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东寨港的前世今生

2021.12.17 中国矿业报   

  ◎  贾丽云 胡道功 张磊 梁紫琦 韩帅

  海南岛东北部有一个神秘的内海港湾,它位于海口市东北部,文昌市西北部,名字叫“东寨港”。它北邻琼州海峡,南部三江河由北而南汇入港湾,西部是海口江东新区的火山岩台地,东部为锦山花岗岩剥蚀台地。

  这里不仅拥有我国第一个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还是90多种候鸟的栖息天堂,以及多种两栖、爬行动物的乐园。科学家发现东寨港的海底有72个村庄,是我国惟一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然而,东寨港的前世,即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之前,这里并不叫东寨港,也不是现在的港湾。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片神秘之地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现今东寨港神秘而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

  东寨港地堑的形成

  据研究,东寨港地区在中新世之前,发育了一系列北北西向展布、向西陡倾的正断层,形成了自东向西海拔逐渐降低的三个台阶状地貌。

  中新世期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东寨港西岸地区沉积了厚度较为均匀的20-40米中新统脚尾组与灯楼角组海相地层,东寨港东部沉积了古河流相沉积;约600万年之后,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海洋退出东寨港地区。

  至上新世初,东寨港西岸开始发育倾向西的正断层。东寨港地堑内部花岗岩基底和上覆中新世长流组地层随断裂下降。花岗岩基岩顶面与中新统长流组发生同步断错,形成了东寨港地堑的雏形。上新世期间,海平面继续上升,断裂影响连续沉积了海口组浅海地层。

  早更新世初至中更新世初时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相对高差加大导致溯源侵蚀加强,形成了河湖相沉积的秀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于晚更新世海相沉积之上;中更新世东寨港整体以构造隆升为主,西侧由于多期次的火山活动而处于地壳的相对上升阶段,东寨港东侧则由于地壳抬升而接受了风化剥蚀,导致该时期形成了非常厚的基岩风化壳。

  晚更新世时期,东寨港西侧的演丰地区因前期或该阶段火山喷发,处于相对较高的地形,未接受沉积;东寨港地区北西向铺前-清澜断裂进一步发育,两岸断裂继续活动,次级地堑-地垒形成,东寨港地堑形成。

  桑田变沧海

  根据历史记载,4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良田美地,有一条美丽的东寨河由北往南蜿蜒入海,至今的遥感影像图上还可以看到当初东寨河主河道的痕迹。除古河道外,在退潮时,浅海地带还可见到平坦、阡陌纵横的古耕地、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古村庄的遗址。

  东寨河以及海底的古村庄遗迹都记载着东寨港的今生之殇——1605年琼山大地震。

  《琼山县志》中记载:“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计。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计若千顷”。这描述的便是历史上震撼的1605年“琼州大地震”。《林氏家谱》记道:“明万历三十三年,东西桑田变海,全域尽归荒渺……”

  《施氏家谱》记道:“明万历三十三年,地震田沉,民居房屋尽为倾倒,祖而祖祠无复存焉……”

  《符氏家谱》记道:“……沧海乃我祖之庄田也,缘万历年间地震田沉,倾陷七十二布庄……”

  今生的殇,源于前世的孽———1605年琼山大地震的成因,是基于前期的地质构造与周缘断裂活动所致。

  东寨港地区活动断裂广泛发育,第四纪以来活动频繁,对1605年琼山大震造成的“陆陷沉海”事件和现今东寨港的沉降有着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1605年之前,东寨港地区就有明显的下沉迹象,此时的东寨港还是一条东寨河;经过1605年琼山大地震强震之后,东寨港地区下沉加速,沉陷范围显著增大,经过海水入侵,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大面积海域。

  在海南岛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要在尊重、顺应东寨港未来海岸继续沉降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护东寨港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