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事业的改革奋进者

2022.05.26 中国矿业报   

  ——写在朱训著《我的九十春秋》出版之际

  ◎  毕孔彰 杨光坤

  近日,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的著作《我的九十春秋》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朱训在书中把自己的地矿生涯分为三个阶段:赣东北地质队时期(1957-1962),江西省地质局时期(1963-1982),地质矿产部时期(1982-1994)。他对地质矿产部时期的工作做了四个概括:第一,1982年到部工作时,他说,“摆在我面前的除继承与发展原有的工作任务之外,改革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非矿产业”的方针,这是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第二,随着改革的推进,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思想,即发展“三个市场”,推进“三化”,实施“四二二”工程。“四二二”工程,即实施探宝计划、减灾计划、科技兴地计划、安居乐业计划等四项计划;进入两个轨道,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入法制轨道,地勘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达到两个目标,即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21世纪初持续发展准备矿产资源,实现地矿职工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第三,地矿部的职能实行“两个轮子一起转”方针,即组织开展地矿工作的职能,和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第四,在任职地矿部期间一项重要的精神成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高度开创了找矿哲学,并在总结矿产勘查实践过程中发现“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对“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认识运动形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朱训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是符合这一阶段的总的情况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朱训找矿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即1982-1994年在地矿部工作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是非常艰辛的时期。现从以下方面对朱训的改革奋进历程作简要回顾。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贯彻“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方针

  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上来,地质部明确提出“要以政治为统帅,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为基础,以多快好省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方针,简称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方针。据此,1979年8月制定了《地质工作三年调整纲要》,1980年5月颁布了《群众报矿奖励办法》,1980年7月调整了地质勘探职工野外工作津贴,1980年11月召开了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全国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会议,1981年4月向中财委提交了《关于我国油气资源形势及普查勘探问题的报告》。

  1982年5月,朱训到部后,继续贯彻“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方针,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是认真综合分析研究我国矿产资源的国情,不断进行辩证分析,并成为制定发展战略、计划安排、政策建议等的基础。二是研究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矿产资源发展战略。三是制定“探宝计划”,如第二轮找矿计划、全国找金计划等。四是着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如加快推进1∶5万区调工作,加强秦巴地区基础地质工作,深入开展普查找矿,加强能源地质工作等。五是努力开展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并加强灾害地质调查研究,为农牧业服务的水环境地质工作,为城市服务的水环境地质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规划的地质论证与服务工作等,进一步明确把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作为地质工作的主要服务方向。六是启动并开展南极地质调查和大陆科学钻探。七是大力开展西部地质找矿,当好西部大开发的先锋。地质找矿成果显现,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二、推进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与地质队伍建设

  1984年11月,在地矿部政治工作会议上,朱训在分析了地质工作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之后,指出地质工作改革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提出了十五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要求增强改革的信心。1986年2月,在地矿部机关司局级干部会议上,朱训再次分析了地矿部改革的形势,指出要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的十个方面。1990年3月,在地矿局(厅)长会议上,朱训在分析地矿系统改革形势并明确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后,再次明确深化改革的五项任务。同年8月在地矿局(厅)长研讨班上,在回顾总结地矿工作十年改革与发展时,朱训指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活力、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地质工作新体制,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四个主要途径。1992年4月,在地矿部系统电话会议上,在分析了地矿工作改革的形势之后,朱训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地矿工作改革的总体思路、近期改革的八项重点任务和相应的十五条政策措施。

  改革是这一时期朱训工作的主线。在这期间,有几项工作需要重点提一下。一是稳妥推进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1979年初全国地质局长会议上提出“按专业化分工原则改组地质队伍,通过经济合同组织生产协作”的改革设想。其后,通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大体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审视地质工作的改革,认为要从多方面加强地质工作改革的理论研究。据此,在1987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中,明确表述为“逐步实现部分地质工作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部分地质队伍社会化”,并认为“三化”是地质工作生产关系调整的要求,也是地质工作转向市场经济轨道的途径。我们认为“三化”的探索至今仍在进行中。二是努力扩大服务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开辟地质市场,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地质勘查基金,推进地质成果商品化。同时,地质工作计划体制改革、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物资工作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相继跟上。三是实施“安居工程”。1983年召开基地建设会议,地质队进城。四是努力弘扬“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核心价值观。

  三、努力扩大地矿系统的对外开放

  朱训任职地矿部期间积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地质工作加快走向世界,为中国“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奠定了基础。一是在朱训的努力与支持下,中国地质学会先后组织地质代表团出席了第27、28、29届国际地质大会,并成功在我国举办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二是地矿部经过艰苦努力,通过联合国渠道,在1979年至1991年期间获得了14个受援款项,如“中国地质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项目、“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开展了中美南海合作项目、中法喜山科技合作项目、中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合作项目等。四是开展对外地质勘查工作,共涉及17个国家30多个地质勘查与矿产普查项目。五是扩大与第三世界及周边国家交往。

  四、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

  朱训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和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是地矿工作摆脱困境、走向小康和振兴之路的捷径,是实现地矿工作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是促进地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他要求地矿部门要依靠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育三结合优势的发挥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一是总结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质工作发展的经验,努力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推动地矿工作。二是于1987年建立地质行业科技发展基金。三是制定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3个配套文件。划定技术开发类研究所6个,多制类研究所19个,社会公益类科研单位12个,并按新的拨款方式运行。四是颁布《所长负责制实施细则》,逐步推行所长负责制。五是逐步形成面向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跟踪高新技术研究并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基础研究等三个层次的科技发展格局。六是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基础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

  五、着力发展地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地质人才

  地矿部高度重视地质教育,在朱训任职期间更是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一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地矿部1985年制定了相应的三个配套改革文件,明确指出:地质教育必须为地质事业服务,地质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地质教育;地质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实际,面向基层,为地质工作服务;地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组织进行全国地质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编制《地质矿产部教育事业“七五”计划和到2000年发展规划纲要》,着手地质教育规模、层次、专业结构等总体布局,加强宏观调控。三是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北京地质教育中心、北京地质教育干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建中国地质大学,设北京、武汉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朱训兼任首任校长。朱训曾11次为办好中国地质大学发表讲话。四是积极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五是努力加强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六是在朱训和朱开轩的倡导下,1991年成立了中国地质教育协会,进行地矿行业地质教育的协调、经验交流、教育规律研究等。当时,地矿部系统院校有全国重点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点45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点85个,本科学位授予专业点44个,专任教师5631人。七是连续五次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七五”期间累计培训、轮训27万人次。

  六、着力推进地矿法制建设

  1978年7月,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孙大光在国务院汇报会上建议国家颁布《矿产资源法》。1979年9月,地质部部长孙大光向国家经委建议着手制定《矿产资源法》。接着,在国家经委领导下,由地质部牵头,冶金、煤炭、石油、化工、建材、核工业等部门派人参加,共同组成《矿产资源法》起草办公室。在收集研究了世界上十几个矿业发达国家的矿业法规和我国历代有关的矿业法规,以及新中国成立30年来有关矿产资源勘查的经验后,至1981年,先后起草并形成了《矿产资源法(草案)》第6稿。1982年朱训到部,地质部改为地质矿产部之后,又对《矿产资源法(草案)》作了相应的调整,形成了第14稿,并于1984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经多次调研、反复修改后,1986年3月11日,朱训受国务院委托向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就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草案)》作了说明,3月19日审议通过,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

  1986年底,地矿部与国务院法制局研究确定,先就勘查登记、采矿登记、监督管理等主要法律制度,先由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实施,然后再组织起草细则,特定矿种如石油、天然气等,可制定次一级规定。至1995年,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十多项“办法”“规定”“条例”等。与此同时,地矿部制定了相应的配套规定。1987年至1995年,颁布了14个有关的“通知”“规定”“办法”等。其他有关部门也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朱训亲自参加宣讲及培训。地矿部印发了宣讲提纲,出版了《矿产资源法浅说》,录制了讲座录像片等。探矿权管理依法步入正轨,基本实现了依法采矿。

  七、重视“四矿”问题,推动矿业城市转型

  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即“四矿”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朱训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作了题为《要像重视“三农”问题那样重视“四矿”问题》的大会发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把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提到如此高的层次上来研讨,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全国政协“四矿”问题专题组通过调研提出了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的四个背景材料,并且提出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缓解“四矿”危机的建议》《关于将矿业调整到第一产业的建议》《关于加强国有煤矿安全投入的建议》《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建议》。与此同时,还多次召开研讨会,提出了数十篇调研报告、理论研讨文章、建议、议案等。为了更深入地推进这一工作,朱训抓住矿业城市转型问题这个主要矛盾,先后在河南平顶山、陕西铜川、河南郑州、安徽淮南、辽宁盘锦、辽宁阜新、甘肃白银召开了七次矿业城市发展论坛,以带动矿业、矿山、矿工问题的缓解与纾解。在这七次矿业城市发展论坛上,朱训都作了启发性的主题发言。论坛促进了矿业城市的转型发展。

  八、重视社团组织建设与管理

  就地质矿产部而言,拥有或者挂靠领导的社团组织有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宝玉石协会,还有后来降格的中国地质教育协会。此外,还有一批二级学会,如地学哲学委员会。朱训曾亲自领导的有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参与领导欧美同学会等。朱训领导社团组织的主要原则包括: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践行“为国服务”方针。在为国服务的大前提下,还要求社团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社团成员服务,为发展社团事业服务。二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自身业务专长,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工作。三是持续加强社团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宣传报道质量,积极主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九、为地矿事业及国家宏观决策建言献策

  朱训在部期间,以及离开地矿部之后,曾以多种形式多次为地矿事业及国家宏观决策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建言献策有45条,在这里选列几条。1988年在《我国矿情的辩证分析及对策建议》中提出,要辩证分析看待“地大物博”。我国已发现矿产162种,已探明储量的148种,其中20多个重要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水资源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是明显的“资源小国”,这是我国制定资源政策的根本出发点。1988年建议将“节约自然资源”列为基本国策;1992年建议将“地质灾害防治”列为环境保护重要内容,建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议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1993年建议设立“中国矿工节”;1997年建议将矿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2001年建议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建立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以及建议建立矿产勘查风险基金;2004年建议建立石油战略储备;2005年建议提高矿业对国家经济建设资源保障程度。

  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指导地质找矿工作

  坚持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指导地质工作和地质找矿,是朱训的不懈追求。这里仅从他对找矿哲学认识的发展历程作简述。一是对“找矿”的认知。朱训认为,提高地质调查程度是根本;要正确对待地质工作程序;要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要从已知出发,就矿找矿。二是出版著作《找矿哲学概论》。该书认为,找矿哲学是研究矿产勘查领域里的哲学问题,揭示与研究矿产勘查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矿产勘查工作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而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出版著作《就矿找矿论》。该书认为,就矿找矿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基础、经济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并且提出了就矿找矿的本体论、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矛盾论。这是对就矿找矿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是找矿哲学的内核。四是出版著作《阶梯式发展论》。该书认为,阶梯式发展是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台阶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阶段性,即阶梯式发展是质量维度的量变与质变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一个一个的台阶或阶梯;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对“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认识运动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自1952年与地质结缘,朱训70年来一直为地矿行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地质矿产部期间更是领衔了地矿事业的改革奋进历程。他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地质情怀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奋勇前进。

  (作者简介:毕孔彰,中国地质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光坤,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