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金三角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

2022.08.26 中国矿业报   

  ◎  陈国栋

  大自然的美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有志之士、识美之人用心用情去寻找和发现,进而将大自然的美呈现给人们。“田明中领军的团队就是寻找和发现自然之美的使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采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田明中时曾这样称赞道。

  七月的内蒙克什克腾旗贡格尔大草原,正是一年中繁花盛开的时节。

  2021年7月12日,我随田明中的团队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人们称为塞北金三角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地域名命名的公园。田明中、武法东教授和他们的团队于2001年6月进驻克什克腾旗开展地质公园调查、评价、申报工作。2002年2月,克什克腾地质公园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2月,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随后,每4年都要接受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再评估。每次的再评估,田明中的团队都参与其中,以确保评估通过。

  在野外考察时,我问田教授,从2001年6月第一次到克什克腾旗,到这次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再评估刚好20年,20年的时间里,你来过克什克腾旗多少次?站在一旁的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张汉民说:我都记着呢,田教授一共来了42次。待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是2008年第一次再评估时,在克旗待了整整1个月。今年,田教授已经是第4次来了,他早就把克旗当作自己的家了。田明中笑着接话:“再评估时还得来。”

  噢!他将克什克腾当成了自己的家,将地质公园建设、发展,推动克什克腾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事业来做,20年来倾注了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7月13日中午,在平顶山冰川遗迹考察科普路线时,远远就看到园区的工作人员在大门口等候。当我们下车时,一位30多岁的女导游激动地喊:“田大叔可把您盼来了。”

  考察途中我问她:“你当导游多久了,怎么与田教授那么熟悉?”这位姓赵的导游说:“当导游有5年多了,我家就在园区附近。大学学的是经营管理专业,毕业后在赤峰打工。因为来旅游的人多了,园区要招考导游,我就考上了。每年田大叔都会来园区考察,有时是陪专家来,有时是带学生来实习。每次来园区,他都会抽出时间给我们讲地学地理知识,讲地形地貌,讲这里的冰川遗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带游客时,他就跟在队伍中,听我们讲地质公园的故事,如果讲得不准确和表述不清楚,田大叔就及时帮忙讲解。送走游客后,他会有针对性地帮我们补上短板,本来今天我是轮休,听说田大叔要来,我就赶来了。”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科普科的阿如罕科长,大学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2005年,考入地质公园管理局。从2007年开始就跟着田教授跑野外。她说,田老师是我们克旗的功臣,他走遍了克旗的山山水水,我作为克旗人,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地名都不知道,他知道,许多牧民都认识他。

  在克旗,说很多村主任、村民、牧区的羊倌都认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北地)的田教授,一点不夸张,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初期,在村里老百姓家里吃饭是常事。张汉民说。

  难怪,旗党委、政府在2007年授予他“克什克腾旗荣誉市民”称号,因为他是在用心用情帮“家乡”啊!

  来克什克腾旗之前,我对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了解不多,跟着田教授跑了4天,知道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分布在多个区域。即,阿斯哈图(有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青山(壮观的花岗岩岩臼和峰林地貌景观)、达里诺尔(火山地貌景观和湖泊)、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和优美的森林景观)、热水(独特的热水温泉资源)、西拉木伦(西拉木伦流域地貌景观)、平顶山(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浑善达克(珍稀罕见的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和乌兰布统(湿地、草原景观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整个世界地质公园面积为20000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地形地貌,有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遍布全旗各地,是古大陆板块即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缝合处。可以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一部地理、地质教科书,也是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就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视觉的表现形式,我专门请教了田教授。

  克什克腾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交汇地带,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在这里相交,南北长207公里,东西宽170公里,因为两大山脉汇集,而构成了多重分界线。气候分界线,暖温带气候与中温带气候在这里分界,是历史上的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也是不同民族居住的分界线,所以不同的历史文化都在这里交集,同时这里也是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的交汇处,因而造就了多样的地貌景观,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在这里交汇,这里有多样的草原景观,干旱草原、湿地草原、沙地草原、林地草原、高原草原。山脉、阶地、台地、高原、河流、湖泊、森林等多种地貌类型,是集花岗岩景观、火山地貌为一体,融温泉、草原、沙地、河湖、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蒙古风情等要素的一座大型综合地质公园。

  田明中说,建设地质公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能够让山更青、草更绿的克什克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克什克腾这个美丽的地方,从而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就业。如,地质公园管理局与人力资源部门创办的创业中心,为3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主要是手工制作蒙古族的特色旅游产品,而这些人都是年龄大的,有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这也是让人们享受自然资源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张汉民,2004年担任旗原国土资源局局长时,就作为主管部门领导组织参与地质公园的建设。他认为建设地质公园要坚持落实3个理念,即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

  谈起保护,他说,过去,从上到下一味强调经济发展,没有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地质公园后,按照规划、条例规定,整个地质公园范围内的资源都在保护之中,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树立起来了。其实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过程,就是人们转变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根基不能动摇。

  而在教育方面,则主要从科学知识的普及入手,地质公园管理局与文旅部门每年都要对导游进行培训,请中国地质大学的老师给大家讲课。平时坚持科普知识进校园、社区、乡镇,让当地原住居民无论老少都树立起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观念。过去,城里、乡村、公路两旁的商业广告牌,现在大都换成了醒目的“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牌。

  在发展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主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地质公园建立前,人们都不知道克什克腾,更谈不上旅游。2002年、2005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后,每年来旅游的人达到200多万,带动了第三产业的餐饮、住宿、民族工艺品的消费。

  位于克什克腾旗北部的黄岗铁矿,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铁锡共生矿山,铁矿石储量达到1.1亿吨,锡金属储量44.7万吨。年采原矿300万吨。由于黄岗铁矿处于地质公园的区域内,自2003年以来,矿业开发走的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12年被原国土资源部评定为绿色矿山。

  7月14日下午,我随团队来到黄岗铁矿,走进矿区,白色的井塔和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绿海中的白帆。黄岗铁矿的原矿开采分别在两个地下采场进行,在地面上更多是草地、森林。如果不是田教授告诉我,还真看不出来这里有一座现代化的铁矿山。张汉民说:“黄岗铁矿近10年投入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经费达到2.4亿元。真正做到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园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核心区进行了围封。对未开发的园区实行禁牧管理,园区内植被覆盖率由地质公园建立前的39%提高到现在的71%。

  在克什克腾的野外,我看到了田教授和他的团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每到一个考察点,他都要认真查看标识系统是否规范,科普的文字是否通俗易懂。

  我曾问他,“科普知识通俗易懂的标准是什么?”“12岁的学生能够看明白。”田明中说。

  他能如数家珍地将地质遗迹、地形地貌的地质年代,地质成因告诉大家,并与世界各地的年代相同、形状相似的遗迹、景观进行对比。在青山考察时,他给我介绍:在3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分为5个分区,共有129处景观,其中,特级景观16处,一级景观58处,二级景观28处,三级景观27处,这里的山顶大型岩臼群、花岗岩峰林、天然林景观、高山草甸疏林景观、野生动物景观、特色植物景观、青山象形石景观及数量堪称国内之最。

  我们一路考察,一路分享着田教授及团队多年来的工作成果。如今,地质公园建设已经形成健全完善的运营体系,各园区之间有公路连接。这些基础设施和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正是在原旗国土资源局、地质公园管理局和田明中及团队的同志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设的。而在地质公园建设初期,近千个景观大都没有路,隐没在深山丛林之中。

  在平顶山考察冰川遗迹时,站在半山腰,仰望着山顶,俯视着下面的沟壑。我问田教授,您这是第几次来平顶山园区,第一次到平顶山开展调查是什么时候?

  田教授说:有20多次吧。第一次到平顶山的时间是2004年7月上旬。当时,赤峰的一个摄影爱好者叫白显林,听说我来了,就来到宾馆,带来他在克旗拍摄的一些景观照片,让我看看是什么地质背景。看着看着,突然有一组照片让我眼前一亮,我问他,这组照片是在哪里拍摄的?

  “平顶山”。

  “平顶山在哪”?

  在东南方向,距离这里有50公里左右。

  我告诉他,你拍摄的这些景观,是克旗境内新发现的地质遗迹,在地学上叫“冰斗”,属于典型的冰川地貌形态。

  送走白显林后,我恨不得马上就去平顶山。

  第二天一早,由田明中、武法东、孙洪艳、孙继民(时任旗旅游局副局长)等10多人组成的考察组带着干粮出发了。

  上午9时到达平顶山下,在两位村民的带领下,考察组从山的北侧向上攀登,不一会,天空飘起了小雨。考察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穿行在灌木林中,大约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攀登到山顶时,山顶后面有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冰川遗迹展现在眼前,大家兴奋地欢呼起来。

  这可是宝贝啊!这次考察的成果,直接证明了中国东部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脉发育冰川。而且,冰川遗迹丰富,角峰、刃脊、冰斗等冰川遗迹齐全,各个时期冰川层次分明。这为研究内蒙古高原的环境演化、阿斯哈图石林的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家一直工作到夕阳西下,回到山下已是晚上9点了。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赵逊研究员闻讯后,于7月底,在田明中、武法东的陪同下登上平顶山,对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

  平顶山冰川遗迹的新发现及研究成果,是世界冰川研究史上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成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见《人民文学》2022年08期)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