游客,依托石马湖地质文化、农业牧场、花海田园风光,以“田园、洞穴探险体验式旅游”为亮点,提升现有资源,塑造花海田园景观,建设洞穴奇遇乐园、滨湖养心小筑、星空露营地、多彩地学慢行道、家庭亲子活动等项目,打造特色明显、景观优美、游憩丰富、享受休闲度假的田园式旅游区。建设核心景区:石马湖地质科普景区(含二叠纪生物大灭绝解说),峰丛洞穴探险观光体验区,珍稀植物生态旅游区,花海-艺术彩绘梯田农业观光区(融合水果种植基地),岩溶暗河伏流科普示范区。规划科普研学路线4条,分别突出洞穴科考+红色文化、地学化石洞穴科考+红色文化、水上观光+石马湖形成科考、生态旅游观光+地质文化研学。
洞悉未来
地质文化村建设为资源变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详细调查和有效挖掘资源,建设地质文化村,促进了下牙村旅游、康养、教育、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数据显示,下牙地质文化村建设后,当地旅游业从2018年的0人次发展到2021年的8000人次,经济收入4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3000元/年人发展到2020年的6300元/年人;全村农耕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417.1万元发展到2020年的702万元。事实证明,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能够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建设下牙地质文化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未来,依托巴马国际养生度假旅游的品牌,下牙地质文化村将打造成为国内高山岩溶生态度假胜地、岩溶湖泊养生休闲品牌。同时,开发地质文化旅游产品、民俗歌舞节目、长寿康养文化等,满足和丰富游客的游玩与科普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凤山县发改委已批准外里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剖面和马可波罗大厅的旅游建设项目,石马湖内涝治理工程已列入了河池市“十四五”重点项目。下牙村将把以“长寿活源,水上天堂”为主题的石马湖岩溶湖泊休闲度假区,与地质文化村相结合,立足水体、地质遗迹景观,与西南旅游圈接轨,将国内先进的养生度假生活方式,与凤山县宁静舒适气质相结合,借助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整体规划的区块优势和巴马长寿原乡的世界吸引力、近距离特点,缔造国内优秀的健康养生休闲胜地。
因洞而兴,富一方人;以洞为媒,交天下友。相信通过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下牙村的这些资源将大放异彩,村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