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答好“双碳”这道时代命题

2022.06.14 中国矿业报   

  ——安徽实施“光伏+”工程项目纪实

  ◎  特约记者 洪曙光

  安徽枞阳县,坐落于皖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麓,襟江带湖、依山傍水,境内水脉充盈、风光旖旎,一派渔歌水乡的景象。

  位于该县汤沟镇汤沟河上的一方开阔水面,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布,正汲取着阳光默默发电。这是一座占地约4500亩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板上发电、板下养鱼,通过“光伏+”,为当地传统水产养殖产业注入了新动力。

  枞阳县光伏电站鸟瞰图

  板上绿电澎湃 板下鱼肥水美

  “这片水域原来是河蚌养殖区。”汤沟镇群众告诉记者,养蚌作业需要投放大量化肥和饲料,每到剥壳取珍珠时,蚌壳、蚌肉到处堆放,会对当地水体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光伏电站改变了这一状况。该电站于2021年6月建成并网,由阳光新能源公司开发建设。该公司总部位于安徽,业务遍及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土地综合利用等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枞阳县光伏电站就是该公司在安徽开发的一系列“光伏+”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电站立项之初,设计人员就充分考量光伏发电、村民增收、空间利用与长江水生态保护四者的关系,结合水域实际,把“环境友好”置于首位,将光伏电站对所在区域的生态改善和生态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提出“渔光互补”创新方案。

  如今,水面之下,投放了鱼苗儿。水面之上,矗立起一座装机容量260兆瓦的光伏电站,实现了新能源发电产业与传统水产种养殖产业的跨界融合。在光伏板遮挡而成的环境中,天性喜阴的鲫鱼条条膘肥体壮。按25年生命周期测算,除了养鱼获取的收益之外,累计还能带来约65亿度清洁电力,真正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美”的多重价值。

  在池州市下辖的青阳县,也有一座100兆瓦土地综合利用光伏电站沐浴在阳光下,徐徐发电。该光伏电站与枞阳县的光伏电站有所不同:光伏板下,鲜嫩的荷叶崭露头角,水里种植的是底生植物莲藕。

  该光伏电站位于青阳县新河镇,占地约2500亩。据测算,该电站平均年发电量超1亿度,25年可累计节约标准煤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4万吨。

  “该电站涉及我们村4个塘口,面积约720亩。”乌龙村村委会主任杨乘波算了一笔账,“每年除了种稻养鱼的收益,村里还能收取每亩用地租金780元,年增收达20多万元。”

  “关键是,板子上面发电,板子下面不耽误种植,附近村民还可以在电站做清洗光伏板等工作,相当于一口塘有了三份收入。”村民李周补充道。 

  按照常规思路,由于光伏板也是用支架“种”在水里的,可能影响作物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还会妨碍播种插秧等劳作。为破解这一难题,阳光新能源公司请来农业、渔业领域的专家,把研讨会开在水塘边,把设计图“画”在田野里。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决定把托举光伏板的支架高度增加到最高3.5米,不仅给农渔作物创造了充裕的光照和生长空间,还预留出种植养殖作业空间,一些中小型农机也能在光伏板下畅行无阻。

  板上发电、板下种养殖,还能带动乡村旅游。据介绍,如今“光伏鱼”“光伏稻”“光伏藕”“光伏鸭”等成了当地的新特产。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该电站进行为期长达一年的实地检测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阳光新能源联合国内清洁技术领域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在2022年3月正式发布了“光伏与农林牧渔”这一特定场景评价规范,从技术成熟度与示范项目多维度,为全国各地的这种新应用“树标立范”。

  昔日采煤故地 今朝“阳光银行”

  如今,得益于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淮南市凤台县等地的废弃土地再利用迎来了新契机。

  凤台县顾桥镇郊外,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架设在宽阔的水面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调度室内,监控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光伏板的发电量。

  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采煤沉陷区。凤台县煤炭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建了张集、顾桥、丁集等年均产量达5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和2座发电厂。

  由于连年开采,凤台县顾桥电站所在区域形成了沉陷,从高空看就像一道形状不规则的伤疤。

  “水涨上来时,村民一步步后退,而且一到雨季,就会汇聚成更大量的水域,时间久了,土地最终长埋于水底。”淮矿老职工马匡勤关于这块“伤疤”的回忆,有些伤感。

  近年来,淮南市把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写入城市“主战略”,随之启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作为利用光伏发电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综合治理的领先实践者,阳光新能源早在2015年开始就在山西大同、阳泉和山东济宁等地先后“操盘”了多个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擦亮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再利用和生态修复的“国家名片”,并且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实践经验。针对淮南的转型发展,阳光新能源再次发挥强大的技术能力,主动对接相关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顾桥采煤沉陷区量身打造水面漂浮电站建设方案。

  2017年9月,这块原本被遗忘的土地又重现生机:一座150MW漂浮电站跃出水面。电站所发电力全部输送国家电网,绿色清洁电力支援了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建设发展,同时又解决了沉陷区土地利用这一世界级难题,治好了当地政府的“心头病”。

  当煤矿关闭,土地下沉,“黑金”煤炭与“白金”阳光,于时空交错中在淮南这座百年煤城“握手言欢”。

  “既让采煤沉陷区土地涅槃重生,又创造了发电收益。”淮南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真可以说是采煤故地华丽转身“阳光银行”。

  放眼安徽两淮地区,作为“国家领跑者基地”项目,一大批光伏发电项目紧密布局。这些项目分布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宿州等5市境内,涉及近80万亩采煤沉陷区,其中30万亩为闲置水面。在带来清洁电力的同时,这些电站更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和城市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采煤形成的低利用价值沉陷湖变成了漂浮光伏电站,塌陷区的“伤疤”变成了熠熠生辉的美景。

  群众增收致富 再现生态美景

  在距离巢湖东北岸线约5公里处,一座装机容量达100兆瓦的光伏电站建立在巢湖市柘皋镇外的荒山上,一排排光伏板依山而建,蔚为壮观。

  据柘皋镇汪桥村村民王顺虎介绍,电站所在的这座荒山土层薄、石块多、植被少, 长年闲置,难以发挥经济效益。由于不长草,连村里的牧羊人都不会“光顾”。直到巢湖市结合荒山综合治理,利用荒山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才让荒山重焕生机。

  该村党支部书记钱国生感慨道,光伏电站建成后,在创造大量税收外,每年还给村里带来几十万元土地租金等收益,电站雇佣本地村民运营维护,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昔日乱石山,结缘光伏板,变身存钱罐,振兴咱家园。”对此,群众还自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

  与此同时,变化也悄然发生在光伏板下。不仅光伏板遮挡减弱了地表蒸发,涵养了土壤水分,而且电站建成后阳光新能源开展节水灌溉、生态护坡等工作,让原本光秃秃的荒山稳住了水土,改善了土质,恢复了植被,往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已青草茵茵。光伏电站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不仅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还成为当地众多中小学生研学游地点,对普及新能源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中,多个“光伏+”典型案例入选。

  统计显示,2021年,安徽省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57.4万千瓦,占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71.6%,新增装机超过上一年新增的3倍,户用光伏新增装机137万千瓦。

  观念一转,荒山荒地变身金山银山。如今,“光伏+”项目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