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刘烜
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大规模科学绿化,有针对性地解决“种什么树,在哪里种”等科学问题?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科研人员通过在塞罕坝地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以及孢粉古环境古植被群落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研究找到答案。
塞罕坝作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扩大规模造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研究发现,距今6000至2000年的暖湿期与当前气候条件十分相似。当时的优势乔木树种有桦、栎、松、胡桃、榆、落叶松、鹅耳枥等,灌木以山杏、沙棘和杜鹃花为主,草本主要为蒿、藜、禾本科等。研究人员在对塞罕坝地区地表基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该地区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风积物、河湖沉积物等地表基质类型。玄武岩基质主要分布于丰宁县大滩-鱼儿山镇一带,以及草原乡、围场县御道口牧场、御道口镇等地,表层土壤层厚度为0.1米-0.3米,风化壳层厚度为0.5米-1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其中,致密块状玄武岩垂向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可为落叶松等浅根乔木树种生长提供物理空间;而蜂窝状和杏仁状玄武岩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白桦等深根乔木树种生长。花岗岩地表基质主要分布于塞罕坝地区中部和丰宁县大滩镇和外沟门乡等地,土壤层厚度为0.2米-0.5米,风化壳层厚度为1米-2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岩石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榆树等以深根为主的乔木生长。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建议,塞罕坝周边地区适宜在玄武岩和花岗岩基质区扩大造林范围,推广针阔混交林,并增加蒙古栎、白桦和榆等乡土树种的种植范围。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