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上庄村:地质与诗歌的碰撞

2021.12.07 中国矿业报   

  ——首批地质文化村河北省兴隆县诗上庄村建设巡礼

  ◎  马晓敏 任伟 韩立红

  “小河轻轻淌,鸟儿把歌唱,春来山花笑,金秋果飘香。山清水秀的兴隆,人杰地灵的上庄……”歌词中描绘的正是今年7月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的河北省兴隆县的诗上庄村。

  2019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以助力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总基调,提出了“普地学知识,品诗歌文化,扬红色正气,养身心本源”的建设思路。那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诗上庄作为地质文化村建设示范点?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专家王瑞丰表示:在地质文化村选点过程中,首先考察基础地质条件,诗上庄及周边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兼具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具备打造地质文化村的地学基础。其次,村内诗歌文化浓厚,文学氛围厚重,该村先后走出了多位作协会员,完成修建多处诗歌园地,能够为地质文化村的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再者是地方的支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诗上庄俯瞰图

  独特的地质遗迹,探寻生命起源

  “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这是河北著名诗人刘章所写的“山行”,把诗歌中“寻诗”二字略掉,描绘的内容就如同地质工作者开展野外工作一般。地质专家们就在这样的诗歌声中走遍了诗上庄村内的各个沟沟岔岔,挖掘出了诗上庄村的地质演化过程,发现了纺锤状叠层石、老虎沟褶皱、鲁迅峰、燕山小峡谷、长城印等地质遗迹,挖掘了高板河海底黑烟囱、蛇皮沟肾状赤铁矿等地质遗迹,共同构成了诗上庄的地质遗迹群像。

  诗上庄一角

  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博士介绍,诗上庄村在距今10亿-16亿年前还是一片海洋,地质历史时期叫中元古代。陆地的河流中携带着大量的碳酸钙颗粒汇入海洋,逐渐堆积在海底,经过系列的成岩作用形成了诗上庄原始的岩石。到了距今约2亿年前的燕山期,区域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喷发,岩浆涌入,塑出了诗上庄如今地貌的轮廓。伴随着河流冲刷等一系列的风化作用,最终勾勒出了如今诗上庄独一无二的地质遗迹景观。

  渊明园诗歌园

  诗上庄地质文化村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就是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蓝细菌等低等微生物在周期性生命活动中黏附、捕获水或大气中的泥或尘土,沉淀形成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岩。叠层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记录者,纵贯了地球近38亿年的时光,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叠层石的兴盛衰败都与全球重要的地质事件息息相关。由于藻类生长的向光性,使叠层石形成永远向上的凸起形态,同时,受到物源补给量、水动力条件、海水深度、光照强度和细菌种类的不同,往往能够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如柱状、层状等。正是形成了叠层石的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才产生了大气中21%的氧气,为地球生命大繁荣提供了基础条件。

  河北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专家任伟表示,诗上庄村内多处均有发现不同形态的叠层石,如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纺锤状叠层石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星空谷内的纺锤状叠层石,出露面积约50平方米,平面形态包括三角形、矩形、椭圆形、梯形、圆形等多种,直径0.05米-0.5米不等,最大特点是在纺锤状形态的最外部发现有乳白色的硅质结壳,极为罕见。

  纺锤状叠层石

  高板河海底黑烟囱也是这里典型的地质遗迹。海底黑烟囱是冷的海水沿着洋壳的断裂、裂隙向下渗透,在下渗过程中氧和矿物脱离海水,并被加热,淋滤出围岩玄武岩中的多种金属元素和硫化物,随后海水又沿着裂隙上升喷出,与冷的正常的海水混合,由于化学成分和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最后沉淀堆积成硫化物和硫酸盐组成的硫化物丘体、黑烟囱。这里的海底黑烟囱属于典型的中元古代层控矿床,能够识别处6个保存完整的烟囱体,保留了明显的中部通道构造,多种矿物填充在中部通道内。

  据介绍,高板河海底黑烟囱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前寒武时期完整的海底黑烟囱,对于深入研究热液成矿过程的细节提供了分析测试的样品,对于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烟囱理论提供了实物支撑,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彩的诗意生活,插上腾飞翅膀

  诗上庄村原名上庄村,该村先后走出了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11名河北省作协会员。2012年9月,该村走出的作家刘章、刘向东、刘福君合著的诗集《诗上庄》在上庄村举行首发式,小山村也因此得名“诗上庄”。 

  初冬时节,走进燕山深处的诗上庄村,这里依山傍水,沟谷狭长,沿着村道漫步,随处可见诗碑、诗墙、诗林,上面镌刻着李白、杜甫、泰戈尔、但丁等100多首古今中外的诗词。村里还有鲁迅诗歌园、渊明园、诗经园、朦胧诗岛等诸多诗歌园。现在,读诗和写诗已成为诗上庄村农民们茶余饭后最为热衷的事情,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四岁稚子,无不以诵诗为乐。大部分村民都能自己作诗,对于村民来说,诗歌创作的地点也非常生活化,田间地头、小溪边、大树底下,都是他们即兴创作的源泉,目前已有6名村民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村里还会定期举办赛诗会等活动,读诗、背诗、写诗成了村民们生活中的常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国务院参事张抗抗在文章中专节论述了“诗上庄的人民性”,“诗歌被刻在石头上,并不意味着诗歌的永恒;但是,诗歌通过村民的念诵得到传扬,诗歌就从书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为人民’的积极意义。”这为村庄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方向。此外,诗上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将建立弟子规雕刻墙、刻家训等,把这个小山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帮助人们找到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根。

  近年来,诗上庄村借力独特的诗歌文化,开拓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村内已成立文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首批吸收79户村民资金入股公司,为兴隆县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心规划设计,助力乡村蝶变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项目组作为诗上庄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支撑单位,以“地质+生态康养”为模式,积极谋划村庄建设。

  项目组将诗上庄划分为登山探险区、游览观光区、特色农业区、红色教育区、地质研学区、采摘体验区和诗歌陶冶区7个区域,围绕村内富锌土地、红色故事地区、星空谷、经济果园和诗歌园地分别打造特色农业区、红色教育区、地质研学区、采摘体验区和诗歌陶冶区。同时,围绕地质研学与红色教育相融合,地质研学与生态康养相融合,设计了多条研学路线。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组以诗上庄村最典型的叠层石岩石为基础,由村内走出的书法家撰写“地质文化村”五个字矗立于村口,突出叠层石的重要涵义;在深入挖掘地质研学区建设工作中,地质专家们结合村内自然环境条件和地貌形态将地质研学区命名为“星空谷”,并在星空谷1000米长度内挖掘出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纺锤状叠层石、燕山小峡谷等10处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景观密集。此外,地质专家们依山就势,在星空谷沟口位置设计了科普研学步道和地质文化陈列室等科普设施,将科普设施与地质遗迹紧密连接起来。在科普研学步道内,按照地球46亿年的时间顺序,将地质演化史的冥古宙到第四纪的各个地史时期的时间节点和重要地质事件制作成地质年代板,铺设于科普研学步道内,两侧修建了反映村内典型地质遗迹类型的科普展板。在地质文化陈列室建设中,按照地质学中典型三大岩石分类、承德地区典型矿产矿石和诗上庄村内出露岩石分类,分别采集岩石标本,制作解说牌等放置其中。

  他们以村内富锌土地打造特色农业区,以果树园区打造采摘体验区,以诗歌园打造诗歌体验区。最终,以诗上庄的地质遗迹资源、诗歌文化、红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现状为基础,充分利用富锌土地和富锶山泉水,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康养产业,打造“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美丽乡村。

  王瑞丰在采访中表示,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的是地球科学内容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基础地质条件和地区文化内涵都是固有存在的,深入挖掘地质内涵就是将晦涩的地质知识与地方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制造更好的共情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就是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环境背景对于地区的人文历史演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将地球科学和地区文化融合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首要突破点。

  其次是强化科学普及能力。地质文化村有别于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往往无法与地质公园内的景观相媲美,在打造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要强化地质知识科学普及工作,在有限的地质遗迹中讲好地质故事,突出重点和亮点,同时深入挖掘地学科普故事。

  最后是要牢记惠民为本。地质文化村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落脚点要落在惠民的手段上,在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要探索适合本村的切实可行的惠民手段,从而提升地方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