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中国矿业报
◎ 王景玲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我是“80后”,父亲是参加过吉林油田建矿的老石油工人。在这首熟悉的旋律中,我感受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质朴情怀,也因此与地质结缘。
2006年的一天,即将在长春大学毕业的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家这边有个二学历考试,你回来试一下吧!”就这样,我离开了求学四年的城市,考到了黑龙江省大庆石油学院地质专业。那时,深深感染我的除了浩瀚深邃的专业知识,还有学院里老教授们治学严谨的风范,一丝不苟的态度。那一年的夏天,我们一行二三百人来到了秦皇岛地质学员培训基地。带队的教授年过半百,头戴一顶脱了线的旧草帽,肩背一个沉重的地质工具包,就带领我们出发上山了。当时的天热得出奇,每每回到宿舍,衣服都要被汗水浸透。从最初的新奇,到后来的疲惫,我真正体会到了跨过山、蹚过河、穿梭过庄稼地的勘探实习生活。而这就是千千万万地质勘探队员的真实写照。
2008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采油队实习。在这个基层单位,我接触到了油田开采、地质资料产生等工作。2009年见习期满后,我被分配在厂地质研究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与油田地质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地质资料分析、夺油上产……是我每日接触的工作,而这里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地质专业年轻人,大家干劲十足。每年一度的地调工作,是最忙碌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拧成一股绳。大家有信心为吉林油田上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5年,我调入吉林油田公司档案馆,负责地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到了新单位,我感觉自己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油田的宝藏。记得刚被分配到馆藏数字化工程项目工作组时,面对着一排排整齐的密集架,我震惊了——地质资料馆藏已达60万件,原来吉林油田已打了这么多井,原来我们地质工作者在默默无闻中做了那么多工作,积累了那么多的宝贵财富。自己何其有幸,从事着这么伟大的事业。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2018年末,我接手了外协地质资料的收集与验收工作。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明白要用自己的坚守让每一份资料都准确地记录历史,服务未来。凭着多年来对地质事业的热爱,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与摸索,我与同事们一起形成并上交国土资源局统一的验收标准和制度。我所在的单位也被评为国土资源局委托保管单位。
回首自己从事地质工作的心路历程,我由衷感慨自己作为一名地质人,能为吉林油田的增储上产提供宝贵的地质资料,能让这些资料成为油田60年发展的宝贵财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呢?也许这十几年来,我转换了不同的工作角色,但我却深深地明白自己心里那一份坚守始终如一——那就是对地质工作的赤诚情怀,对地质工作的由衷热爱!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档案馆)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