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成功构建

2022.08.18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周期为2020-2021年。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多尺度、多要素、多维度立体自然资源观测体系。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初步探索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中地表水-土地-植被要素耦合关系,为湿地资源的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一是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布设6个野外长期观测点、50个水资源调查点、22个土壤资源调查点、22个植被资源调查点,投入观测装备18台套,建立了大气观测-地表观测-地下水盐观测为一体的观测体系。

  二是湿地资源面积变化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选取1980-2018年8期Landsat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了1980-2000年、2000-2018年两个时段湿地资源面积变化情况。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得到1980-2000年湿地主要转移为耕地、城乡用地和草地,说明黄河水沙造陆作用可以增加湿地面积,但人类活动占用大面积湿地,导致湿地减少。2000-2018年湿地主要转移为耕地和城乡用地,说明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和人类对湿地的保护利用促进了湿地面积的增加。

  三是湿地资源与黄河径流、输沙量、气候间的耦合关系。通过湿地面积与黄河径流量、输沙量相关性分析,说明黄河径流量对于维持湿地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气温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区域有暖干化发展的趋势,对湿地面积演变影响不利,改善湿地内生态水循环迫在眉睫。

  四是初步评估湿地资源系统中土壤质量与植被多样性的耦合关系。从土壤空间分布看,湿地内土壤盐度由陆地到海洋呈梯度增加的趋势;从土壤剖面看,表层土壤含盐量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海水侵蚀。底层含盐量低,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地下水。植被多样性受土壤盐性变化影响显著,土壤盐性程度越高,植被物种越单一,土壤盐性程度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巴音吉)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