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 贵州余庆:绘就大自然美丽底色

2021.11.25 中国矿业报   

  ——贵州省余庆县长江经济带(乌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纪实

  ◎  特约记者 王国甫 通讯员 曹伟

  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长1050公里,承载着贵州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可以称其为贵州的“母亲河”。

  流经余庆的乌江段沿岸,前几年由于6条高速公路、构皮滩水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砂石矿山遍地开花,繁华过后留下了满目疮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但近年经过有效治理,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再现出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景象。

  “乌江沿岸有如此美丽景色,是整合多方资金,因矿施策,分类修复治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出的硕果。”余庆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威告诉记者。

246209_maxm_1637769600000_m.jpg

构皮滩电站治理点修复后的样貌

  废弃矿山统筹治理

  走进余庆县长江经济带(乌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区,原来遗留下来的破败厂房、裸露采坑和废弃的渣土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覆土后已经返青的树林和结满果实的庄稼。大山曾经的“伤疤”,在经过专业的修复治理后,已显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余庆县2019年6月,启动对乌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调查核实和分类修复治理项目。当地在技术支撑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积极配合下,经过对县域内废弃露天矿山卫星遥感图斑解译分析,逐一现场核实和调查,按照“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多措并举”的思路,编制了使用中央专项资金,对22个修复责任主体灭失的废弃露天矿山采取统筹规划,分两期进行修复治理的工作方案。

  在修复施工过程中,余庆县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考虑修复区域特点和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因矿施策,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措施,科学修复,避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通过场地整治、覆土平整、开挖排水沟、绿化施工以及危岩清理、挂网施工等。消除了地灾隐患,有效恢复了废弃矿山原有生态系统,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治理现场负责人崔登伟告诉记者。

  22个治理项目,于2021年6月全部通过了竣工验收。修复面积1078亩,恢复保护了乌江两岸生态。

  在大乌江镇凉风村斑溪坳组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前,村民昌光群告诉记者,原来这一片山上树林都长得挺好,林子里斑鸠很多。后来家旁边修建了石灰厂,就地挖山开石烧制石灰,粉尘大的不得了,气味还刺鼻得很,天都是灰蒙蒙的。周围树林、庄稼全是白扑扑一片,连草都烧死了,自家菜地里种的菜都不敢吃。后来石灰厂虽然停产了,但留下的危害却没有停息。所幸现在通过治理,不仅拆除了厂房、消除了危岩隐患,还在覆土、平整了的场地上栽树、撒草籽,把复垦的几亩土地还给她们种菜。现在空气好了,抬头看得到蓝天白云,斑鸠也飞回来了,地里面种的蔬菜、瓜果也可以放心地吃了。

  谁开发谁治理

  在对乌江两岸废弃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余庆县对因重大工程施工开采砂石料场,按照“谁开发谁治理”原则进行修复治理。

  构皮滩水电站是乌江流域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贵州省最大的水电站。在工程建设期间,施工单位就近露天开采砂石,节省了不少建设费用。但是,工程建设后遗留下的露天采石场和石料堆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余庆县自然资源局敦促下,构皮滩水电站投资1700余万元,修复治理面积615亩。

  记者在治理点看到,原采石场的采掘坡面种植了藤蔓植物,梯级平台栽种的树木郁郁葱葱,坡底下平整的场地绿草丛生,与不远处的茂密树林和碧绿江水浑然一体,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构成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

  美景当前,构皮滩镇自然资源所所长唐文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个治理点紧临乌江,占地面积较大,原来露天采石留下的采掘面、光秃秃的边坡和废弃堆场与周围的绿水青山显得格格不入。一到雨季,浑浊的水流裹着泥沙直接排入乌江,对乌江水系造成污染。在经过修复治理后,生态功能逐步改善,生态景观地貌得以恢复,已经与这里优美的景色逐渐和谐。   

  除此之外,构皮滩水电站还在平整恢复后的土地上建起了近20亩果园和蔬菜园,充分利用了复垦土地资源,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他们还经常组织驻地职工及家属开展果蔬采摘活动,极大丰富了远离城镇的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边开采边治理

  余庆县松烟镇野鸡山砂石矿山是实行“边采边治”的一个典型代表。自2019年起,矿山企业利用自筹资金等开始进行矿山恢复治理。

  矿山企业按照余庆县自然资源局的要求,针对矿山开采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与治理难度进行分区、分阶段边开采边实施综合治理。开采前,先把盖山熟土集中起来,培育树苗、草皮,开采后利用矿山现有的机械设备把熟土回填回去,平整后移栽树苗、草皮,既节省治理费用,又能达到修复治理效果。目前已治理原采石区85亩。根据当下开采进度,预计再投资160万元左右,计划到“十四五”末期陆续恢复旱地118亩、灌木林地102亩。

  “在前期恢复治理中,我们对平整恢复的土地一部分种植树木和藤蔓植物,一部分播撒了草籽。我们还把在地表覆土开挖过程中发现的一层十多厘米厚的有机腐殖层,移撒到复垦后的旱地中,提升了土壤肥力,把复垦改良后的十多亩旱地交由当地村民耕种管理。今年旱地里种植的烤烟长势良好,不久前才刚刚获得丰收。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不少。”该矿山项目经理告诉记者。

  生态效益明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长江经济带(乌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余庆县尝到了甜头。

  据余庆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明刚介绍,余庆县下一步将以编制“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清理为契机,依托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的技术支撑,把底数摸清,按轻重缓急分批次申报项目,力争用两三年时间,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把历史遗留问题消灭掉,绘就大自然美丽底色。

  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梁浩波表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队党委已经确定把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作为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来抓。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开展,也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的舞台和机遇。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组织精兵强将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力争在实现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