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矿找矿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找矿理论

2022.11.02 中国矿业报   

  ◎  毕孔彰

  一、《就矿找矿论》是找矿实践的理论总结

  什么是“就矿找矿”?朱训给出两个定义:一是“在已知矿山的深部和周边地区”进行的找矿活动;二是“依据已知找矿线索而开展的一种找矿”。这里,“就矿找矿”的前一个“矿”字,包含着“已知矿山”和“已知找矿线索”两个内容。古代先贤提出“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磁石,下有铜金”“上有陵石,下有锡铜”,就是依据“已知找矿线索”(“上”)而开展的找矿活动。当然这里“上有……下有……”的感性认识,已经触及“成矿分带性”这样更深层次的内涵。近代洋务运动工业初创时,那些基础工业都是在古老矿山的周边与基础上开发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找矿工作基本上都是在老矿山周围进行的。

  1958年大搞“群众报矿”,“全国共报了15.43万个有待查证的矿点和矿化,”这些都是新的“找矿线索”。1962年,在此基础上检查矿床、矿点11400多个,新发现矿床、矿点2300多个,涵盖了六七十个矿种。这就是“就矿找矿”的成果。

23.png

  “在已知矿山的深部和周边地区”进行的找矿活动,曾经形象地总结为“探边摸底”。20世纪70年代,国外发现的20个特大型矿床中,有12个是在老矿区周边就矿找矿找到的。

  “依据已知找矿线索”,这个“线索”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地质的、矿物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构造的、放射性的、水文的、植物的……不一而足。但其根本是“已知”。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地质部组织专家研究现有矿床,总结成矿规律,分析成矿条件,探讨找矿方向,曾在全国划出115片成矿远景区,并依此重点选择部署并开展工作。

  “就矿找矿”,之于现象,之于感觉,之于认知,之于理念,之于实践,已经存在很久了,并已成为找矿人的“口头禅”。直到1982年,朱训在《地质报》上发表“论就矿找矿”一文指出,“就矿找矿的路子是很宽广的”。他在综合归纳了5个方面“就矿找矿”的途径之后指出,实行“就矿找矿”,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是有道理的,从哲学上看也是有根据的,从地质经济效果上看也是多快好省的。这里关键是,提出了成矿地质理论和哲学依据这两条。此时,开展了20个矿种的新一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1991年,又启动了54个矿种的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到1995年划定成矿远景区1208处,并依此制定了铜、钾盐、金刚石的“特别找矿计划”。“就矿找矿”早已成为部署“矿产勘查工作的一条指导方针”。

  2012年,“再论就矿找矿座谈会”召开。专家们就这些年地质找矿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深深感到我们在很多方面需要深化认识和总结提高。例如,如何找到类似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理论与找矿的关系,就矿找矿与成矿系列,就矿找矿的哲学基础,就矿找矿方法论,就矿找矿与科学找矿,找矿思维……无疑,这些为深化研究就矿找矿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据此,在此期间,朱训又经过反复综合、分析、思考,于2016年形成了《就矿找矿论》,并认为“就矿找矿”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基础、经济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了就矿找矿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方法论、价值论、主体论。并对“就矿找矿”的实践从主要途径、实践支撑、“新时期的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对“就矿找矿”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总结,并形成“就矿找矿论”。

  二、《就矿找矿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

  正如前述,《就矿找矿论》明确指出了形成的4个理论基础,指出了《就矿找矿论》的6个内在特征,构成了《就矿找矿论》的基本框架。这样一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什么?

  首先,《就矿找矿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断地在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是在地球不断地运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形成之后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这就是“地下矿产资源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辞海”将“矿”定义为“矿产、矿床、矿体、矿石的通称”。这就是我们所要“找”的“矿”。这就是“矿”的“世界”的基本特征。  

  第二,“矿”的客观存在。“矿”的客观存在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根本的是遵循地质规律的。《就矿找矿论》指出,“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有“形成规律、地域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形成之后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都是由客观成矿地质条件决定的”。“就矿找矿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研究、了解、总结成矿地质规律”,成矿地质规律包括“地层规律、构造规律、岩浆岩规律、区域变质规律……”作者着重指出,“特别要注意研究矿产形成规律、矿产分布规律、成矿专属性规律、矿产共生组合规律和矿产变化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矿”是客观存在的,“矿”的存在是有规律的。探索规律、研究规律、遵循规律是找矿人的惟一选择。

  第三,《就矿找矿论》指出,“矿产是可以被认识、被发现的。当然,认识这些矿产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且明确指出,“认识矿产要靠实践,认识矿产要有地质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先进探矿技术的支持。认识运动成阶梯式发展”。

  《就矿找矿论》明确指出,对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甚至复杂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矿找矿论》指出,“发现与认识矿产靠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推动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是实践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认识运动的形式则是实践的发展路径与结果。指导找矿实践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第四,关于《就矿找矿论》的方法论。在《就矿找矿论》一书中,我们可看到有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科学技术方法,包括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二是循着现代地质科学理论找矿。三是本书专辟一章“从哲学角度、从思维方面”来探讨所应采取的思维方法。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找矿思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作者明确提出了反复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联系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并列举了若干实例。其实,辩证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大营铀矿从以“找煤为主”到“煤铀兼探”,到超大型铀矿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的思考是多么重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找矿思维”的根本方法。

  第五,《就矿找矿论》明确指出,“找矿人是就矿找矿实践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正因为如此,找矿人就成为“就矿找矿实践的主导因素”。因此,要充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找矿主体”“认识客体”“发现客体”。

  要努力提高找矿人的素质。作者指出,“找矿人能否有效认识与发现所要寻找的矿产资源,除了客观的成矿地质条件之外,关键还在于找矿人的自身素质”。因此,作者对找矿人提出了4个方面的要求,即努力提高“献身精神”“理论知识”“观察与分析判断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要充分发挥“找矿人的主观能动性”。找矿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展现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为新一轮找矿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矿找矿论》通篇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就矿找矿”进行的理论分析与总结。《就矿找矿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找矿理论,是就矿找矿的理论总结,对于指导找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就矿找矿论》指导实践

  《就矿找矿论》是实践的哲学。《就矿找矿论》指出,就矿找矿的主要途径是“就古找今,依据古人采矿遗迹找矿;就老找新,在已知矿区外围就老矿找新矿;就主找副,就主体矿找共生矿和伴生矿;就显找盲,就地表显露找矿线索找隐伏矿;就浅找深,依据浅部矿找深部矿;就小找大,依据已知小矿找大矿;就异常找矿,依据各类异常找矿;就类型找矿,依据已知成矿类型找他种类型矿;就找矿标志找矿,依据多种找矿标志找矿;就模式找矿,依据已知找矿模式找同类模式矿等。”这些都是“比较重要,而又常用的途径”。

  就矿找矿是科学找矿。科学找矿,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地质成矿理论指导找矿。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例如,卫星遥感技术、航空测量技术、大地电磁、地震、古地磁、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用于找矿。地质成矿理论,例如,矿床成矿系列论、成矿系统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构造面、成矿作用标志“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等。

  前不久,以陈毓川院士领衔完成的《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总结提出了全国尺度上的以成矿省为单位的区域成矿规律新认识,并分别提出了“优势矿产”与“紧缺矿产”的新的找矿方向,并依此进行了工作部署。这是依据成矿理论找矿的新探索。

  就矿找矿论在新时期的实践。就此,作者列举了“就矿找矿论在危机矿山找矿的成功实践”“就矿找矿论在老矿山的成功实践”“就矿找矿论在‘358’计划中的成功实践”等大量实践案例,成为新时期就矿找矿论指导实践的新成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