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中国矿业报
◎ 张春晖
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能源丰富、人口众多,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擎起北方经济的“半壁江山”。只有黄河流域实现经济社会崛起才能挺起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加快推动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黄河流域能矿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到全国基础储量的75%和61%,青海的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中上游地区风能和光伏能源丰富。黄河流域还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区,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改革开放40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流域内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53.2倍,年均增长率为10.76%。
从产业结构来看,黄河流域传统产业比重偏大,能源基地、重化工业集中,煤炭采选、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等企业多,其中煤化工企业占全国80%以上。总体而言,流域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动能依然是黄河流域各省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传统产业在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和贡献率相对较高。由于地区自身消纳能力、水资源和技术等因素所限,当地主要以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问题,而且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的高风险。
受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亟待通过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下游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日趋凸显,已成为当下黄河流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在增强,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关键性水土资源匹配条件差。
受自然要素成本、社会经济基础、资源配置效率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黄河流域产业空间布局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高度集聚在水土光热匹配度高,生态承载能力较佳的河流谷地和平原地区。但粗放型开发的模式仍然存在,给脆弱的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冻土层的退化,提高了黄河源区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可能对下游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潜在的影响。
水资源是支撑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当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最为突出的矛盾。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产业发展中的可利用水资源多为黄河过境水,需求量远超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总体上看,黄河流域面临冰川消融、冻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诸多生态和水文水资源难题,也存在发展整体滞后、区域差距大、产业低端等诸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水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为主。
黄河流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指明了发展方向。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产业聚集区域和生态功能保障区域,必然在未来数十年内的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2020年度下降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是大势所趋。
为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耗占比目标,黄河流域应当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黄河流域中上游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为上述措施的推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条件。煤炭开采产业的布局需要以不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为原则,首要保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稳定和持续效力发挥。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做足水资源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水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统筹黄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并做到煤电、煤化工产业全过程节水运行。这对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区和深度贫困区重叠面大,且以农村地区为主。针对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区、深度贫困区等自身发展能力严重缺失的地区,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工程,按照“迁得出、能进城、会致富、留得住”的思路,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深度贫困区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生态贫困和农民发展问题。
总之,要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围绕供应侧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需求侧节能降耗和水资源优化,一以贯之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生态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恢复战略工程,切实提高区域内碳捕集和碳吸收能力。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全过程污染控制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