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刘艾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今年两会早早就准备好了一些提案,内容涉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民生地质、信息化建设等,针对构建和谐矿业环境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李朋德常委。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
现状:我国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高但勘查投资总体在下降
李朋德常委介绍,我国国内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处于历史高位,石油、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普遍超过70%,大宗矿产新增资源储量明显跟不上储量消耗的速度。而且,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国与国际通道相对集中,进口风险巨大,极端情境下最低需求难以保障。面对资源安全的紧迫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提升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力度,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然而,近年来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投资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李朋德常委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多方面原因。一是涉矿管理部门多,尚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矿业涉及勘查、开采、选冶等多个环节,行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工信、发改和财税等多个部委政策的共同影响,因此应从国家层面整体统筹协调各涉矿部门。二是国内战略性矿产勘查开采成本持续攀升,亟待进一步优化矿业投资环境。随着21世纪前20年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国内大部分战略性矿产的开采深度在增加,矿石品位等指标在持续下降,加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矿山安全建设、尾矿库征地等方面成本显著上升,导致国内战略性矿产勘查开采收益空间大幅压缩,矿业领域投资意向逐渐向海外转移。
提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个别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将矿山一关了之,管理不够科学、精细化程度还不够。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几年地方财政勘查经费呈现明显持续下滑的趋势,2019年地方财政勘查投入仅为22亿元,相较2012年(96.92亿元)下跌幅度高达77%,年均降幅达1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高质量发展。
李朋德常委表示,《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可开展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以及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但一些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相关要求。因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完善多部委涉矿政策协同
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矿业环境,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李朋德常委建议,一是完善多部委涉矿政策协同。充分发挥国家保障资源安全协调工作机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工信和财税等相关部委,应评估涉矿管理政策,相互冲突、影响矿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条款,及时修改、协调完善,优化形成更有利于支撑矿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优化矿业投资环境。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矿业资本市场,对勘查开发全周期给予多渠道金融支持。三是优化矿业运营环境。加快建立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工信等涉矿管理行政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进涉矿管理信息共享,在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环评和安评方案评审、矿山环境与安全监管等环节开展协同办公与联合执法,不断提升矿业精细化管理工作效率与成效,构建和谐矿业运营环境,努力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变为一种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关系。
李朋德常委认为,应尽快出台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环境保护专项标准,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战略性矿产资源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组织协调各主要资源大省(区)结合本区域内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特征,针对不同矿种、不同区位、不同气候与地貌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设定矿产勘查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与规范要求,指导地方政府在充分尊重矿产开发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分类分区开展辖区内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做好事前标准制度建设和事中监管,在打击违法矿山企业的同时,维护正常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同时,他还表示,应配合标准出台相关工作规范,对工作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部门分工和整改措施等内容进行明确,工作规范应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矿产开发历史事实和矿产资源上下游产业的区别,评价内容和整改措施要具体,可操作,让地方在执行层面有据可依,切实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